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17》到《八佰》,到底什么才是战争电影的“魂”?
2019年末的疫情,让我一直关注的两部战争电影都迟迟未能上映,而在这场无硝烟的战争接近尾声时,已经是2020年8月。
2020年7月16日,电影院复工,两部战争电影也相继定档,《1917》上映于8月7日,《八佰》上映时间为8月21日。
这两部影片,可以说是热爱战争电影的人今年必刷的片子。所以我也按照上映时间的先后顺序,先后观看了《1917》和《八佰》。


在分别看完这两部影片之后,我的内心有很多复杂的情绪——毕竟两部影片上映的时间很近,题材也比较类似,所以在观影者的心里难免会将二者做对比,我也不能免俗。
我也有想过有没有必要把我个人的想法公开,毕竟对于这种电影来说,太过理性的思考总会引来一些莫名其妙的指责。不过经过这一段时间的思考和梳理,我还是决定把想法整理记录,因为这无关他人,只是自己对喜爱的电影以及那些战乱中所发生的残酷史实所必须付出的责任。
此文可能涉及到剧透,若有意见相左之处,望海涵,若有遗漏或错处,也欢迎指正。
接下来细说两部电影。
首先,虽然两部电影都是以近代战争为题材进行创作的,但两部片子的时间背景还是有所差异的。
《1917》讲述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战英德双方对峙于兴登堡防线前夕的故事;《八佰》则讲述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国抗日战争时期淞沪会战的最后一役。
时间线上虽相差了20年,但是战争的惨烈程度却没有减少,反而再度升级。两次大战让以亿计的人失去了生命,也让经历过战争的幸存者都留下了永久的心灵创伤。战争没有真正的赢家,而这两部电影也是分别从两次世界大战去诠释了20世纪这个战争时代的残酷。
第二,两个故事,一实一虚、一虚一实。
了解过《八佰》的朋友都知道,这部电影是根据淞沪会战中的四行仓库战役改编而成的,而鲜有人知的是,《1917》的故事却是虚构的。
关于两部影片的剧本创作,即是一实一虚。
对于历史战争题材的影视作品,很多观众可能认为,实实在在发生过的事情更好呈现,而虚构的故事容易偏离历史原貌,使得故事浮于史实之上,让人觉得很假。
可在这两部影视作品身上,情况却恰好相反。
关于四行仓库保卫战,表面上看起来只是一场国军殊死抵抗的故事。但背后,无论是从蒋介石当时的“表演战”想法,还是后来战士们在租界中身陷囫囵的无奈,以至于再后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十年浩劫之时战士们家属的境况,都是一连串完整的史实。
面对这种前因后果都比较复杂的战役,其实并不是那么容易只用一部电影就能呈现出来的。

不过同样的,作为一部电影而不是纪录片,如果能够完整的描述战役本身,还是能够把故事呈现得很出彩的。
可遗憾的是,《八佰》在电影开篇,并没有交代四行仓库战役的前因,这使得整部影片的开场对于并不了解这段历史的人不太友好,刚开始观看的时候观众会搞得一头雾水:我们为什么要死守这样一座仓库?原因让人不得而知;
而《1917》在开篇简单的交代了故事的起因,让观众不至于陷入困惑之中。

不过值得肯定的是,《八佰》作为一部根据真实故事改编的电影,它的取景、布景、枪林弹雨的特效已经做得尽善尽美,真实程度也已经大大超出了很多国产战争片。但关于电影情节,我个人认为有些地方做的还是不够“真”。
首先例举电影中笔墨较重的几件事情:杨慧敏送国旗、楼顶升旗护旗、战士们身绑手榴弹跳楼与敌人同归于尽、结尾官兵奉命撤入英租界。
这四件事可以说是构成整部电影剧情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这四件事也确实在四行仓库保卫战中发生过。但这些剧情的真正情况,电影中却并没有如实呈现给观众。
接下来,我们一件一件说。
一、杨慧敏送国旗并非是泅渡过去的

这件事确实是有些出入的,而且网络上很多人也对这个细节争论不休,很多人说杨是大大方方走过去的。
因此针对这个细节,我查找了不少当事人的回忆及杨慧敏本人回忆的文章做了比对,结论是杨慧敏确实不是游过去送的国旗,而且当时送旗的也并非杨一人。至于送的方式,当时有几种说法,不过大体都是趁着天黑悄悄从桥上送过去的,所以也不是“大大方方过去”那么夸张。
不过作为电影来讲,将这里进行艺术加工的问题也不是很大,并不影响整个电影对于史实的呈现;
二、楼顶升旗、护旗并没有像电影中描述的那般惨烈

仓库楼顶升旗是符合史实的,但是日军飞机疯狂扫射、战士们用血肉之躯护旗这段却有点用力过猛了。
在战场上鼓舞士气固然重要,但当时仓库中仅有400人左右,为了震慑敌军才谎称有八百人。让本来就已人手不足的524团为了护旗去白白牺牲,这种得不偿失的事不仅谢晋元团长不会这么做,换任何一个理智的军官都不会下达这样的命令;
三、战士们身绑手榴弹跳楼与敌人同归于尽

关于这一段是符合史实的,不过有些事情我们还是要了解清楚。
当时身负手榴弹与敌人同归于尽的只有一人,是一位四川籍的小伙子,叫陈树生。这位战士勇敢无畏的精神值得我们永远铭记,但电影中排队跳楼这一段是不存在的。不过作为电影,这里进行一些夸张的描述也不为过,因为我相信当时在场的很多官兵,都已经有了这种视死如归的觉悟;
四、撤入英租界时的血肉战场

关于这一段史实的描绘,是电影的结尾,也是电影最高潮的部分。这里是收获观众眼泪最多的片段,可这里也是让了解史实的人看的最为尴尬的片段。
当时过桥撤退的时候,日军的确有机枪扫射过,但并非是电影中的血腥屠杀,524团也是有序的撤入英租界,并没有电影中所表现的那么夸张和惨烈。
在四行仓库保卫战发生之前,日军已经占领了上海除租界外的所有土地,仅仅一个四行仓库没有纳入囊中,其实对于当时淞沪会战的结果已经没有什么意义了,而四行仓库附近的煤气包对于日本人来说也很棘手,所以日本也并没有炮轰四行仓库。
而对于当时的英美,日本也没有想立刻与他们撕破脸,所以在撤入英租界的时候,日军只是做做样子,打伤了几名过桥的士兵。甚至在他们眼中,还巴不得这些人赶紧撤走,以免己方还要付出不必要的牺牲。可在电影中,整组镜头却给人一种524团自谢晋元团长到普通士兵,大部分都在桥上壮烈牺牲了。
电影作为艺术作品,在历史的基础上进行一些合理的夸张去引起观众情感的共鸣是能够理解的,可对于不了解史实的人来说,这段戏着实存在着误导观众、强行催泪的嫌疑。
事实上,谢晋元团长所带领的524团在整场战役中仅损失了9人,对于他们来说,接下来在英租界里面的日子才更难过。影片若想体现战士们的不易,完全可以延伸一些524团被圈禁的日子,而非在这里用足笔墨,因为我们对于先烈最敬重的缅怀,是将他们的经历如实呈现给后人,而非过度夸张美化。

除了以上四点之外,还有一点我需要着重强调:关于中国农民兵击杀日本战俘。
我不敢保证抗日战争我们从来没有杀过日军战俘,但是在四行仓库保卫战,我们甚至都没有俘虏过日军,又何来的杀死日军俘虏这种事呢?
更何况杀死俘虏这种事,在二战期间是当时各国都强烈谴责的事情,我们即使是拍电影,也应该尽量避免这种莫须有的东西。总不能因为当时日军杀害我军战俘,我们就强行在今日的电影中去增加这种戏份吧?没有做过就是没有做过,并且杀战俘又不是什么光彩的事,我们是严格遵守日内瓦公约的国家,所以完全没必要将不存在的事搬到荧幕之上,引起一些不必要误会。

不过整体来看,《八佰》这部片子已经算是尽可能的还原史实了,而在这方面,《1917》显然就没有那么多束缚,因为这个故事并没有什么可以追溯的史实。

《1917》的故事设定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转折阶段,经过了1916年的凡尔登绞肉机战役和索姆河战役,以英法为首的协约国一方已经开始占据优势,而德国为首的同盟国一方逐渐开始退却。
在退却的过程中,德国设下埋伏,等待英军追击。而在通讯设备并不发达的一战期间,两名16岁的士兵在有线通讯被敌人破坏的时候临危受命,去传递最新的军令和信息。
时间只有短短的八小时,如果他们手中的情报不能及时传达到最前线,那么1600人的德文郡部队就会进入到德军设下的埋伏中,死伤惨重,甚至全军覆没。
两位士兵踏上一段孤立无援的征途。
这听起来其实是蛮不现实的故事,可是在观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我却没有太多出戏的感觉。那么这部电影它“真”在哪?
一、“一镜到底”,身临其境

在没看这部影片的时候,其实这个噱头就已经传开了。但是了解影片的人都知道,《1917》中所用的一镜到底,其实是用了10几个长镜头,组成了一部80分钟的长片,只不过这些剪辑点藏得都比较隐秘,所以可以说是伪一镜到底。
这种拍摄技巧也使得这部影片一举拿下了奥斯卡最佳视觉效果和最佳摄影等奖项。
那么如此拍摄,只是为了“炫技”吗?我个人觉得不是的。
从剧本来看,这个故事很简单,对于很多经常观看战争片的朋友来说甚至有些俗套。那么如何提升这部电影的感官就需要另下功夫。在这时候,这种“一镜到底”就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如果单纯的“讲述”你觉得单调,那么带你一起体验呢?让你跟在两名士兵的左右,去完成这个任务,你还会觉得无聊吗?
“一镜到底”,帮助这部影片完成了沉浸感和体验感。
二、Blake的牺牲

在Blake和Schofield执行任务的过程中,一架德军飞机被英军飞机击落,为了挽救自己的敌人不被击毁的飞机烧死,Blake中了敌人的匕首,因失血过多而死去,这就是战争真实的嘴脸。
剧情如此安排,也是它“真”的体现。Blake的意外牺牲会让人淡忘这是一部电影,更把人带入到传递消息的任务本身当中去。
在战争中,什么样的事都有可能发生,子弹不会因为你是主角而对你绕道而行,敌人的尖刀也不会因为你的善良而忘记收割你的生命。
你的战友也许也并不是主旋律中的“英勇就义”,而是因为一点小小的恻忍之心就丢了性命。当然,他也不会因为你是主角而被你拯救,而你能做的只是抱着他,眼睁睁的看着他的生命一点点流逝,然后你来不及将他安葬,继续前行在随时可能死去的未知。
而在这一点上,《八佰》做的也很好。前一秒还在和你说说笑笑的战友,后一秒就成了一具冷冰冰的尸体,可是你却连哀悼的时间和精力都没有,因为你无法保证,面前的他不会是明天的你。
三、Schofield的性格和情绪

在电影的开头,我们就能感受到,虽然Schofield和Blake都只有16岁,但是Schofield可以说是一个老“兵油”了。他知道如何获取更可口的食物,换句话说,他更知道如何在这场危险的战争中活下去。
虽然有些时候Schofield还是表现得有点稚嫩,但从他取得了军功章可以看出,他已经是个深谙战争中的生存法则的人了。
可是他却拿那块军功章换了一瓶酒。
这在把荣誉看得比生命更重要的军人群体当中,这种行为是十分不合常理的,讲的严重些,甚至是可耻的。但他似乎并不在意那块军功章,用他原本的话来说“不过就是一块铜罢了。”(大致翻译)
他为什么会有这种情绪?因为他厌恶这场莫名其妙的战争,而且对于士兵来说,活着才最重要。
这其实是很多一战士兵的心里缩影。
当时的一战,最有名的当属西方战线的堑壕战。
所谓西方战线,就是沿着法国边境,自北海至瑞士挖的一连串实行阵地战的壕沟。然而,这条长长的战线在整场战争中,其实大部分时间都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化,1915年到1917年期间,战争中双方进攻都没有明显成果,长期处于一种拉锯状态。
为什么采取这种方式?因为双方都想通过挖壕沟的方式包抄对方。这种荒诞的想法使得双方的壕沟越挖越长,战争结束的日期也越来越渺茫。
而真正的堑壕内部是什么样子?正如《1917》里所展现的那般,甚至比那种条件更加恶劣


壕沟是士兵长期藏身之处,基本上吃喝拉撒都在其中。
壕沟里污泥遍地,一旦遇上下雨,整条壕沟都会变成泥潭。那些泥浆有时会将人生吞,如同流沙一般,壕沟里面到处都是尸体、肮脏的垃圾、排泄物以及以尸体为食的老鼠。
很多士兵其实并不是倒在敌人的枪口和冲锋陷阵的路上,而是在自己的阵地中就已经被这种暗无天日的生活折磨得或死或疯,所以到了堑壕战的后期,双方士兵的反战情绪都十分浓郁。
在一战刚爆发的前期,国家气氛涌动,民族情绪高涨,很多国家都用“家国大义”的思想去煽动国内青年的情绪。
于是,许多十六七岁的男孩,都谎报年龄前去参战。即便被看出来,那些孩子也不会被赶走,征兵的人反而会让他们出去走一圈,回来之后就自动变为19岁。就是用这样儿戏的方法,一战各国征集了大量的青年上战场。
这些青年兴致勃勃,所有人都认为自己是在为国家完成一件很伟大、很光荣的事情, 可是到了战场之后他们才发现,一切都不是想象的那么美好,而自己的敌人,也不是平常想象中那样穷凶极恶的模样。他们没有像恶魔一样头上长着角,而是与自己的年龄相仿,也抱着同样的幻想,来到这片焦土之上。
他们也是普通的年轻人,就和我们自己一样,也有很多相同的爱好,比如喜欢踢足球,他们说不定也是很正直的人,在自己的家乡是商店的店员,或者在老爸的杂货店里帮忙打工,有些可能还在上学……甚至有一个英国士兵回忆,他在路上看到了一具德军的尸体,看了一眼,突然觉得那个人就像自己的父亲年轻时候一样。
这也是为什么Blake会去救那名德国飞行员的原因,这场战争在士兵们的心里开始变得毫无意义。
当然,其实所有的战争都毫无意义,所以挑起战争的人才显得那么可憎。
从Schofield的身上,我们可以清楚地感知到这些情绪,所以这也让《1917》这部影片显得更加饱满和真实。
不过在这里我也要明确一点,相比《1917》的厌战情绪,有很多人会说《八佰》的“反战”情绪传递得不到位,但其实这和本身的历史背景及当代的文化背景都有关系。
我个人认为《八佰》的反战情绪已经很到位了,因为尽可能的还原战争的真实情况,就是一种反战情绪的体现,至于你能不能感受到,那就是因人而异了。
最后,关于樱花、白马和主线人物。


作为想把一段历史拍成影片的导演,其实更应该清楚,自己到底想拍的是一部艺术片还是一部战争片,可惜的是《八佰》这部电影在这点上却很模糊,而《1917》在这一点上很明确。
当然,这里不排除一些为了过审等不得已的因素,可是相对于《1917》来说,《八佰》的艺术手法是有些喧宾夺主了。
无论是《1917》中的“樱花”,还是《八佰》中的“白马”,我们都统称为电影的艺术表现形式。而一部电影相较于纪录片而言,正是因为这些艺术表现形式,才显得更加生动,使得影片的情感得以升华。
可问题就在于,你的艺术表现形式,究竟是辅佐你的主旨,还是成了你的主旨。
作为战争片,其实艺术表现形式应该是点到为止的,因为战争不是艺术,它不美好,拍摄战争片是对人类丑恶的揭示。在这时候采用太多的艺术表现手法,就会显得格格不入。
电影作为一种艺术,当然要有一些特别的艺术表现形式:
《1917》的樱花恰到好处,是因为它象征了Blake思乡的情绪;同样《八佰》的白马也恰到好处,因为它象征了中华民族不屈的精神,而且谢晋元团长也确实有这样一匹白马,只不过是在英租界中才得到罢了。
可是从战争片的角度来看,《八佰》中的象征艺术确实有点太多了。举例来说,赵子龙那段虚实交替,看起来很有艺术感,但对于影片整体来说着实有点拖整部片子的节奏。与其把时间放在这些象征性的艺术表现手法上,不如将整个故事的前因后果及人物性格塑造的更丰满些,会给人更加真实的感受。
而说到人物塑造,其实《1917》是用拍摄技术降低了自己的难度。因为影片本身就是伪一镜到底的沉浸式体验,所以只要让观众切身体会到主角的情绪,它就已经算是成功地塑造了这个主要人物。
当然这个手法也有不好的地方,就是配角的塑造缺少张力,使这部片子的其他人物都显得太过单薄了。
而《八佰》在这上面上恰恰与《1917》相反。它通过不同层级的多个人物的视角去映射整场战役,虽说略微有些杂乱,但反而让整个影片的人物都十分丰满:朱胜忠、刀子、羊拐,甚至是“蓉姐”……很多配角都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唯一不足的就是《八佰》缺少了一条线,一条将所有小人物都串起来的线。
这个线其实完全可以用“小湖北”这个人物去体现,将整场战役的来龙去脉和惨烈情况都从他的视角去串联,这样下来,观众可能更容易带入自己的真情实感,而不是只跟着主旋律的催泪场景去寻找情感共鸣。
行文至此,其实关于我个人对《八佰》和《1917》这两部影片的感受也已经基本明了了,那么什么才是战争电影的“魂”?想必大家在行文中也能感受得到,所谓战争电影的“魂”,无非就是“真实”二字罢了。
无论是引起观众真情实感的共鸣也好,还是尽可能的还原战争本身的残酷也罢,对于战争,我们不需要去粉饰什么,因为战争本就是人类最丑恶的一面完全释放的结果。而对于那些战争中牺牲的人们,尊重史实,尊重他们的真情实感,也是对他们最诚挚的缅怀。
所以,在文章的最后,我还想说说我个人在这两部影片中印象最深刻的地方:《1917》中那首树林中的吟唱,还有《八佰》中谢晋元团长与日本军官那段名将之间的对白。



无疑,这两处都是艺术表现手法,可是电影最打动人的往往就是这种恰到好处的艺术。
也正是这两处情节,让我产生了将两部历史背景完全不同的战争片写在一起的欲望。
每当我在聆听《I am a poor wayfaring stranger》这首歌的时候,我的脑海里都会浮现出谢晋元团长和日本大佐近卫勋对峙的画面,我们虽兵戎相见,可我们却是最了解彼此的人。
是啊,他们是最了解彼此的人。
因为战场上所有的士兵,有哪一个,背负的不是自己的梦想、家国和故乡?
-
泽村荣纯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4-02 14:51:54
-
豆友207699017 赞了这篇日记 2020-11-06 21:0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