我的山西行记

缘起
一定要去山西看看的想法,缘于一本关于介绍梁思成 追寻中国古建之路的书一一费慰梅《中国建筑之魂》,想去看看他与林徽因眼中的美到底有多震憾,也緣于豆瓣友人镜头下表里山河画面的雄伟与沧桑,“山河表里潼关路",想去领略祖国山河的险要与巍峨,万水千山我要走遍!

山西之初印象
几位兴趣相投的友人一拍即和,做功略,订机票,请假不过几日,喜欢说走就走的旅行,因为没有太多的羁绊,让旅行变得自由随心所欲,即有所期待又充满变数不可预料。就来一场视觉与心灵的盛宴,除却日常的疲惫与程式化,海阔天空,放任自由。。。

飞机从南昌到达太原,不过二小时,却从清秀湿润的江南丘陵,到达了干爽开阔的华北平原,身体不再湿湿黏黏,北方凉爽的风吹过,倒还感到神清气爽。按预定计划我们很快租好车,开启九日自驾游。
汽车在华北大地驰骋,一马平川的感觉让我们这些江南人着实体验了辽阔,远山连绵在地平线上,麦子高粱成片生长,没有江南水稻田的绿油油,北方的干旱赋于它们坚韧与粗旷的品质,正如北方的汉子,所谓一方水土一方人呐。






开启旅程
山西代县文庙。车行至此,稍作安顿,去了代县文庙,此点原不在计划内,可见它在山西的古迹里并非很有名。但初见文庙,却被它雕像与彩绘的精美与质朴吸引,听导游说在特殊年代,当地人为保护文物,在牌匾上糊上泥巴,写上红色标语,文物才得以保存下来,每一件文物背后都清晰地纪录着历史的脉络,都纪录着传说故事,他不但是古代工匠创作的艺术品,也是历史传承的陈列品,我原是对文物古建不感兴趣的人,文庙第一次让我体会到观赏品鉴的乐趣。



山西西面和南面被黄河环绕,北边是长城拱卫,山西腹地还有吕梁山、中条山、汾水、漳水纵横交错。外有天险作为屏障,内有碧水盆地良田,完全可以做到自给自足。在冷兵器时代里,这样的地势是十分难以进攻的,后世常用“表里山河”或“山河表里”来形容易守难攻的地方。(摘自网络)。
这是去雁门关的山路,共十八湾,看看多险峻与巍峨,对表里山河有了直观的理解。



到达雁门关,景区已修复一新,已无多大看头。只能从山势险要中遥想当年的风雨坚守,沧桑变迁。。。




出雁门关,便是关外了,古代匈奴人的地盘。驱车十分钟来到广武新城,通过查阅资料和询问当地村民得知这里有段长城为明朝为防蒙族入侵而建。虽损毁失重,但依然可见敌楼、马面、城楼、瓮城、地道、烽火台等等防御建筑。古长城就在眼前了,山势陡峭,我们找不到一条明显的山路能爬上去,只能手脚并用,拽着野草,踏着石子,爬上古长城,这让我们兴奋不已,或金戈铁马,战火销烟,或边贸交易的繁华场景在脑海中交错出现,这里你可以遥想,历史的厚重与沧桑感油然而生。历史长河中多少杀戮和交融才得以今日。。。。


一路向西向北,地形由高山渐变成草原,植被由耕地变成了草地,零星有羊群牛群,偶见蒙古包形的建筑物,我们到达与山西内蒙古交界处。








到达杀虎口。杀虎口位于山西省朔州市右玉县境内晋蒙两省(区)交接处,作为一代雄关,闻名遐迩,已有两千多年历史。杀虎口是历史上的重要税卡,作为中原与蒙古、新疆、俄国贸易的必经之路,清极盛时期,关税日进“斗金斗银”。“走西口”中的西口,即是杀虎口。为古代的军事要塞和边贸重镇,“走西口”不仅承载着晋商商帮的光荣与梦想,成长与艰辛,更铭写了山西人西口移民谋生的血泪悲情。
图中所拍为杀虎堡,所谓“堡”便为堡垒,堡垒中常驻军户,战时作战,平时从事农业生产。如今的杀虎口一片沉寂与荒芜,只有城墙上的野花开了一波又一波,年复一年,静静守候曾经的繁荣与壮烈。。。。





走完西口,折返向东向南,到大同云岗石窟,文化大餐才开始。
石窟开凿源北魏太武帝拓跋煮的一次灭佛运动,举国烧佛毁寺杀僧,此时有一僧人叫昙曜,坚守信念,隐居山野,直到北魏孝文帝的出现,两人一拍即合,开始在武州山开凿石窟。从此武州山上开凿声此起彼伏,大小佛像成为人们心中的寄托。马背上的民族经过血与佛的洗礼,逐渐安居下来,一方面传承了佛教,一方面也加强了统治与民族融合,鲜卑王朝由此走向辉煌。
我们请到一级讲解员给我们讲解,我们对佛教的发展,造像的特点有了更深的了解。云岗石窟的造像大多反映佛教传入我国早期的特点,造像大多浑厚,质朴,体现西方审美与东方审美的混合。雕像的精美与内容的丰满令我们叹为观止,一定要请讲解带你走入艺术的殿堂,初探它的深遂与乐趣。石窟里是不让拍照的,精美画面拍不出来,可那佛,那微笑,那蝉定的眼神已深深刻入心里,让我慈悲与安宁。





心心念念 一应县木塔
书中写到梁思成见了木塔给远在千里的林徽因写信,发出如此感叹: “好到令人叫绝,喘不出一口气来半天。这个塔真是个独一无二的伟大作品,不见此塔,不知木构的可能性到了什么程度。我佩服极了,佩服建造这塔的时代,和那时代里不知名的大建筑师、不知名的匠人。”
几年前读到,由此萌发去应县看木塔的想法。终于梦圆,满足了。如此庞大的木塔,它没有一钉一卯,不得不惊叹,它伫立于旷野,历经千年风雨,不曾被损毁,不得不惊叹。历史的尘埃落满塔身,它抖一抖,拍一拍,又岿然伫立,象个千古老人,见证过往,淡定地凝望来处,又坚定地守望去处,如此的气定神闲,又如此的质朴厚重,不得不惊叹。





五台东台观日出,壮美得不象话。大美之下我是如此渺小。


五台山的一天游历各大寺庙,心中有佛就去求佛,愿望定会实现。







寻找佛光寺
当年梁思成林徽因根据《敦煌石窟图录》第61号窟的《五台山图》找到佛光寺,(寻找过程可谓艰辛和用心)。经考证佛光寺大殿建于唐朝,颠覆了日本人“中国不存在唐朝木结构建筑”的断言。
沿着梁思成林徽因的足迹,我们?追随到佛光寺。到达已是下午时分,游客不多,想必都是慕名而来。寺内安静肃穆,寺院不大,只有几个工作人员在值守,深入院内一直向前,踏上一段陡峭的台阶,佛光寺大殿才初现其神秘面纱。一切都是质朴的,一切都是硕大的,一切都是陈旧而又充满力量的,他红墙黑瓦寂静地矗立在山顶,远山连绵,他硕大的斗拱,深远的出檐,没有任何的装饰,简简单单,却让人觉得无比雄伟,这就是唐朝,他的每一处的斗拱,结构,装饰,都无言地告诉来访者唐朝的大气,自信与开放。此刻恍如隔世,回到唐朝,仿佛置身于到盛世的光辉里,自由而自信地游走。。。,殿前几个学习古琴的孩子席地而坐,随性地弹凑,此时他们想必也穿越了吧,享乐着落日余辉中的盛唐时光,享受这遗世的美好,光辉普照,我久久,久久地站立,凝望!
殿内的雕像也是及其精美,毎一座雕像你都能去读他,与他交流,他的微笑,他的眼神,他的势态都是活的,不得不惊叹!由于不能拍照,想看时就去网络搜搜,再次回味。
自认为佛光寺是我此次旅程中的精华所在,虽是小众景点,但非常值得一去,可以去观赏考就,亦可以去发发呆。





偶遇广济寺
出佛光寺,晚入住五台县,由于五台山的名气过大,让五台县显得黯淡无光。这里环境与经济相对落后,本无心去游览,早起搜搜网络,五台县有个广济寺,再搜搜百度地图,居然离我们住处只有四百米,步行才几分钟,机缘巧合,我们一行打算前往。很容易就找到,广济寺就位于县城闹市,不经意不会被发现,然而不巧,寺院正在修缮,不让进入。我们找到守门人好一阵说服,看在我们的诚意份上,才开了后门,让我们好好地观赏了下。
广济寺始建于元朝,如今只剩下大雄宝殿,很小的一片区域,但殿内的塑像却是其精华所在。都为元至正年间遗物,泥塑像30尊,保存完好,我们一行又一次被其精美惊艳到,网络上搜来图,再一次欣赏吧





大雄宝殿的塑像为元至正年间(1335-1340)的遗物。由于受元代战乱影响,雕刻家发挥技艺的机遇受到限制,佛体欠庄严,像似俗骨人相,肉体表现较重,像似写实作风,佛的精神已看不出多少。但是,塑像尽管出手不高,仍属不可多得的作品。
殿内保存有泥塑像30尊,基本完好。主像3尊,供奉在前面的佛台上,结跏趺坐于须弥座莲台上。正中释迦牟尼佛,头上蓝色螺发盘旋,脸形圆润,身躯肥硕,上身袒胸,身披袈裟,衣纹简洁流畅。两侧塑二弟子阿难、迦叶,严谨安详。左边文殊菩萨,右边普贤菩萨,面目丰腴,宽衣博带,束发莲冠,给人以艺术之美感。这3尊像合称为“华严三圣”。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两侧,塑胁侍菩萨两尊,他们项戴璎珞,臂饰宝钏,容貌健美。佛台前两侧塑有韦驮、伽蓝,相对而立,威武雄壮,好象在履行自己的护法职守。东西两山墙下塑有十八罗汉,有仰有俯,有喜有怒,姿态各异,栩栩如生。 佛台背面正中塑文殊菩萨骑狮子,左边塑观音菩萨骑朝天吼,右边塑普贤菩萨骑白象,合称“三大士”。“士”者“事”也,即从事自利利他的人。(摘自网络)
还有多处塑像没有找到图片,门卫对每一个塑像都跟我们做讲解,用手机灯光照出每一个经典之处,有意思的是佛前的两个护法高大威猛,卫门让我们远距离蹲下仰视,却发现他却是笑着的。还有屋角那个穿着红肚兜的童子,喜洋洋的,和一般寺院不一样,民间多宝藏,这是怎样的能工巧匠,才能做出这样的作品呢,此时我的思绪又飞到了千年前,一群工匠在日夜雕刻着,守着寂寞的时光,雕出几世的佛光普照。。。
果真一场视觉与心灵的盛宴,与广济寺的偶遇,当是在山西不小心捡到个国宝,令人十分满足。这也让我们的山西之行渐入了佳境,以至于后去的平遥古城,乔家大院,我已无感了,仅当游览休闲了。

十天时间说长不长,山西的神秘面纱才撩开,却深深地震憾。历史的厚重与艺术的精湛让我久久回味,以至于这篇游记花了点时间去翻阅资料,总是有收获的,虽显肤浅,但纪录下所见所想,才让旅行变得有意义,权当自娱自乐。
用这张佛的图片做为结束,愿佛保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