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个人在深圳生活,到达孤独第十级
1 今天下午去医院拔牙。好大的雨!但是和医生约好了,也不能因为雨就爽约,这样会浪费医疗资源。于是,硬着头皮就出门了。到了太安地铁站,上楼梯的时候发现一堆人站在里面,暗叫不好,果然,雨势比进站时更大,大家都在那儿躲雨呢,虽然有不少人手里也拿着伞。 我可没法等啊,撑着伞,勇敢地走进大雨里。 简直要被淋成落汤鸡。裤子和后背都湿了,进到医疗室,空调又冷,整个人都有点发抖。 我还有三颗牙需要拔,和医生商量了一下,这次就拔右下颔的智齿。我问需要多长时间,滕医生说看情况,有可能五分钟,也有可能半小时甚至一小时。 经历了疼痛的麻药后,感觉麻劲上来,手术开始。还好,我是属于五分钟那类。 滕医生让我看看被拔下来的牙,告诉我牙的结构,我拍了张照片,好一并纳入到治牙档案里。嘴里咬着棉球,不好说话,自己感觉右半边脸肿起来。这次是整颗牙,所以创面比上次大。反正注意事项我都知道。和滕医生约好了下周再去,同时拔掉另外两颗牙。就像闯关游戏一样,眼看着每多走一步,就闯过一关,疼归疼,终究是有点成就感的,也就指着这成就感撑

本想拍几张大口吐血的照片,又觉得太重口,还是默默地浪费掉这个机会吧。 中午特意煎了牛排,为的就是拔牙后至少几天吃不好东西,先打个牙祭,就不会觉得亏。 有人说牙医建议上午拔牙,如果是夜间出血就不好处理。我相反,就喜欢下午拔牙,因为至少午饭还能好好吃,而且夜里睡着,有利于修复。至于出血,我不太当回事,毕竟看过那么多血腥电影…… 可以说对付这类事情已经很熟练了。毕竟是第五次手术了。如果算上2001年的补牙手术,那要更多。 所以觉得很平常。 今天回到家,找出来《康斯坦丁》复习了一遍,这是有效转移注意力的做法,虽然这部片子我看了不下十遍了,但是基努•里维斯和蕾切尔•薇兹此际堪比止疼药。

2 网上流行过“国际孤独等级表”:

我对照了一下,只有两件事没做过了:一个人去KTV。但以后说不定会去的,因为也想着要学学唱歌。一个人去游乐园。这主要是因为我对游乐园不感冒,没觉得里面有啥好玩的。 其他的那些“一个人”做的事,对我来说都是司空见惯,不过是高频低频之分,毕竟现在不用搬家了。去电影院看电影从来都是一个人,就不喜欢有人陪,嫌麻烦。如果是在家里看电影,选个慢节奏的文艺片,和朋友一边饮酒一边看电影一边讨论剧情,这事我做过。
还有一个版本的孤独级别:

除了游乐场,我也都做完了。一个人住情侣套房的经历还不只一次,毕竟偶尔会兼任下酒店试睡师。 对照着这两个表,觉得洋洋自得。 民政部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单身成年人口高达2.4亿,超过7700万的成年人是独居状态,预计到2021年会上升到9200万人。 2018年的时候我是那7700万分之一。到2021年会是那9200万分之一。感觉挺好,没啥想改变的。没觉得孤独可怕,相反,觉得孤独正是自己想要的状态。自由自在,想做啥就做啥,不需要和别人住在一起,要考虑别人的生活习惯、口味等。我是从十几岁就有自己独立房间的人,对我来说,集体生活才需要努力适应,所以刚上大学住宿舍里,一度非常痛苦,后来才慢慢习惯。
当然了,结个婚还是挺好的,否则也不可能离开山东。当结婚的好处已经用光,离婚也挺好的,于是就彻底自由了。 3 害怕孤独的人,我猜测是方向、目标不够清晰,兴趣也比较少。 而我这几样,我都不缺。 从2004年来到深圳,度过了7年的全职生涯,2011年成为自由职业者,算得上比较自律的人。沿着梦想的生活一路飞奔,用自己的双手获得了想要的东西,就整体来说,是上升曲线,而且非常平缓,并不陡峭,既没有大起,也不会大落。这样的好处就是有能力驾驭一切,包括梦想、野心和金钱,而不是放任一切失控。 我是属于那类把自己从物质到精神、从内到外都照顾得很好的人,能奋斗也能享受,吃得了苦,享得了福。 宁静的夜晚,涂好精油、身体乳,面膜足膜全副武装,听着好听的歌,闻着弥漫屋里的香气,在舒适的环境里学习,学习也会变成赏心乐事。 近来迷上扩香,买了不少扩香木和扩香石。还有水晶玻璃的滚珠瓶,把香水和精油分装进去送给朋友。

肉桂卷也是非常好的扩香材料,而且相比石头和其他扩香木,更有种温暖的气息。我现在习惯于在床头柜放一盒,在精油香气里入睡。以前是临睡前涂抹在身上,但是觉得不能持久,梦里就淡了,现在仿佛香气可以进入梦里。肉桂和陈皮一起用热水冲来喝,也是我喜欢的味道。

昨晚还煮了热红酒。就身边现有的取料,智利红酒、新疆西梅、越南肉桂、安岳柠檬,加了一颗方糖,总体味道不错。
人喜欢的东西越多,世界越大。有时候,人向外界打开自己,也不只是对人,对事、物同样。
当人到达“逍遥游”的境界时,会爱上孤独,但同时又不会孤僻。我想一个人,就一个人。想见朋友,也能见得着。想一群人热热闹闹,就参加别人的活动,或者自己发起活动。 杨丽萍、张宏民被嘲讽,是因为受教育程度低的人,无法理解文明开化程度高的人的快乐,前者往往耽溺于繁殖,并以此为生命的全部意义和优越感来源,而后者已经跳脱出了生物本能,对他们来说,自我发现和社会发展更值得追求。前者会讽刺后者,说如果大家都不生孩子,社会如何继续。但只顾繁衍的低智商社会,意义有多大?这也就归结到《三体》中的疑问:是给岁月以文明,还是给文明以岁月?
刘慈欣有个科幻短篇《朝闻道》,说的是科学家们为了获取朝思暮想的答案,甘愿走上“真理祭坛”,在得知自己渴望了解的真理后,被毁灭。生命和真理的交换,是很多普通人所无法理解的,因为对他们来说,好死不如赖活着。他们可以用如潮一般的骂声,来表达自己对科学家们的鄙夷,但却无法阻止科学家们的选择。
人们其实可以相安无事的:科学家们追求真理,愿意拿自己的生命交换,他们也不需要普通人的理解。普通人安于自己的苟活人生,享受琐碎生活的幸福,他们可以不用去非议别人的人生。
社会日益进步,必然会趋于多元化:想生孩子的,不受限制。不想生孩子的,不被逼迫。想结婚的就结婚,不想结婚的就单身。职业会是谋生的需要,但斜杠会非常平常,一个人可能兼有多种身份、多个标签,而不再是千人一面。 害怕孤独的人们,可能会转变为:别来打扰我的孤独。 你觉得,这样的变化会发生吗?你喜欢这样的变化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