哏學:《文心雕龍·諧讔第十五》筆記一
芮良夫之詩云:「自有肺腸,俾民卒狂。」 夫心險如山,口壅若川,怨怒之情不一,歡謔之言無方。
芮國國君,姬良夫有詩云:“上位者謀私壞了肺腸,逼得全民瘋癲發狂。” 險,就是邪惡。壅,就是堰塞。面對世上的邪惡,人們心中常被堵得慌。但,你是千變萬化的負能量,我是變化萬千的段子王。文學家把這些辛辣的挖苦和隱晦的嘲諷歸為【諧辭】、【讔言】兩類,或並稱【諧讔】。諧是笑話;讔是謎語。
昔華元棄甲,城者發睅目之謳;臧紇喪師,國人造侏儒之歌。並嗤戲形貌,內怨為俳也。又蠶蟹鄙諺,貍首淫哇,苟可箴戒,載于禮典。故知諧辭讔言,亦無棄矣。
諧讔的修辭手法多變,文學上富有創造力。同時針砭人世間的各種弊端,好處很多,所以《春秋》《禮記》等典籍都不會小瞧諧讔的力量,而是一一記載下來,讓段子的原力流芳萬古。以下是四個段子,分別叫《睅目之謳》《侏儒之歌》《蠶蟹鄙諺》《貍首淫哇》。
段子一:睅目之謳
出自《春秋左氏傳·宣公二年》。那一年,鄭國攻打宋國。宋國派華元將軍帶兵出征。結果宋軍敗,將軍做了俘虜。戰後和談,按照老規矩俘虜交換。宋國花一百輛兵車、四百匹花馬作為贖金來換大將華元。哪知道贖金交割了一半,神勇的華將軍就越獄逃跑了。他逃回宋國首都,站在城門外等開門。宋國國君也沒說啥,罰酒三杯讓他進了城。
這事其實給華元弄得挺擰巴:雖然贖金只花了一半,但是外交流程也只走了一半,剩下來的錢沒給。單方面終止合同,失了禮、失了信,沒面子還予人口實。有點賠了夫人又折兵的意思。
軍隊又不中用,宋國朝廷怕敵人再打來亡了國。於是發動民夫築城,增加首都的防禦996。城內的怨氣可想而知。這天華元將軍輪值,到城頭巡視工程進度。城頭的民工看他前呼後擁地來指導工作,又氣又無可奈何。於是謳歌道:
睅其目,皤其腹,棄甲而復。于思于思,棄甲復來 。
睅(hàn)其目,形容眼睛凸。皤(pó)其腹,形容肚子鼓。于思(sāi),形容毛髮又長又亂。
大意是:“沒想到啊沒想到,你華元這個濃眉大眼的傢伙也當逃兵了。你那高腰抹胸的皮甲哪去了?是不是逃跑的時候弄丟了?”
華元將軍下不了台,對旁邊的參謀副官使眼色。副官心領神會前去制止,說:“皮甲不就是幾塊牛皮嗎?庫房裡就是犀牛皮也不少!丟了就丟了,休要聒噪!” 民夫們懟道:
從其有皮,丹漆若何?
“造甲的皮足夠,塗裝的丹漆卻沒有。某人的臉皮厚,說大話臉紅不透!” 華將軍說:“走走走,我們回去。他們七嘴八舌的人多勢眾,我們人少說不贏。”
案:《睅》後半段,民夫們玩的是語義雙關哏:表面上在說庫房裡只有牛皮沒有丹漆,但實際上是用皮甲暗喻臉皮,用丹漆暗喻臉紅。這一點可能是被疏忽了的歷史角落,我沒有找到前人類似的論述。我不會代聖人言,所以只能憑常識推測,此處若不是雙關則無法羞辱到華元,華元不被羞辱也不會拂袖而去吧?既然他放棄巡查拂袖而去,那說明這裡是有哏的。
中間其實還有一段關於羊斟的曲折,由於篇幅有限就刪節掉了。以後加長版可以再加敷衍充實。
段子二:侏儒之歌
出自《春秋左氏傳·襄公四年》那一年,邾(zhū)國攻打鄫(zēng)國。魯國當時罩著鄫,小弟有難,大哥不能不救。於是魯國派大夫臧纥領軍救援。臧纥大人是世家子弟,人聰明絕頂,唯一的缺點就是太矮。大家想像《權力的遊戲》書裡的“小惡魔” 提利昂·蘭尼斯特就可以了。
魯國的“小惡魔”臧纥大人也是個有想像力的軍事將領,他早于孫臏二百多年就想出了“圍魏救趙”的戰略。於是帶領軍隊入侵邾,以救援鄫。但我們都知道“圍魏救趙”的成語,卻沒人聽說過“圍邾救鄫”,因為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臧纥大人功敗垂成,慘敗於邾國的地界狐駘(tái)。這一仗魯國犧牲了不少士兵,家家戴孝。大家守喪的時候都把頭髮和麻布條胡亂綁在一起,這種髮型叫做髽(zhuā),成了魯國的習俗,乃至後世中國喪禮上的標準髮型都是髽。
國人惱怒“小惡魔”天馬行空的失敗戰略,於是編歌諷誦他:
臧之狐裘,敗我於狐駘。 我君小子,朱儒是使。 朱儒朱儒,使我敗於邾。
朱儒也就是侏儒,指臧纥大人。
大意是:“臧家狐裘真是白,奇襲狐駘把軍敗。還是國君年紀小,一介侏儒紅成寶。侏儒侏儒你真豬,使我大軍敗給邾。”
案:《侏》玩的是諧音哏,方便記憶這個歷史事件,“狐裘”對應“狐駘”,侏儒的“朱”對應邾國的“邾”。有可能是民謠、童謠,也可能是教孤兒幼童“勿忘家恥”。諧音哏通常是要扣分的,但魯國人夾帶私貨,讓歷朝歷代讀《左傳》的都知道偉大的臧紇臧武仲是個矮子,這種行為真是跨越千年的行為大哏。可能是托《權遊》的福,當知道孔子都誇的臧武仲是矮子的時候,反而覺得他從歷史書中鮮活起來了。
哏法上來看,《睅》《侏》有共同點,那就是人身攻擊。拿人的外形開涮,《文心雕龍》將其叫做【嗤戲形貌】。有人可能會說這不PC,手法下流,況且訴諸人身(Ad hominem)是一種邏輯謬誤:華元、臧紇的高矮胖瘦與戰爭勝負沒有因果關係。這似乎都沒有錯。然而對於百姓,如果P不屬於他們,拿PC來要求他們就過分了。只有先有P的權利,方能講PC的責任。人們若沒有參與P的權利來改變現實,來消除心中的怨氣和忿怒,那他們就該擁有一切非PC的權利來創造誹謗和諷刺,這叫【內怨為俳】。無可厚非。
段子三:蠶蟹鄙諺
----友情提示:這一篇有昆蟲圖片,怕蟲子的可以……交給攤主處理----
出自《禮記·檀弓下》。魯國的成邑,某人的哥哥死了,他卻不願為哥哥穿喪服。直到聽說孔子的學生,高子皋要來成邑做地方官。子皋為人孝順守禮,守孝時泣血三年,沒有見過笑容。他做官又嚴明公正,廣為人知。那不願穿喪服的人聽說了,方才急急忙忙把喪服穿上。這無厘頭的事在成邑傳為諺語:
蠶則績而蟹有匡, 范則冠而蟬有緌, 兄則死而子皋為之衰。
績,本意是編緝麻線,這裡引申為蠶吐絲。 匡,本意是竹框,這裡引申為方頭螃蟹的殼。 范,就是蠭,蠭就是蜂。 冠,本意是加冕,這裡引申為蜜蜂從蛹變為成蟲後,頭上長出的觸角。 緌,本意是冠冕的繫帶,叫纓緌,這裡引申為蟬的針狀口器,垂下來時猶如人繫在頜下的纓緌。
大意是:“蠶紡麻,借螃蟹的殼來裝框。蜂戴帽,借蟬的嘴針來繫帶。哥哥死了,借子皋來幫忙穿喪服。”
成語“蠶績蟹匡”和“蟹匡蟬緌”來自這個典故,不過並不常用。可以用於諷刺那些做表面文章的人和事。
這段子對於現代人多少也算是個理科哏了,對於古代人則是很熟悉的自然常識。為了說明,用些圖片來展示。圖片來自網絡,如果有版權問題,請豆油聯繫。





案:《蠶》很有城鎮居民的特點。子皋去成邑當市長,這是城市人感興趣的新聞,每個人都想提前知道新市長的好惡習慣。城市是消息靈通的地方,同時也是精緻的地方,規矩大,要講文明禮貌、守公序良俗。每個市民都守規矩並鄙視那些不守規矩的人,這就是城市人的團結。所以,一邊是新市長上任,一邊是沒素質的公序良俗破壞者,兩條邏輯鏈合在一起馬上成為了當地的頭條爆款。《蠶》這個哏其實有點冷,是個無厘頭哏。無厘頭就是“莫釐頭尻”,形容人拎不清事情的頭尾。無厘頭哏需要兩條邏輯線的快速地強行交叉,來體現荒誕喜劇的效果,舉例而言《唐伯虎點秋香》裡的含笑半步癲橋段,從介紹藥的毒性(邏輯1)變成電視廣告賣藥(邏輯2)在猝然轉換。《蠶》同樣,邏輯1是因哀傷家人過世而穿上喪服,邏輯2是因懼怕子皋的懲罰而穿上喪服。從1到2的轉變因子皋的即將到來而緊迫,乃至於窘迫。這樣城市人通過《蠶》傳播了新聞,維護了秩序,並形成了一個諺語,這樣在下次類似事情發生的時候就可以再次運用了,可謂一舉三得。
另外不得不承認,成邑居民對昆蟲生長發育的觀察非常細緻,乃至變態。昆蟲數量大,擅鳴叫,幼蟲軟弱,成蟲華麗,這些都和居住狹小空間的城市居民類似,也許正因如此成邑人才拿昆蟲比喻別人吧。其實在城裡誰不是只昆蟲呢?
段子四:貍首淫哇
出自《禮記·檀弓下》。原壤的媽媽死了。也許是昨天,原壤不知道。他的朋友孔子來弔唁,協助入殮。白事是儒者的本職,孔子是專業人士,不敢不勉,帶著弟子沐浴更衣整理棺椁,忙碌起來。
原壤,也就是那個“老而不死是為賊”的原壤,看孔子把喪事辦得井井有條,但也頗為勞累。原壤在一邊心中不是滋味,想調節下氣氛。於是他跳上媽媽的棺材,大聲說:“我已經好久沒靠唱歌抒發自己了!大家今天辛苦,我獻歌一首給大家打氣!” 說著就一邊敲著棺木,一邊唱了起來:
貍首之班然,執女手之卷然。
班,就是斑。大意是:“棺材的文理啊斑斑駁駁,好像野貓的頭。朋友的溫柔啊暮暮朝朝,好像握住了情人的手。”
孔子假裝什麼也沒聽見、什麼也沒看見,繼續埋頭苦幹。但一旁的弟子看不過去了,說:“老師,我們忙前忙後的,這算是什麼事啊?不幹了行不行?” 孔子看弟子要撂挑子,忙勸說道:“我聽說:親人是淚雖幹了,深情難了;故人是心雖倦了,緣分難了。原壤對他媽媽赤子情深,我與原壤緣分也未盡。”
案:《貍》的故事與《莊子·至樂》的鼓盆而歌非常類似,結構基本一樣。只不過《貍》並沒有讓孔子出言指責,原壤也沒有辯護。兩人惺惺相惜的互動,猶如匠石運斤。《禮記》和《莊子》成書年代應該相差不多,這個故事的原型在當時應該很有名氣,所以有了多個版本。
從哏法上而言,這是一個禁忌哏。每個時代都有自己的道德,但總體而言:死亡、性、宗教、種族、當然還有P,是大多數文明的禁忌範圍。人們當觸及到這些話題的時候,會不由自主地變得嚴肅、沉重、謹慎,從怕說錯話到盡量不要說,從盡量不要說起到乾脆禁止說,這就成了禁忌。而禁忌哏就是從禁忌中尋找並放大反差,從而達到讓人發笑和反思的目的。當然有些人會發笑,有些人會發怒。原壤在《貍》短短一句歌詞就鬧了死亡和性暗示兩個禁忌哏,孔子的學生沒有拔劍殺人,已經很有涵養了。
小記
四個段子,每一個都風格獨特,手法多變。《睅目之謳》是百姓對精英的謗,謗是公開當面的指責。《侏儒之歌》是百姓對精英的誹,誹是私下裡的編排(俳)。《蠶蟹鄙諺》是城鎮居民對“不文明”所造的諺,諺就是俚語,俚就是聊,聊的是茶餘飯後的段子。《貍首淫哇》是行為藝術家對道德倫理家的哇,哇是赤子的初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