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要不要开组会的一点看法
今天老师又说到开组会的问题,专门把我也叫去,想来还是考虑了我说的,不过最后他们似乎还是定了不要开,太浪费时间了。
而我的观点依然是需要开,非形式化且起到有效沟通的会议不仅需要开,而且是非常有必要的。
就如同公司里搞团建,起到增加团队凝聚力的作用。一个团队最重要的是团魂,是亲密无间的合作。各做各的,还叫什么团队呢?没有凝聚力的团队是做不大、走不远的。
近到如今公司以及单位的团建活动,远到战争时期的党内会议,均是起到这样的作用,对最近出现的问题讨论出更有效的解决办法,对合作伙伴有着更深入了解,对自己在团队中的作用有更清晰的认识,真的挺好的沟通方式。而如今的会议之所以显得“形式主义”,是由于团队leader没有从实际出发制定会议或者聚会的内容和形式,也没有认真了解每一位团员应该沟通的问题,所以大部分会议or组会显得刻板、无趣又无用,只是浪费时间。
而我认为,一个厉害的leader是可以做到这些的。首先思考每一学年安排的组会次数、形式及大致内容,然后分析团队成员各自的具体情况(他们需要什么要的指导,科研问题?学习态度?演讲能力?大局意识?等等),根据不同情况,在日常交流中多鼓励和引导,在会议上多安排此方面的展示(主要是科研内容,顺便加些其他方面的锻炼),在会议上引导学生勇敢与同门及导师交流、勇敢表达自己的观点,或许很多都是博士以及导师很熟悉的东西,但也许不经意间的一个小问题就可以帮助团队挖掘出新的idea。年轻人虽然阅历少、知识不够丰富,但他们接触的都是最新潮、最先进的东西,焉知不会对团队的科研问题起到启发性的作用呢。
我认为,对于学生个人而言,以上问题作用并没有那么大,而对于这个导师来讲,作用很大。一个团队的科研成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个团队的leader,怎么选择大课题和小课题的方向,怎么指导学生将手上的资源做到“物尽其用”,怎么让自己团队的数据得出最佳结果,怎么引导学生之间相互团结、亲密合作、高效工作,怎么让自己的团队有团魂有很强的凝聚力。如果思考好这些问题,或许科研结果可以更快更高效地产出,项目也可以更多申请到,产生良性循环。
我的小导师已经是个很好的老师了,很善良,很为学生着想,不是天赋型选手但很勤奋、很有科研想法,是不可多得的好导师,这也是我不愿意换组读博的最大原因。但关于团队建设方面似乎有些欠缺,或许他还未从讲师状态转换到大导师状态,也或许他是对的,而我是错的。以上均是我如今的看法,因为我的理想是去高校做老师,所以也会思考这些问题,但不能保证这个观点就是对的,或许几天、或许几个月、也或许几年,我的看法变了,到时候我会再在这写一篇日记,记录我的心路历程。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