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信息
一、開課系所:歷史系
二、開課系級:三年級
三、修 別:選修
四、科目名稱:(中文):中國近代思想史
(英文):Modern Chinese Thought: Continuity and Change in Ideas, 1600-1990
五、先修科目:無
六、學分數:4學分
七、教學目標:本課程是在世界史的範圍裡,以傳統與現代為主軸,思考近代中國自17世紀以降思想界的變遷與發展。課程的進行,以每一議題構成一專題,並採討論式進行。
八、教學綱要:
第一講 課程介紹(講題說明及資料)
1. 錢穆,《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上、下)(臺灣:商務印書館,1976年6版)。
2. 約翰‧格雷著,《自由主義》,傅鏗、姚欣榮譯,顧曉鳴校閱(台北:桂冠圖書公司,1991)。
3. 鄭振鋒編,《晚清文選》(上海市:上海書店,1987)。
4. 各講題論文。
5. 工具書:林正珍、劉瑞寬編著,《戰後臺灣的歷史學研究(六):中國近現代史》,高明士主編(台北: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2004)
第二講 導論:現代化、現代性、「後現代」的議題
(一)、閱讀資料:
1. Franklin L. Baumer,《西方近代思想史‧導論》(Modern European Thought),李日章譯(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8年5月初版)。
2. 康德,〈何謂啟蒙?〉,《思想》,第1期(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8)。
3. 傅科,〈何謂啟蒙?〉,《思想》,第1期(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8)。
4. 馬克思.韋伯,《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導論》(臺北:谷風出版社,1988)
5. 馬克思.韋伯(Max Weber),〈學術作為一種志業〉,《學術與政治》,錢永祥譯(台北:允晨出版社,1985)
6. 艾森斯塔特(Shmuel N. Eisenstadt),〈二十一世紀評論:多元現代性與全球化:野蠻主義與現代性〉,《二十一世紀》,第66期(2001年8月),頁4~10。
第三講 美國漢學界的中國近代史論述
(一)、閱讀資料:
1. 馬若孟(Ramon H. Myers)與墨子刻(Thomas A. Metzger),〈漢學的陰影:美國現代中國研究近況〉(Sinological Shadows︰The State of Modern China in the United States),劉紀曜、溫振華合譯,《食貨月刊》,10卷10期、11期(1981年1、2月)。
2. Paul A Cohen., Discovering History in China︰American Historical Writing on the Recent Chinese Past, 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84,PP.1~9。
3. 黃宗智,《中國研究的規範認識危機》(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4)。
4. 黃宗智主編,《中國研究的範式問題討論》(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
5. 楊念群主編,〈導論:東西方思想交匯下的中國社會史研究-一個"問題史"的追溯〉,《空間記憶社會轉型:「新社會史」研究論文精選集》(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頁1~75。
6. 愛德華. 薩依德(Edward W. Said),《東方主義》,王志弘等譯(台北:立緒文化公司,1999)。
7. 卜正民(Timothy Brook),〈資本主義與中國近(現)代歷史書寫〉,李榮泰譯,《中國與歷史資本主義》(台北:巨流圖書公司,2004),頁147~217.
8. 沙培德(Peter Zarrow),〈西方學界研究中國近代史的最新動向〉(Some Trends in Recent Western Scholarship on Modern Chinese History),《漢學研究通訊》(總88期)(2003年11月),頁1~22
第四講 日本漢學界的中國近代史論述
(一)、閱讀資料:
1. 谷川道雄,〈戰後日本的中國史論爭‧總論〉,夏日新譯,劉俊文主編,《日本學者研究中國史論著選譯‧第二卷‧專論》(北京:中華,1993),頁313~329。
2. 高明士,〈戰後日本對中國史研究的發展〉,《戰後的中國史研究》(台北:明文書局,1986),頁19~47。
3. 溝口雄三,《日本人視野中的中國學》,李甦平、龔穎、徐滔譯(北京市: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6)。
第五講 論中國哲學史的研究方法及其問題
(一)閱讀資料:
1. 陳寅恪,〈中國哲學史審查報告一〉,《陳寅恪先生論文集》(台北:九思,民國66年修定再版),冊下,頁1361~1362。
2. 牟宗三,〈中國哲學的重點何以落在主體性與道德性?〉,《中國哲學的特質》(台北:學生書局,1976),頁9~13。
3. 勞思光,〈對於如何理解中國哲學之探討及建議〉,《中國文哲研究集刊》(創刊號),(1991年3月),頁89~115。
4. 高柏園,〈論勞思光先生之基源問題研究法〉,《鵝湖學誌》,第12期(1994年6月),頁57~78。
5. 子安宣邦,〈儒教與近代日本〉,《當代》,第79期(1992年11月),頁16~25。
第六講 中國近代思想史的幾個主要研究範疇及其問題
1. 沙培德(Peter Zarrow),〈近期西方有關中國近代思想史的研究〉,蔡慧玉譯,《新史學》,5卷3期(1994年9月),頁73~117。
2. 王爾敏,《近代中國思想研究及其問題之發掘》(台北︰學生書局,1982)。
3. 王爾敏,鄭宗義,〈中國近代思想史研究的回顧〉,《六十年來的中國近代史研究》,上冊(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8年6月),頁1~45。
第七講 自然觀的變遷
(一)閱讀資料:
1. 丸山真男,〈福澤諭吉「實學」的轉變〉,《東洋文化》,5期(1947)
2. 馬克思.韋伯,《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導論》(臺北:谷風出版社,1988)
3. 尤西林,〈重建本體論對中國文化現代化的意義〉,《廿一世紀》,18期(1993年8月)
第八講 國族建構與國族敘事
(一) 閱讀資料:
1. 班納迪克‧安德森(Benedick Anderson),《想像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佈》(Imagined Communities: Reflections on the Origin and Spread of Nationalism),吳叡人譯(台北:時報文化事業公司,1999)。
2. 厄尼斯特‧蓋爾納(Ernest Gellner),《國族主義》(Nationalism),李金梅譯(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01)。
3. 王明珂,《華夏邊緣: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台北:允晨文化事業公司,1997)。
4. 林正珍,《近代日本的國族事:福澤諭吉的文明論》(台北:桂冠文化事業公司,2002)。
5. 岩淵功一(Koichi I Wabuchi),〈共犯的異國情調:日本與它的他者〉(Complicit Exoticism: Japan and Its other),《解殖與民族主義》,嶺南學院翻譯系文化/社會研究譯叢編委會編(香港:牛津大學,1998),頁191~234原文發表在Continum: The Australian Journal of Media and Culture ,Vol.8(2), (1994)pp.49~82.
6. 沈松橋,〈我以我血薦軒轅--黃帝神話與晚清的國族建構〉,《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28期(1997年12月),頁1~77。
7. 杜贊奇,《從民族國家拯救歷史:民族主義話語與中國代史研究》(Rescuing History from the Nation , Questioning Narratives of Modern China),王憲明譯(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
8. 梅家玲,(梁啟超《少年中國說》與晚清「少年論述」的形成),《晚明與晚清:歷史傳成與文化創新》(The Late Ming and the Late Qing:Historical Dynamics and Cultural Innovations),陳平原、王德威、商偉編(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頁64~79。
第九講 「國家」與「社會」的論辯
(一)閱讀資料:
1. William Rowe, "The Public sphere in modern China", Modern China 16(July,1990)。
2. Mary Rankin, Elite Activism and Political Transformation in China: Zhejiang Province, 1865-1911,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6.
3. Prasenjit Duara. Rescuing History from the Nation: Questioning Narratives of Modern China.(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5)。
4. 楊芳燕,〈明清之際思想轉向的近代意涵:研究現狀與方法的省察〉,《漢學研究通訊》,20:2(2001年6月)。
5. 陳光興主編,《發現政治社會:現代性、國家暴力與後殖民民主》(Locating political society:state violence and post-colonial democracies),王智明譯(台北:巨流出版社,2000)。
6. 金耀基,〈中國發展成現代型國家的困境:韋伯學說的一面〉,《廿一世紀》,第3期(1991年2月),頁56~72。
7. 巴斯蒂,〈中國近代國家觀念淵源--關於伯倫知理《國家論》的翻譯〉,《近代史研究》,第4期(1997)。
第十講 近代「人民」的概念
(一)閱讀資料:
1. 黃宗羲,《明夷待訪錄》(台北:廣文,1981)。
2. 錢永祥,〈近代國家概念所預設的「人民」概念〉,近代史研究所主辦,「發明過去/想像未來:晚清的『國族』建構,1895~1912學術研討會」(1997年6月20)。
3. 錢永祥,〈個人抑共同體?──關於西方憲政思想根源的一些想法〉,《縱欲與虛無之上:現代情境裏的政治倫理》(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01)。
4. Philip A. Kuhn,〈西方對近代中國政治參與及政治體制的影響〉,《新史學》,2卷3期(1991年9月),頁117~127。
5. 溝口雄三,〈中國與日本「公私」觀念之比較〉,賀躍夫譯《廿一世紀》,第21期(1994年2月),頁85~97。
6.王汎森,〈近代中國私人領域的政治化〉,《當代》,第125期(1998年1月),頁110~129。
第十一講 「啟蒙」知識份子與民眾
(一)、閱讀資料
1.舒衡哲(Vera Schwarcz),《中國啟蒙運動:知識分子與五四遺產》,劉京建譯(台北:桂冠文化事業公司,2000)。
2.桑兵,《清末新知識界的社團與活動》,(北京:三聯書店,1995)。
3李孝悌,《清末的下層社會啟蒙運動》(台北:中研院近史所,1998)。
4.孔飛力(Philip A. Kuhn),《叫魂:1768年中國妖術大恐慌》(Soulstealers:Chinese sorcery scare of 1768 ),陳兼、劉昶譯(上海:三聯書店,1999)
第十二講 時間與空間的概念
(一)、閱讀資料
1. 黃金麟,《歷史、身體、國家--近代中國的身體形成1895~1937》(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00)。
2. 楊念群主編《空間記憶社會轉型:「新社會史」研究論文精選集》(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3. 胡昌智,《歷史知識與社會變遷》(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8)。
4. 布魯斯坎格爾,《時間與傳統》,蔣祖棣、劉英譯(北京:三聯書店,1991)。
(二)、參考資料
第十三講 新史學:從史料到文本
(一)閱讀資料
1. 梁啟超,〈新史學〉,《飲冰室文集》, vol.4, (台北:台灣中華書局,原文發表於1902年)
2. 余英時,〈史學評論發刊辭〉,《史學評論》,創刊號(1979年7月),頁1~24。
3. 杜正勝,〈新史學發刊辭〉,《新史學》,創刊號(1990年3月),頁1~4。
4. 楊金榮,〈蕭啟慶教授談四十年來的台灣史學界〉,《歷史學》(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1988年8月),頁118~120。
5. 凱斯.詹京斯(Keith Jenkins),《歷史的再思考》(Re-thinking History)盧建榮導讀(台北:麥田出版社,1996)。
6. 汪榮祖,〈中國文史之學的危機與轉機〉,《中國歷史學會會訊》,第66期(2000年7月)
7. 王汎森,〈甚麼可以成為歷史證據:近代中國新舊史料觀點的衝突〉,《新史學》,8卷2期(台北:新史學,1997年6月),頁93~132。
8. 王汎森,《古史辨運動的興起》,(台北:允晨文化事業公司,1987)。
9. 王汎森,〈晚清的政治概念與「新史學」〉,《學術史與方法學的省思》(南港:中研院史語所,2000年12月),頁125~146。
10. 柯文(Paul A. Cohen),《歷史三調:作為事件、經歷和神話的義和團》,杜繼東譯(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0)。
11. 林正珍,〈臺灣五十年來「史學理論」的變遷與發展:1950~2000〉,《漢學研究通訊》,20卷4期(2001年11月),頁6~17。
12. 羅田志,(清季民初經學的邊緣化與史學的走向),《漢學研究》,15卷2期(1997年12月),頁1~34。
13. 葉凱蒂,〈文化記憶的負擔:晚清上海文人對晚清理想的建構〉,《晚明與晚清:歷史傳成與文化創新》(The Late Ming and the Late Qing:Historical Dynamics and Cultural Innovations),陳平原、王德威、商偉編(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頁53~63。
第十四講 近代中國知識結構的變遷
(一)、閱讀資料
1. 艾爾曼(Benjamin A. Elman),《經學、政治和宗教:中華帝國晚期常州今文學派研究》海外中國研究叢書,趙剛譯(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8)。
2. 郭穎頤(Kwok, D. W. Y.)《中國現代思想中的唯科學主義》,雷頤譯(南京市:江蘇人民出版社,1989)。
3. 黃金麟,〈儀式與論述:民初科玄論戰的論述分析〉,《國家科學委員會研究彙刊:人文及社會科學》,第5卷2期(1995年7月),頁231~249。
4. 本杰明‧史華慈(Benjamin I. Schwartz),《尋求富強:嚴復與西方》(In Search of Wealth and Power:Yen Fu and the West),葉鳳美譯(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89)。
5. 列文森(Joseph Levenson),《儒教中國及其現代命運》,鄭大華、任菁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版)。
6. 墨子刻(Thomas A. Metzger),《擺脫困境:新儒學與中國政治文化的演進》(海外中國研究叢書),顏世安、高華、黃東蘭譯(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5)
第十五講 近代中國(1850年代~1920年代)民主共和思想的特質:研究案例
魏 源(1794~1857)、馮桂芬(1809~1874)
王 韜(1828~1897)、鄭觀應(1842~1922)
康有為(1858~1927)、章太炎(1869~1936)
嚴 復(1854~1921)、譚嗣同(1865~1898)
梁啟超(1873~1929)、孫中山(1866~1925)
毛澤東(1893~1976)、陳獨秀(1879~1942)
第十六講 清代思想史的意義
1. 梁啟超
2. 胡適
3. 新儒家
4. 余英時
第十七講 世界史理念的建構及其相關論述
(一)閱讀資料
1. 張光直,〈從中國古史談社會科學與現代化〉,《考古人類學隨筆》(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5)
2. 濱下武志,《亞洲價值,秩序與中國的未來-後國家時代之亞洲研究》(台北:中研院東北亞研究,2000)。
3. 華勒斯坦,〈演講稿:全球化或轉變的年代?世界軌跡的長期觀點〉(Globalization or The Age of Transition?:A Long-Term View of the Trajectory of the world-system)(台中:東海大學社會系舉辦,2001)。
4. William H. McNeil,〈世界史的一個新結構〉,邢義田譯《當代》,第66期(1991年10月),頁48~49。
5. 愛德華‧薩伊德(Edward W. Said),《文化與帝國主義》(Culture and Imperalism),譯(台北:立緒文化事業公司,2001)
6. 汪暉,<亞洲想象的譜系:亞洲、帝國與民族-國家>,楊念群、黃興濤、毛丹主編,《新史學:多學科對話的圖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2003)
7.葛兆光,<想象的和實際的:誰認同亞洲?-關於晚清至民初日本與中國的「亞洲主義」言說>(台大國立博物館,2002.6.26.~28)
8.林正珍,〈世界史視野的拓展與當代中國史學〉,《傳統中華文化與現代價值的激盪》(二)(台北:喜瑪拉雅基金會,2002),頁165~190。
9.孫歌,《亞洲意味著什麼--文化間的「日本」》(台北:巨流圖書公司,2001)。
10.孫歌,《主體彌散的空間:亞洲兩難的論述》(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2)。
二、開課系級:三年級
三、修 別:選修
四、科目名稱:(中文):中國近代思想史
(英文):Modern Chinese Thought: Continuity and Change in Ideas, 1600-1990
五、先修科目:無
六、學分數:4學分
七、教學目標:本課程是在世界史的範圍裡,以傳統與現代為主軸,思考近代中國自17世紀以降思想界的變遷與發展。課程的進行,以每一議題構成一專題,並採討論式進行。
八、教學綱要:
第一講 課程介紹(講題說明及資料)
1. 錢穆,《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上、下)(臺灣:商務印書館,1976年6版)。
2. 約翰‧格雷著,《自由主義》,傅鏗、姚欣榮譯,顧曉鳴校閱(台北:桂冠圖書公司,1991)。
3. 鄭振鋒編,《晚清文選》(上海市:上海書店,1987)。
4. 各講題論文。
5. 工具書:林正珍、劉瑞寬編著,《戰後臺灣的歷史學研究(六):中國近現代史》,高明士主編(台北: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2004)
第二講 導論:現代化、現代性、「後現代」的議題
(一)、閱讀資料:
1. Franklin L. Baumer,《西方近代思想史‧導論》(Modern European Thought),李日章譯(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8年5月初版)。
2. 康德,〈何謂啟蒙?〉,《思想》,第1期(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8)。
3. 傅科,〈何謂啟蒙?〉,《思想》,第1期(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8)。
4. 馬克思.韋伯,《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導論》(臺北:谷風出版社,1988)
5. 馬克思.韋伯(Max Weber),〈學術作為一種志業〉,《學術與政治》,錢永祥譯(台北:允晨出版社,1985)
6. 艾森斯塔特(Shmuel N. Eisenstadt),〈二十一世紀評論:多元現代性與全球化:野蠻主義與現代性〉,《二十一世紀》,第66期(2001年8月),頁4~10。
第三講 美國漢學界的中國近代史論述
(一)、閱讀資料:
1. 馬若孟(Ramon H. Myers)與墨子刻(Thomas A. Metzger),〈漢學的陰影:美國現代中國研究近況〉(Sinological Shadows︰The State of Modern China in the United States),劉紀曜、溫振華合譯,《食貨月刊》,10卷10期、11期(1981年1、2月)。
2. Paul A Cohen., Discovering History in China︰American Historical Writing on the Recent Chinese Past, 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84,PP.1~9。
3. 黃宗智,《中國研究的規範認識危機》(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4)。
4. 黃宗智主編,《中國研究的範式問題討論》(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
5. 楊念群主編,〈導論:東西方思想交匯下的中國社會史研究-一個"問題史"的追溯〉,《空間記憶社會轉型:「新社會史」研究論文精選集》(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頁1~75。
6. 愛德華. 薩依德(Edward W. Said),《東方主義》,王志弘等譯(台北:立緒文化公司,1999)。
7. 卜正民(Timothy Brook),〈資本主義與中國近(現)代歷史書寫〉,李榮泰譯,《中國與歷史資本主義》(台北:巨流圖書公司,2004),頁147~217.
8. 沙培德(Peter Zarrow),〈西方學界研究中國近代史的最新動向〉(Some Trends in Recent Western Scholarship on Modern Chinese History),《漢學研究通訊》(總88期)(2003年11月),頁1~22
第四講 日本漢學界的中國近代史論述
(一)、閱讀資料:
1. 谷川道雄,〈戰後日本的中國史論爭‧總論〉,夏日新譯,劉俊文主編,《日本學者研究中國史論著選譯‧第二卷‧專論》(北京:中華,1993),頁313~329。
2. 高明士,〈戰後日本對中國史研究的發展〉,《戰後的中國史研究》(台北:明文書局,1986),頁19~47。
3. 溝口雄三,《日本人視野中的中國學》,李甦平、龔穎、徐滔譯(北京市: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6)。
第五講 論中國哲學史的研究方法及其問題
(一)閱讀資料:
1. 陳寅恪,〈中國哲學史審查報告一〉,《陳寅恪先生論文集》(台北:九思,民國66年修定再版),冊下,頁1361~1362。
2. 牟宗三,〈中國哲學的重點何以落在主體性與道德性?〉,《中國哲學的特質》(台北:學生書局,1976),頁9~13。
3. 勞思光,〈對於如何理解中國哲學之探討及建議〉,《中國文哲研究集刊》(創刊號),(1991年3月),頁89~115。
4. 高柏園,〈論勞思光先生之基源問題研究法〉,《鵝湖學誌》,第12期(1994年6月),頁57~78。
5. 子安宣邦,〈儒教與近代日本〉,《當代》,第79期(1992年11月),頁16~25。
第六講 中國近代思想史的幾個主要研究範疇及其問題
1. 沙培德(Peter Zarrow),〈近期西方有關中國近代思想史的研究〉,蔡慧玉譯,《新史學》,5卷3期(1994年9月),頁73~117。
2. 王爾敏,《近代中國思想研究及其問題之發掘》(台北︰學生書局,1982)。
3. 王爾敏,鄭宗義,〈中國近代思想史研究的回顧〉,《六十年來的中國近代史研究》,上冊(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8年6月),頁1~45。
第七講 自然觀的變遷
(一)閱讀資料:
1. 丸山真男,〈福澤諭吉「實學」的轉變〉,《東洋文化》,5期(1947)
2. 馬克思.韋伯,《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導論》(臺北:谷風出版社,1988)
3. 尤西林,〈重建本體論對中國文化現代化的意義〉,《廿一世紀》,18期(1993年8月)
第八講 國族建構與國族敘事
(一) 閱讀資料:
1. 班納迪克‧安德森(Benedick Anderson),《想像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佈》(Imagined Communities: Reflections on the Origin and Spread of Nationalism),吳叡人譯(台北:時報文化事業公司,1999)。
2. 厄尼斯特‧蓋爾納(Ernest Gellner),《國族主義》(Nationalism),李金梅譯(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01)。
3. 王明珂,《華夏邊緣: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台北:允晨文化事業公司,1997)。
4. 林正珍,《近代日本的國族事:福澤諭吉的文明論》(台北:桂冠文化事業公司,2002)。
5. 岩淵功一(Koichi I Wabuchi),〈共犯的異國情調:日本與它的他者〉(Complicit Exoticism: Japan and Its other),《解殖與民族主義》,嶺南學院翻譯系文化/社會研究譯叢編委會編(香港:牛津大學,1998),頁191~234原文發表在Continum: The Australian Journal of Media and Culture ,Vol.8(2), (1994)pp.49~82.
6. 沈松橋,〈我以我血薦軒轅--黃帝神話與晚清的國族建構〉,《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28期(1997年12月),頁1~77。
7. 杜贊奇,《從民族國家拯救歷史:民族主義話語與中國代史研究》(Rescuing History from the Nation , Questioning Narratives of Modern China),王憲明譯(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
8. 梅家玲,(梁啟超《少年中國說》與晚清「少年論述」的形成),《晚明與晚清:歷史傳成與文化創新》(The Late Ming and the Late Qing:Historical Dynamics and Cultural Innovations),陳平原、王德威、商偉編(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頁64~79。
第九講 「國家」與「社會」的論辯
(一)閱讀資料:
1. William Rowe, "The Public sphere in modern China", Modern China 16(July,1990)。
2. Mary Rankin, Elite Activism and Political Transformation in China: Zhejiang Province, 1865-1911,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6.
3. Prasenjit Duara. Rescuing History from the Nation: Questioning Narratives of Modern China.(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5)。
4. 楊芳燕,〈明清之際思想轉向的近代意涵:研究現狀與方法的省察〉,《漢學研究通訊》,20:2(2001年6月)。
5. 陳光興主編,《發現政治社會:現代性、國家暴力與後殖民民主》(Locating political society:state violence and post-colonial democracies),王智明譯(台北:巨流出版社,2000)。
6. 金耀基,〈中國發展成現代型國家的困境:韋伯學說的一面〉,《廿一世紀》,第3期(1991年2月),頁56~72。
7. 巴斯蒂,〈中國近代國家觀念淵源--關於伯倫知理《國家論》的翻譯〉,《近代史研究》,第4期(1997)。
第十講 近代「人民」的概念
(一)閱讀資料:
1. 黃宗羲,《明夷待訪錄》(台北:廣文,1981)。
2. 錢永祥,〈近代國家概念所預設的「人民」概念〉,近代史研究所主辦,「發明過去/想像未來:晚清的『國族』建構,1895~1912學術研討會」(1997年6月20)。
3. 錢永祥,〈個人抑共同體?──關於西方憲政思想根源的一些想法〉,《縱欲與虛無之上:現代情境裏的政治倫理》(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01)。
4. Philip A. Kuhn,〈西方對近代中國政治參與及政治體制的影響〉,《新史學》,2卷3期(1991年9月),頁117~127。
5. 溝口雄三,〈中國與日本「公私」觀念之比較〉,賀躍夫譯《廿一世紀》,第21期(1994年2月),頁85~97。
6.王汎森,〈近代中國私人領域的政治化〉,《當代》,第125期(1998年1月),頁110~129。
第十一講 「啟蒙」知識份子與民眾
(一)、閱讀資料
1.舒衡哲(Vera Schwarcz),《中國啟蒙運動:知識分子與五四遺產》,劉京建譯(台北:桂冠文化事業公司,2000)。
2.桑兵,《清末新知識界的社團與活動》,(北京:三聯書店,1995)。
3李孝悌,《清末的下層社會啟蒙運動》(台北:中研院近史所,1998)。
4.孔飛力(Philip A. Kuhn),《叫魂:1768年中國妖術大恐慌》(Soulstealers:Chinese sorcery scare of 1768 ),陳兼、劉昶譯(上海:三聯書店,1999)
第十二講 時間與空間的概念
(一)、閱讀資料
1. 黃金麟,《歷史、身體、國家--近代中國的身體形成1895~1937》(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00)。
2. 楊念群主編《空間記憶社會轉型:「新社會史」研究論文精選集》(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3. 胡昌智,《歷史知識與社會變遷》(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8)。
4. 布魯斯坎格爾,《時間與傳統》,蔣祖棣、劉英譯(北京:三聯書店,1991)。
(二)、參考資料
第十三講 新史學:從史料到文本
(一)閱讀資料
1. 梁啟超,〈新史學〉,《飲冰室文集》, vol.4, (台北:台灣中華書局,原文發表於1902年)
2. 余英時,〈史學評論發刊辭〉,《史學評論》,創刊號(1979年7月),頁1~24。
3. 杜正勝,〈新史學發刊辭〉,《新史學》,創刊號(1990年3月),頁1~4。
4. 楊金榮,〈蕭啟慶教授談四十年來的台灣史學界〉,《歷史學》(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1988年8月),頁118~120。
5. 凱斯.詹京斯(Keith Jenkins),《歷史的再思考》(Re-thinking History)盧建榮導讀(台北:麥田出版社,1996)。
6. 汪榮祖,〈中國文史之學的危機與轉機〉,《中國歷史學會會訊》,第66期(2000年7月)
7. 王汎森,〈甚麼可以成為歷史證據:近代中國新舊史料觀點的衝突〉,《新史學》,8卷2期(台北:新史學,1997年6月),頁93~132。
8. 王汎森,《古史辨運動的興起》,(台北:允晨文化事業公司,1987)。
9. 王汎森,〈晚清的政治概念與「新史學」〉,《學術史與方法學的省思》(南港:中研院史語所,2000年12月),頁125~146。
10. 柯文(Paul A. Cohen),《歷史三調:作為事件、經歷和神話的義和團》,杜繼東譯(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0)。
11. 林正珍,〈臺灣五十年來「史學理論」的變遷與發展:1950~2000〉,《漢學研究通訊》,20卷4期(2001年11月),頁6~17。
12. 羅田志,(清季民初經學的邊緣化與史學的走向),《漢學研究》,15卷2期(1997年12月),頁1~34。
13. 葉凱蒂,〈文化記憶的負擔:晚清上海文人對晚清理想的建構〉,《晚明與晚清:歷史傳成與文化創新》(The Late Ming and the Late Qing:Historical Dynamics and Cultural Innovations),陳平原、王德威、商偉編(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頁53~63。
第十四講 近代中國知識結構的變遷
(一)、閱讀資料
1. 艾爾曼(Benjamin A. Elman),《經學、政治和宗教:中華帝國晚期常州今文學派研究》海外中國研究叢書,趙剛譯(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8)。
2. 郭穎頤(Kwok, D. W. Y.)《中國現代思想中的唯科學主義》,雷頤譯(南京市:江蘇人民出版社,1989)。
3. 黃金麟,〈儀式與論述:民初科玄論戰的論述分析〉,《國家科學委員會研究彙刊:人文及社會科學》,第5卷2期(1995年7月),頁231~249。
4. 本杰明‧史華慈(Benjamin I. Schwartz),《尋求富強:嚴復與西方》(In Search of Wealth and Power:Yen Fu and the West),葉鳳美譯(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89)。
5. 列文森(Joseph Levenson),《儒教中國及其現代命運》,鄭大華、任菁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版)。
6. 墨子刻(Thomas A. Metzger),《擺脫困境:新儒學與中國政治文化的演進》(海外中國研究叢書),顏世安、高華、黃東蘭譯(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5)
第十五講 近代中國(1850年代~1920年代)民主共和思想的特質:研究案例
魏 源(1794~1857)、馮桂芬(1809~1874)
王 韜(1828~1897)、鄭觀應(1842~1922)
康有為(1858~1927)、章太炎(1869~1936)
嚴 復(1854~1921)、譚嗣同(1865~1898)
梁啟超(1873~1929)、孫中山(1866~1925)
毛澤東(1893~1976)、陳獨秀(1879~1942)
第十六講 清代思想史的意義
1. 梁啟超
2. 胡適
3. 新儒家
4. 余英時
第十七講 世界史理念的建構及其相關論述
(一)閱讀資料
1. 張光直,〈從中國古史談社會科學與現代化〉,《考古人類學隨筆》(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5)
2. 濱下武志,《亞洲價值,秩序與中國的未來-後國家時代之亞洲研究》(台北:中研院東北亞研究,2000)。
3. 華勒斯坦,〈演講稿:全球化或轉變的年代?世界軌跡的長期觀點〉(Globalization or The Age of Transition?:A Long-Term View of the Trajectory of the world-system)(台中:東海大學社會系舉辦,2001)。
4. William H. McNeil,〈世界史的一個新結構〉,邢義田譯《當代》,第66期(1991年10月),頁48~49。
5. 愛德華‧薩伊德(Edward W. Said),《文化與帝國主義》(Culture and Imperalism),譯(台北:立緒文化事業公司,2001)
6. 汪暉,<亞洲想象的譜系:亞洲、帝國與民族-國家>,楊念群、黃興濤、毛丹主編,《新史學:多學科對話的圖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2003)
7.葛兆光,<想象的和實際的:誰認同亞洲?-關於晚清至民初日本與中國的「亞洲主義」言說>(台大國立博物館,2002.6.26.~28)
8.林正珍,〈世界史視野的拓展與當代中國史學〉,《傳統中華文化與現代價值的激盪》(二)(台北:喜瑪拉雅基金會,2002),頁165~190。
9.孫歌,《亞洲意味著什麼--文化間的「日本」》(台北:巨流圖書公司,2001)。
10.孫歌,《主體彌散的空間:亞洲兩難的論述》(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2)。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