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木兰,她到底想说什么?

ANNENBERG FILM MARKETING ASSOCIATION

2020年晚夏,随着电影《花木兰》“Mulan”在中国境内的上映,你是否有听到过这些声音? “无聊”,"我觉得不错",“不懂中国”,“烂片”,“经典”,“很失望”,“太感动了,这样的女性力量让我欣慰”...
基于中国南北朝时期的《木兰辞》、翻拍自1998年来自迪士尼的动画版Mulan,这位中国女英雄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经历了多次重建与文化碰撞——为何这部电影带来了如此嘈杂又多样的声音?我们眼里的“木兰们”究竟有何不同?疫情中我们在电影院一进一出,而影片的呈现为何在中美两国引起如此多的争议?女性力量的故事,木兰又是如何阐述的? 在聊迪士尼的新版木兰之前,我们先来再重新认识一下迪士尼——现如今的华特迪士尼影片公司。

出生于1901年的华特·迪士尼(Walt Disney)先生,是创业家,美国电影人,米老鼠的创作者,也是无数观众心中的造梦家——在22岁建立了最初的迪士尼工作室,并在1928年创造了米老鼠的传奇角色。米老鼠成功地吸引了世人的眼球,一只小小的老鼠在近百年后的今天依旧在全球影视行业内驰骋啸天,鲜活地出现在你我的童年记忆中。 迪士尼公主与不同角色们的故事情节简洁单一,影片低龄化成就了迪士尼,也是成为了迪士尼的深层故事寓意创作表达的绊脚石。为了锁住核心低领观众群以及保持品牌形象定位,收购多家影视行业的迪士尼也有将作品低龄化展现的倾向。
为了让每一届的观众的童年都保有迪士尼的记忆,迪士尼保持着每七年重复循环放映影片的传统。华特迪士尼先生的创作目的简单又有力:造梦,并传播快乐。带着这样的热情与目标,在华特先生逝世后成千上万的创作者们依旧为其造梦之业努力着,向全世界输出了经久流传的故事:《狮子王》,《小美人鱼》,《灰姑娘》等,当然包括我们的来自中国的女巾帼英雄——花木兰。

角色是一部电影的灵魂,我们认识他们的方式影响着我们的观影经历。今年夏天,《花木兰》在国际舞台上带来了无数对角色的争论,为什么?
因为中国观众自小自语文课本中的历史民间故事《木兰辞》学习到花木兰的存在,而美国的观众们却在迪士尼的公主系列动画片中认识花木兰这个卡通角色。

我们眼中真实的木兰,被谱写记录在《木兰辞》中: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作为在传统文化中成长的观众,我们期待着《花木兰》向世界展现我们刚劲有力的文化历史,真实神秘的中国古代历史。带着这样的期待,不免会有很多观众对其展现方式感到失望。
不同文化中成长的观众有着不同的期望与失望。忠于动画版迪士尼《花木兰》的西方观众会因为独具魅力的角色“木须”的消失感到失望,而期待看到中国传统历史与文化的我们会因为与朝代不相符的土楼建筑设定,以及不符合历史的宫廷场景布置而感到惋惜。

抛去这些失望与惋惜,我们需要意识到一点:艺术来自生活却高于生活,作品是现实生活的戏剧化再创作。每一部影视作品都有它独特的因果系统,人物设定,与创作者想表达的世界观。真人版的删改无可避免,但是其内核精神的粗浅表达才引来了当下大片质疑声。

《花木兰》并不是一部“文化输出”的电影
迪士尼并没有想创作一个表达传统中国文化的作品,他们只是借用了一位来自中国的戏剧性人物,并“迪化”原先的历史故事:描绘一个面对挫折勇于反抗真诚追逐梦想的角色,赋予这个角色拯救世界并给观众带来快乐的能力。 看完就觉得有那味了,老迪士尼了。 新版《花木兰》对于文化偏差的理解,笔者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木兰辞中写到:“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却在影片中被诠释为,“两只兔子在一起跑,我猜它们一公一母。”

迪士尼原本可以将美式梦想的贩卖与传统中国文化、女性力量传达做的更加包容兼济。若木兰的团队内有更多来自了解木兰、历史、与女性的中国创作者,以及更多去了解感受当地文化的真诚,我相信这部电影将会以另一种方式呈现。
我们之所以会对一个故事感兴趣,是因为我们能见证与感受主角的内心情感在无数选择岔路口下的选择与心理变化。
刘亦菲饰演的角色木兰,在这部新版剧本中没有向观众生动、具体地展示她内心面对选择的纠结与情感变化。有人会说刘亦菲的演技木讷干枯,但这其实这来自于剧本描绘花木兰这个人物设定的短板。一部能够抓住人灵魂的影片会通过人物的内心世界表现心理,真实却又戏剧化的主角会为全篇的节奏注入力量。 而在新版《花木兰》中,我们无法移情并代入花木兰的原因是因它用极少的笔触描绘了木兰的内心世界,她不像是一个我们身边有血有肉的女孩。我们好像一个局外人,看着木兰当兵了就打仗了,打仗了就胜利了,胜利了就结束了——这位如此富有个人魅力、责任感与女骑士冒险精神的角色的内心世界因剧本的表达方式将我们拒之门外,木兰强大又温柔的内心在新版《花木兰》中被上了一把锁,我们却没收到去解开那把心锁的钥匙。
相比之下,旧版动画《花木兰》却以生动饱满的第三人称角度向观众展示了木兰面对一次次压迫下的选择,迷茫时找回自我的内心变化和认知,以及最鼓舞人心的女性力量的发展过程,让无数观众22年间仍惊叹动画版引人入胜的魔力。


来自2020的“花木兰们”是充满力量的,特别的,无畏的,坚定的:


整部电影跳出了传统影片作品中男性叙事的角度,女导演Niki Caro将侧重点放在女性角色对刻板社会职责反抗的表达上。
女性有权选择不结婚,自己的社会职责,反抗社会对女性的定义与期待的反叛力量;以及整部影片通过部分情节表达了不物化女性价值的重要性,击破了传统性别刻板印象所带来的枷锁与限制,进一步通过木兰这个角色与观众沟通了女性个人的身份认知,并展现了女性之间必要的同性理解以及女性互相支持的力量。
我们只有发现问题,才能下一步改变问题。艺术家的使命乃是将如此能够带来改变与社会推动的作品呈现给普罗大众。 那么木兰的女性故事,问题出在哪里?
木兰的自我认知基于家庭与民族,她英勇无畏,却并不是为自己选择的信仰而战。
新版《花木兰》忽略了下一句:女子仅为己而战。女性背负了太多的社会职责,影片的结尾也并没有扣题表达木兰的“忠、勇、真”是为了自己,引导观众去勇敢地爱自己、做自己。

尊重不同故事文化又带有人文温度的作品,才会在俗世中脱颖而出。花木兰她可以做得更好,那份能够打动我们灵魂的人文温度原本可以更加炽热。 真人版《花木兰》内容表达仍需更多文化学习才能进一步触动观众灵魂,但创作《花木兰》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如此打动人的故事。与其歌颂忠、勇、真、孝,反之,我听到另一种声音在指引我们:无论如何,从古至今,不论时间空间、文化领土,带着去向世界展现女性力量的创作者是勇敢且真挚的。 在历史的长河中,我们更渴望看到这样的选择突破的新版花木兰。真实的“花木兰们”渴望这样自我又无畏的战斗。
在无数个声音当中,请选择聆听自己的声音,与创作者所发出的声音。一部作品,是创作者面向这个世界的自我表达,在不同文化环境下的创作呈现出的多样的故事核心。 “It is my duty, to fight.” ——Mulan

— END —
撰文 | 王佳呈Tiffany
排版 | Lois
责编 | 程芷欣

Promote. Inspire. Connect.
为华语电影人打造的平台
Ins @uscafmaFacebook @ USC AFM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