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那些事儿丨明清青花(上)
景德镇作为中国瓷都,有句谚语:“过手七十二,方克成器”,意思是做一件陶瓷需要经过七十二道工序,才能完成,这代表了景德镇工艺精细、精益求精的制瓷文化。
明清时期景德镇出产的陶瓷闻名于世,所制器物质量精良,艺术造型繁多,品种丰富,青花瓷器在此时期经历了从鼎盛到衰落的发展过程。

明永乐、宣德时期是青花瓷器发展的一个高峰,以制作精美著称;清康熙时以“五彩青花”使青花瓷发展到了巅峰;清乾隆以后因粉彩瓷的发展而逐渐走向衰退。
总的说来,这一时期的官窑器制作严谨、精致;民窑器则随意、洒脱,画面写意性强。

永乐、宣德年间出产的瓷器,称“永宣瓷”。永宣时期的青花瓷清新秀美,大型盘、碗造型规整,成瓷率高。
除了常见的碗、盘、洗、缸、罐、瓶、灯等日用品外,还创烧了许多新器型,如压手杯、抱月瓶、天球瓶、八角烛台等;装饰风格上秀丽典雅,纹饰以植物纹为主,有缠枝莲、牡丹、菊花、月季、仙桃等;动物纹有少数的麒麟、海兽,还有龙凤、松竹梅、仙山楼阁、婴戏图等题材。
永宣青花以其异域造型风格,浓厚艳丽的着色,隽永脱俗的纹饰,被后人赞誉为“发旷古之未有,开一代之奇葩”。

成化时期青花瓷造型隽秀,以玲珑小巧的小型器居多,胎薄釉白。官窑青花瓷器大多采用的是国产“平等青”料,颜色蓝中泛微青,色泽淡雅、柔和,纹饰布局亦更加疏朗。
弘治时期青花瓷在器型、装饰、青料等方面延续成化艺术风格,器型以碗、盘为主;青花用料为“平等青”料,因配料成分与烧成温度不同,发色有浓有淡。
正德时期大部分青花瓷胎骨厚沉、釉色闪青,前期多使用国产“平等青”料,色泽浅淡,中期应用国产“石子青”料,色泽滞重、灰暗;造型除碗、盘、瓶等器物外,还有仿制古代铜器造型的器物,风格多样;同时,以波斯文字作为主题的装饰在此时期十分盛行。


嘉靖、隆庆、万历时期的青花瓷器使用“四青”料,呈色蓝中泛紫,浓厚艳丽;造型上,仿古铜器的风气更盛,尤其是陈设器多为仿古铜器,艺术风格较为粗犷;器物装饰在承袭历朝历代的常用题材外,道教元素增多,以八仙、寿星、云鹤及吉祥语句作为装饰最为常见。
万历中、晚期至明末,陶瓷业发展速度放缓,青花呈现蓝中泛灰的色彩,青料多用国产“石子青”和“浙料”,颜色沉静。此时器型品种多样,龙缸和屏风等大器较为突出,装饰繁密,并且流行开光图案,除常见的龙凤纹外,还有各种动、植物纹以及人物图案等。


有关明朝青花瓷的鉴赏知识今天就先介绍到这里啦,下一期小编将带大家“穿越”回清朝,一起欣赏清朝青花瓷之美,并学习它们的鉴赏知识,敬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