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窗边的小豆豆》有感
通过标题很难猜测这是一本以什么为主题的书。这本书的定位是“儿童文学”,作者是黑柳彻子。
可能会有些人感觉“儿童文学”是给小孩子看的书,对于成年人来说,这类读本可能会有些幼稚;也可能有对作者黑柳彻子有所了解的人会大致猜测这或许是一本有关儿童教育的书。
的确,这就是一本关于教育的小说,但是是从一个孩子(小豆豆)的角度来讲述的。
读的过程,因为是从孩子角度叙述的,所以让人感觉内容很活泼,并不沉重。
即便是提到泰明的葬礼,小豆豆仍对这件事寄予她美好的希望——也许以后再见到泰明的时候,他的小儿麻痹症就好了吧?就可以像正常的小孩子一样蹦蹦跳跳,跑得很快了吧?
这就是孩子的世界,她还理解不了死亡意味着永远也无法再次见到的“永远”是什么意思,她也许隐隐约约可以察觉,泰明或许是没办法再跟她一起玩耍了,无论如何也不能了,但是她还不会用悲伤厚重的字眼来表达她的感情。
她只是希望,再次见到泰明,他能够变成一个健康普通的小男孩。
本书以二战的出场作为结尾,是唯一让人觉得无论用什么样的笔触去描写,都无法让人摆脱凄凉和厚重感的事件。
因为二战的到来,所有健康的适龄男子都要参军,而战场则意味着死伤。也因为二战,小豆豆所热爱的巴学园一夜被毁,而随之被毁灭的,还有小豆豆许诺长大后要当巴学园老师的愿望。
开头说到这部小说的主题是“教育”,也就离不开影响豆豆成长的两位非常重要的人物——巴学园的小林校长和豆豆的妈妈。
豆豆本来就是个“问题学生”——
不光上课不听课,还随便说话,影响其他人。所以妈妈不得不让她转学到一所特别的学校——巴学园。
在巴学园里,豆豆和其他的小朋友们一起,得到了小林校长充分的尊重和信任,豆豆的天性得到了解放,她的优点也越来越多得显露出来。豆豆不过就是调皮呀,才不是不懂事的坏孩子。
原本是需要转学的“坏孩子”,在巴学园里却成为了善良友好可爱的好孩子,连小豆豆都觉得自己变得越来越棒了。这是多好的教育啊,真的是佩服小林校长。
当然小豆豆还有个很好的妈妈,可以认真听豆豆的各种神奇的想法,并不揭穿她的谎言,懂得换位思考,也能从豆豆的心理角度出发来体谅豆豆的用心,而不是一味用大人的行为法则来纠正和约束小豆豆,可以说是非常棒的妈妈了。
看完这本书,我并不觉得这只是一本单纯的“儿童文学”,因为这里面所提到的教育问题,并不是需要小孩子来面对和解决的,恰恰是我们成年人所要努力的方向。
面对小孩子奇奇怪怪的问题和令人费解的行为的时候,成年人太习惯于不闻不问,而是直接粗暴地以成年人的认知来纠正了。
有多少成年人能够做到真正地去聆听孩子地内心世界呢?有多少人愿意蹲下来,与孩子的视野处于同一水平线,去看一看他们眼中的世界呢?
或许一次两次还行,可是成人世界有太多需要成人方式解决的问题,有谁能有耐心一直愿意这样做呢?
写到这里,想起了两句话——
1. 长辈最大的修养,就是控制住批评晚辈的欲望(毛姆);
2.教育,就是要蹲下,看看孩子们所看的高度(豆瓣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