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的间隔年,我开始了国内的义工旅行
利用工作间隙背包旅行六年,终于破釜沉舟走出体制想给自己一个迟到的间隔年环游世界,却劈头盖脸地遇上了疫情打乱了人生计划......
原文发表于我的旅行公众号【哈萝的沿路风景】,围观小女子的背包旅行故事。
疫情下的间隔年,我开始了国内的义工旅行——前言
没有游客的海之南,治愈了我长期居家隔离后的阴郁 2020.3

海南从来没有在我的旅行计划之列,至少近几年肯定不会去。
一方面源于我对海南人山人海人挤人各种宰客的偏见,本就不喜欢去开发太成熟的景区跟打卡游客挤的人甚至有点害怕,所以在我的观念里如果要看海,宁愿选择东南亚;另一方面,在我心里还装着一个更大的世界,我急切地想要跟时间赛跑先去把外面的世界走了,再放慢脚步把视线转向国内。
年前还在跟召唤我去海南的朋友说,世界那么大想去的地方太多,海南恐怕得要排到很后面了。
那会还在计划着春节带父母出国看看,这是我第一次带父母出国,没想到就在临出发时因为突如其来的疫情而搁浅了。
按照以前的节奏那会我可能自己一个人在世界的某个角落了,但是因为今年要带父母出去所以就没有自己出去。为了不给国家添乱,就只能在家里蹲着等待疫情的控制。
放在往年,疫情的发生对我的生活也许不会有什么大的影响,但是今年不同以往,是我在经过长期的痛苦挣扎,内心的自我萌芽破土、心智觉醒后(>>>2019年,我真正遇见了更好的自己)酝酿了大招蓄势待发的时候。然后,好巧不巧的在这个节骨眼上遭遇了疫情的猛烈冲击。
我准备好了一切等待东风,却等来了一场突如其来的邪风,让人措手不及。
横竖出不去,那么只能一边宅家,一边焦急等待。
在家的前期给自己安排了很有规律的生活,从学习到锻炼,从培养自控能力到培养各种习惯,把它作为充实自己的时机也挺好。


但是日复一日重复一模一样的生活真的会让人崩溃。
以前觉得工作像坐牢,两点一线的生活很是枯燥乏味,从大了看,一眼重复到老的生活让人失去激情与兴致。但好歹还有双休日可以期待,还有外面的世界在召唤我。
现在呢,虽然时间都是自己的了,但是却哪都不能去。日子一天一天地过得飞快,每天又一模一样没有任何变化,所以在日复一日N+N个星期以后,我感受到了禁足带来的昏天暗地以及恍恍惚惚没有尽头的绝望。
而疫情的发展一个阶段一个样,看着国内慢慢好转,本来以为中国控制住了春天就来了,我也可以按照原计划继续了,结果这时国外爆发了,彻底切断了内心仅存的一点希望。
只能调整心态另做打算。继续这样坐以待毙甚至有种浪费光阴的愧疚感,我意识到该换换环境了。
于是处理完这边的事情和手续以后,整装好行囊,染了个一直想尝试而不能的放飞自我的发色,带上长期生活用的行李,一个人踏上了不知道归期的放飞自我的旅途。

说起来虽然也算行走世界多年,却是第一次买国内航班(以往国内都是坐火车陆路移动),很顺手地用护照买了机票,还傻傻地等待邮箱里的行程单。
就这样择日不如撞日,原本可能很多年以后才有可能排上日程的中国最南端,因为疫情插了个队。
(完整版在公众号【哈萝的沿路风景】,分享了一些海南除三亚以外的小众去处,就不放在这里了)
第一次去海南只匆忙呆了四五天,没想到一个月后再次踏上海南岛,一直从五月到现在九月还没有出岛。
下面开始义工旅行的部分。
再次回到海之南,我晒了一个月的床单 | 义工旅行

(本文故事发生在2020年5月,写作于6月,发布于7月。这是一篇难产了近一个月的文字,利用琐碎的干活间隙码出来的,太难了......)
看了标题一脸懵逼的话抱歉了,标题党一下,当然我不是为了去海南晒床单的,晒床单是我短暂义工工作内容的一小部分。
“你是怎么想的?”我的朋友们听说我目前做的事情后很诧异。“放着体面的体制内工作不要,去干这些有的没的”,这是我父母听说后的原话,也是很感谢曾经那么“为孩子好”“以照顾好孩子为人生大事”的他们虽然不能理解,还是最终在我想给自己争取自我后选择了不再干涉,让我自己“野蛮生长”。
如果你也好奇,那么听我慢慢道来吧。
【01】
正如上一篇《小城菇凉后疫情时代旅居大都市》所说,因为疫情被打乱了人生计划后我去大都市呆了一阵子,或许是没有找到正确的打开方式,注定是大都市过客的我越发感觉孤独,另一方面当时广州深圳部分地区被一些地方列入了重点关注对象,为了防止疫情加重对后续的移动造成麻烦,于是“逃离”大都市成了当下第一要务。
可是,疫情还没有结束还不能继续原先的计划,该去哪呢?
熬了N年终于破釜沉舟攻克万难给自己一个迟到的Gap year(间隔年),现在我有可以供自己支配的时间了,却好巧不巧遇上了可能日后成为推动“人类变革的大事件”的特殊时期,这是几个月前还在满心期待地一步步为gap year做准备的我怎么也没想到的。
运气背起来连老天都在跟你作对。虽然不知道从长远来看这段突如其来的经历在未来的人生中充当着怎样的角色,但当下身处其中只感觉是一场打乱人生计划的邪风,一下子没了主意。

面对世界地图我有很多很多想去的地方,然而忽然从世界范围猝不及防地缩小到了国内,热衷于感受世界不同风俗文化的某人忽然就不知道何去何从了。国内想去的地方之前利用假期都去过了,没去过的地方要么政治原因去不了,要么暂时不感兴趣。
虽然不知道何去何从,但是有一点是心里有数的,在这个只能在国内移动的特殊时期里,不管去哪,想把有限的资金留作日后去更远的地方的某人现阶段将主要采取“低碳省钱模式”——用打工换宿的方式以月为单位移动。

打工换宿在国内又称“义工旅行”,顾名思义用劳动换取食宿的一种旅行方式,可以实现用较少的钱在一个陌生的地方待一段时间,也是一种可以深入感受了解当地的方式,最主要的是还有可能结识一群同样热爱生活热爱旅行的小伙伴。
与“背包客”“间隔年”等概念一样是一个来自西方的旅行方式,近些年在国内开始越来越普及,相较于西方国家有专门提供换宿的平台,且换宿的地方有可能是青旅、家庭、牧场、农场等丰富的选择,目前在国内主要提供换宿机会的是青旅、民宿等。这种方式是没有薪资的,相较于要做上一年半载的拿工资的正式员工,义工一般可以最少做半个月起,当然大多数还是一个月起,且一天的工作时间较少,会有更多的自由时间,毕竟利用闲暇时间出门了解当地才是选择义工的主要意义所在。

那么最主要的问题还是“去哪里”了。
之前一门心思把某个很受外国驴友青睐的山水之地作为候选,联系了一些那边的老板,能够感受到受疫情影响那边已经没有了往日的生气,想象着有可能的萧条的样子,那阵子陷入低落中且本就来自于青山绿水之地的江南女子忽然就对一个人前往大山怀抱这件事失去了兴致,至少当下的我想要热闹和活力。
此时,一个月前因匆匆一游治愈了我长期居家隔离后的阴郁(相关文章《没有游客的海之南,治愈了我长期居家隔离后的阴郁》)的海南留存给我的美好印象在脑海里久久萦绕,沙滩、海浪、椰树、蓝天、白云、新鲜空气,念念不忘挥散不去。
那就听从内心召唤吧,去海边生活一段时间,做一些平时不可能接触到的海上活动也算是一段不同的体验了。


于是,我就这样又屁颠屁颠地回到了中国最南端。
只是这次再回来颇费了一番功夫。虽然那个时候深圳宝安区早就从黑名单里剔除了,保险起见还是为了绕开机场所在的敏感区舍弃了白菜价的机票,变成了迂回辗转的火车-大巴-轮渡的曲线救国之路。
【02】
最开始联系的一家海边的俱乐部由于听闻我从敏感区过来所以拒绝了我的申请,于是有了在海口的停留。
时隔一个月再次回到海之南,却发现与当初匆匆而过的美好印象有点不一样。



椰城还是那个椰城,依旧满街的椰树,只是这次来感觉天空没有之前那么蓝了,饱和度也没那么高了,温度也没有了之前的舒适,热得一天洗三次澡都不够,洗完澡出来稍微一动就浑身大汗。
想是一个月前第一次来海南的时候是刚刚从疫情隔离闭关的昏天暗地中出来,从那会还有点冷的江南来到这个穿短袖的海岛,一眼望见不用滤镜色彩鲜明的蓝天白云沙滩海浪,和以前在国外旅行时遇到的朋友再次相见,后疫情期间也没有什么游客……可以说是天时地利人和了。
所以我竟然被脑海中留存的美好蒙蔽,完全忘了考虑季节问题,就这么头脑一热在海南最热的时节一头扎了进来。

所以呐,去一个地方,对于一个地方的印象,不在于那里的风景,完全取决于当下的状态和经历的人事物。即使是同一个地方,相隔一个月也有了不同的印象。
但是这次来更多的是以一种生活的姿态“驻扎”在这里,而我选择的“驻扎”的地方是一家在海甸岛的青年旅舍,我在海口的生活范围就主要是在小小的海甸岛上了。
【03】
这是一家由四个年轻人以及他们各自的狗狗组成的青年旅舍,也因此有时候感觉自己怕不是来到了一家宠物店,除了正常工作之外,每天和一群汪星人们朝夕相处也是我短暂的海口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孤独的大都市转移到这里,和一群年轻人们生活在一起,瞬间感受到了满满的热闹和活力。


旅舍位于别墅区,是由别墅改造的,一楼有很大的公共区域还有一个大院子,院子里有大大的芒果树和荔枝树,还有各种植物,坐在院子里阳光洒下来透过绿叶,抬头仿佛望见海岛的夏天。大家平时的公共生活空间就在这里了。

我的工作内容是前台工作,办理客人入住退房事宜、接接电话、处理平台系统上的订单、打扫大厅卫生、洗晒布草、收布草之类的。


由于是淡季,且海口本就不是旅游城市,所以工作时间并不忙,守着前台就行了。没事的时候可以看书、学习、练琴什么的,时而让店里曾经的咖啡小哥教做咖啡,下班的时候去去沙滩、觅觅食、遛遛狗,总之除了来不逢时有点热之外,也算是一段年轻人们群居的惬意时光了。





这一个月里经历了最初时全员都在的热闹。那时大家一起拼个老爸茶,晚上一起和客人们在大厅喝酒聊天,时而老板的外国朋友们也会来店里坐坐,时而和多人间里的常住奇葩客人斗智斗勇……

然而全员都在的状态很短暂,因为后来老板和她的男朋友把店交给我们自己去西藏自驾徒步去了,但是短暂的一周中也感受到了一个95后女子从骨子里透出来的精明干练。
女老板T很喜欢看书,有满满一书柜的书,轮到她值班的时候永远是捧着书在看,饱读诗书的人往往也是谈吐不凡,即使不行万里路,也能从书海中汲取很多养分,和其他同龄人比起来能感受到多一份成熟。
晚上常常能看到她捧着书的时候自己喝点小酒。喝酒和看书都是她的爱好,她说她很不喜欢劝酒这种,酒是自己想喝了才喝,而不是别人劝你硬喝。这大概就是她总是能和来店里的外国朋友们把酒畅聊的原因吧,在西方国家喝酒从来不是一件被动的事情,没有劝酒这回事。

当然她说很想把这个习惯戒了,她常常感觉喝完酒后总是在不经意间忘事儿,我说这就是为什么我喜欢用文字记录生活的原因,多年以后当我忘记当下的细节和感受时,我能够从当时的记录中重拾一些珍贵的片段。这也是为什么有这个公众号的存在,我想把旅途中的故事和感受记录下来,不仅给自己,也分享给你们我在路上的所见所闻以及那些故事。
我想行万里路,也想读万卷书,当我意识到这一点的时候,以前从来不怎么看书的我开始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看书的习惯。对于我来说,丰富内在比外在的有的没的更让我感觉充实。
我喜欢在路上去认识一些形形色色的人,发现一些不一样的故事,经历一些不一样的事情,你会发现,原来这个世上除了按部就班地朝九晚五以外,在世界的各个角落还有那么多别样的生活方式。

正如T,她从来没想过要去给别人打工,更不喜受体制的束缚,所以就自己做自己的老板,召唤来其他的小伙伴一起经营了这家青年旅舍,其中就包括她现在的男朋友L。
听闻他俩是在尼泊尔徒步的时候认识的。L在来海南之前是在国企规规矩矩上班的上班族,而我对他的最初印象也正是那种老实巴交的老好人,性格很温和,和T是完全两种不同的性格。我不知道他们其中经历了什么,但是他能够放下自己原先这份“体面的工作”(用父母辈的话)远赴海南,和T在这里经营着这份情怀也是真爱了吧。这让我更是觉得这是一伙有故事有想法的年轻人。

因为俩人都是徒步爱好者,每隔一段时间都会抽出个把月出门游历一起去徒步。这也曾是我想要的状态,和伴侣一起,工作几个月,游历几个月。
他们离开后店里就只剩下了我和另一个店员妞妞互相看店相依为命。跟老板同龄的她给人的感觉却是截然不同,是个单纯直爽的邻家妹子。
她说那天她在网上测试了命格,说她是劳碌命。我开玩笑地说,看你现在这勤俭持家忙前忙后的样子,也确实有点劳碌命的征兆。她说即使有空闲的时间也不知道该干些什么何去何从,从来没有出过海南岛,想出去看看但是没有朋友可以凑一起出去玩,也不敢自己一个人出去,也不喜欢跟陌生人一起玩,虽然自己在青年旅舍工作,但是不习惯床位房这样跟陌生人住一屋。

和妞相依为命的状态持续了一周多,是我在海口最感无所事事的一段日子,那会也是岛上最热的时候,一天洗三次澡都不够,直感叹自己早不来晚不来挑个最热的时候来。
那会没人跟我一起去海滩,我就自己一个人踩着共享单车去海边追赶夕阳;没人跟我一起去觅食,我就自己一个人跟着地图去找别人推荐的店品尝当地的local food;为了品尝老爸茶,故意忍着饿不吃店里的免费午餐,留着肚子去感受下午2点才开始的茶店的下午茶;没人一起拼餐,我就只能一个人点一份食物,本来人多可以多品尝一些……

后来妞妞的朋友来常住了,再后来前后脚新来了两个义工,一个是大学在武汉因为这学期开不了学了所以出来做义工的大学生,一个是没有手机只讲英语从来不讲中文的谜之女子G(下文将会着重讲讲),旅舍的生活就这样又开始充满了人气。和小伙伴们一起遛狗,一起觅食,一起去沙滩,一起大清早暴走,一起说英语,一起去教堂感受天主教弥撒(G是天主教徒)……
【04 青旅的魅力】
要说我为什么喜欢青年旅舍,不管是作为旅行者的时候,还是做义工的时候,在青旅都可以很轻易地认识新的朋友,接触到形形色色的人,听到不同的故事。
这是由青年旅舍不同于传统旅馆、酒店的性质决定的,青年旅舍尤其鼓励年轻人从事户外活动以及文化交流,它通常不像饭店那么正式,价格也比较低廉,是预算有限的自助旅游者及背包族(Backpacker)最常考虑的住宿地点之一。虽然都是提供住宿,和传统的旅馆最大的不同,可能在于多有交谊厅和厨房等公共区域,以及「通铺」或「上下铺」的团体房间型式可供选择。
在这样的环境以及轻松的氛围里,无论是住客或者是工作人员都可以很容易交流开来。

因为疫情影响,且海口本就不是一个旅游城市,所以我在的期间除了节假日客人并不多。而我所在的旅舍因为与骑行驿站合作,所以时常会有环岛骑行的客人来入住,以海口作为起点,环岛一周然后再次回到海口,或者骑行半圈从三亚离开。
所以这里面也有一些来的时候住这儿,骑完一圈又回来住,一来二去也就跟客人认识了。有时候下班后一起去拼个餐,也有客人会参与到遛狗中来,或者大家一起去海边看看日落什么的。

除了骑行的客人以外,也有常年在国外跑,因为疫情出不了国而转战国内的环球旅行者。
就遇到过跟我想法一样的背包客,要不是疫情也从来没有想过把海南作为旅行目的地,实在无处可去了跑来海南看看海,顺便集一集中国最南的卡。
可以说是疫情让我们这些人相聚在这里。他不知道会在一个地方呆多久,问他准备什么时候离开海口,他说他也不知道,“反正我时间多,就呆到不想呆为止”。以前朝九晚五的时候听到这样的话总是很羡慕,什么时候才可以随心所欲想呆多久就呆多久,不用抠着时间计算,现在我自己终于也是这样的状态了,但是世界却乱成一锅粥了。
什么时候离开,我不知道,下一站去哪里,我也不知道,这是后疫情时代流浪者的状态。

还有一个也是常年飘荡在世界各地的大哥,不会讲英语愣是被他走了三十多个国家。他说他在国外没有被骗过,“在国外往往被骗的都是你们这些会英语的人”。
因为几年前一个徒步认识的朋友死于意外,于是他对于生命有了新的认识和觉悟,意识到人生短暂,本来以前都是利用假期出门旅行,后来就干脆辞了职用积蓄全职旅行去做他自己喜欢的事,把生活过得更有意义一些,是个不婚主义者。

而由于疫情不用去学校的研究生客人来这里环岛骑行,遇到了像我们这种生活方式的人,对他来说是一种新的认识和冲击。他说在这次一个人的骑行路上,他有很多独处的机会来让他思考人生,每次出来都觉得有所成长。我拼命地点头,这正是我曾经感受过的感受。
对于还没有走上社会的他来说,按部就班的生活也要尝试一下,但现在至少知道还能有这样的生活方式,未来也不妨是一种选择。
一直觉得自己的觉悟来得太迟了一点,总是后悔没有早点做决定,然而可能换个角度去看,也许若不是我之前几年工作生活的积累和沉淀,也不会有如今的觉醒和果断。也许一切自有它的安排。
【05 有营养的聊天】
我喜欢聆听别人的故事,也喜欢能够从中汲取到营养的谈天。
办公室里的聊天可能多是工作、八卦、家长里短,旅人们的聊天,刚开始大多是从哪来去向何方,到过什么地方,遇见过什么人,发生过什么事。而和来这里喝酒闲聊的欧洲留学生们的聊天,更多的是一种文化的碰撞。

疫情关系没有回国的海大的留学生们进不了校园,四散在学校周围,老板的外国朋友们隔三岔五会来店里坐坐,这里面就有一个来自德国的老兄丹尼。丹尼的眉宇间能够感受到几分憨豆先生演员的feel,来中国读书不是他的本意,近40年纪的他早就在自己的国家拿到了学位并且工作过多年,所以他并不care毕不毕业的问题。他说他喜欢来这里喝酒是因为这里总是能够碰到新的人产生新的交流。
那会店里有一个来自乡下很早就出来社会的18岁的烧烤小师傅,他完全无法理解怎么快40岁的人了还在读书,怎么没有结婚,怎么没有孩子,外国人来这里一定都很有钱吧……能够完全感受到没有怎么接受过教育的花季少年和在场的有着大学教育背景的人完全不同的磁场和频道。而丹尼三十多年经历和阅历的沉淀以及欧洲人开放的思想、对于人生的态度,更是小师傅现今很难逾越并理解的,也许对于目前大多数的中国人来说也是难以理解吧,就像我们放弃原本稳定的工作生活而选择这样的生活方式,都算是在现阶段大众洪流中的一股清奇流了吧。
用中国式惯性思维跟丹尼聊天,你会发现处处碰撞。我已经不记得具体的聊天内容,只记得当晚的那场谈天结束后,在场一个客人想要加他的微信,他说“我们只是聊了天不是朋友,给我一个加微信的理由”,客人一阵尴尬。也是,离开了这里,大家再无交集,即使加上了也顶多是网络上的点赞之交,倘若真的有缘就下次不期而遇吧。

这些来自欧洲不同国家的人,各自带着不同的目的和原因来到海大,年龄也各不相同,处在人生的不同阶段,但是相似的是,无论年纪大小,他们都是爱思考会思考的人,惯于用哲学的辩证思维去看待这个社会。其中一个告诉我,他从小就在这样被引导思考的环境里长大。
面对着这些走出按部就班的生活模式思维发散喜欢探讨深度问题的西方人,有了对比就会感觉国人的严谨单板更加明显。然后隐约感觉到了国内教育的弊端,它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人的思维,像是工厂流水线,制造出的产品千篇一律没有了个性和特质,变得死板,像机器人一般。导致的结果就是,大部分中国人不善于思考,也很少去思考人生的问题,大家只是习惯于按部就班,却不知道为什么会是这样。

虽然我并没有切身地看到西方的教育是怎么进行的,但从接触过的这些西方人中能够感受到些许。也许是因为我接触到的大多是走出来的西方人,可能在他们自己国内没有出来见过世面的本国人也会是趋于传统印象吧,这有待我以后自己踏上那片土地探索一下。
当然毕竟咱们发展晚了西方世界几十年,我想西方世界以前也是这样一步步走过来的,我们只是正走在他们走过的老路上,也许未来许多年以后我们这些 “少数人”的群体会慢慢变大吧。
【06 没有手机的谜之女子】
我喜欢那些身上带着自己独特气质的人,不被大众洪流和普世社会标准所埋没,有着属于自己的个性和标签。
G应该是我目前旅行路上遇到过的最最特别的一个人了,或者可以说奇怪的人,但正是因为她的独特所以才会让人印象深刻。
在这个信息化数字化高速发展、人人被手机俘虏、对网络这个“毒品”深深上瘾的年代,她是一股逆流——她没有手机。
虽然当我开始意识到我们的注意力被各种无意识的吸引力所控制,从而有意想要夺回大脑注意力的控制权,有意减少手机使用频率,远离信息焦虑,但是像G这样完全脱离手机对我来说显然是不可能的,特别是在咱们这个连付款方式都已经转化为无形的手机支付的大中国,不用手机将会变得极其不方便。

而G之所以不用手机,她的说法是因为手机没有隐私。手机有定位,需要各种绑定个人ID……但是对于普通人来说能有什么办法呢,想要享受手机带来的便利,只能暂且把隐私的问题置之度外了。
所以因为没有手机,特别是当下这个到处需要健康码的特殊时期,G的出行变得极其困难。她本来应该更早地到达,但是听说因为无法出示健康码而被卡在了港口进不了岛,即使这样她也还是固执地不愿意用手机。
她所有的网络活动都是用笔记本电脑完成的,联系都是通过发送邮件,包括第二天她想要去哪里,她会提前在电脑上查找好路线记在脑子里。

她曾在两年前来过这个青旅做义工,在我到达的一个月前她也刚刚来过,这次是她第三次来了。上个月她去了一趟广西北海,她说她在那里呆得太无聊了,她需要人气,需要热闹,所以又回来了。
除了没有手机以外,她的奇怪之处还有从来不说中文。她跟所有人都说英语,跟前来办理入住的客人也说英语,不管人家听不听得懂。
她给店里每一个人和小动物都起了英文名,只有她一个人叫那些名字,每次都要用很长时间去反应她叫的到底是谁。

她是非常虔诚的天主教徒,每周去教堂做弥撒,吃饭前都要祷告。因为疫情教堂都关闭了,当她时隔几个月终于再次回到教堂,她内心的激动溢于言表。
我也跟着她去感受了国内的天主教弥撒,之前在国外的旅行路上也曾经跟着教徒们去教堂感受过当地的弥撒,但由于大家唱的是当地语言,所以我总是一头雾水傻呆呆地不知所云。而这一次至少能够听懂大家在唱什么,并且还能跟着提示词一起唱。就音乐而言,一直很喜欢教堂里的音乐,有种说不出的神圣感。

她还是严格的素食主义者(Vegan),连洋葱大蒜对她来说都是荤菜,更别说各种蛋制品、奶制品。所以她从来不跟我们一起吃饭,都是她自己动手烹调符合自己要求的食物。
每周两次fast day,一整天不进食任何,滴水不沾还能暴走十几公里。跟她一起的那阵子,周围人总是被她拉着各种暴走,为了避开白天的烈日,有几次专门五点起床出去走路。她说我走了以后都没人跟她一起暴走了,其他人都不是walking types。
她还有组织英语角的习惯,走到哪就把英语角的活动带到哪。每次会为了英语角做很多准备,只是每次参与的人似乎寥寥,但凡有两个人以上响应她都会雷打不动地如期进行,活动结束后会把大家的观点整理出来,是个很认真的组织者,对于想提高英语的我来说着实有种相见恨晚的感觉。
她的谜之处还在于,相处这么久大家甚至都不知道她的年纪,也不知道她从哪里来,对她来说这些问题都是privacy,大家虽然好奇但也尊重她不再多过问。有时候觉得她像小孩子一样,有时候又觉得她对人生的理解和认知以及阅历和沉淀绝非二十出头可以达到的。
当然这些都不妨碍我们的相处和交谈。

小小的身躯总是穿着运动服,头发理得比男生还短,她的胸前永远挂着一排彩色笔,她说可以随时用它们做不同颜色的记号,就像生活一样"Life is colorful right?"
所以分别的那天意外地收到了她彩色笔的祝福也很是感动了。
旅行路上的相遇与分别是家常便饭,大家的人生轨迹在这里交织了一会儿,又在这里分开,所以总是很珍惜和大家交集的日子,然后在分别的时候道一句“江湖再见”。
其实大家心里明白很大可能再不会相见,所以但凡有缘二次相见的人就显得格外可贵了。
但愿,江湖再相见!

文 / 哈萝
图 / 哈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