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路人》金拱门煽情宣传长片
当港产片回归到不卖座的层面上,留给观众的会是什么?
狄更斯的《双城记》里面有一句话,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这是一个智慧的时代,这是一个愚蠢的时代,这是一个光明的季节,这是一个黑暗的季节,这是希望之春,这是失望之冬,恰恰对于现在的港产片来说,这段话很应景。
《麦路人》的剧情很简单,一群失落的人在24不打烊的金拱门休息,早上8点散,晚上12点回来睡,自然而然形成了这群人的一个居所,在香港这个亚洲金融之都,我们往往看到光鲜的一面,很少人会愿意留意底层的一面,然而,近些年,香港很多导演更愿意拍聚焦在小人物的电影,而不是大格局的场面。
电影工业发展到现在,香港电影影响大部分80-90后的观感,从周润发到成龙再到周星驰,他们三个带给了观众一个工业的发展变迁,然而到如今,因为种种原因,香港电影不再卖座,留下的不外乎王晶式的俗套桥段和随波逐流的妥协,尽管如此,还有一部分香港导演,会拍一些反映当今社会现象的电影,让观众反思。
抛开演员阵容不说,《麦路人》不算一部很完整的电影,看得出来导演很想写很多个人的境遇和过去,但众多的角色加入导致了部分角色拍得有些破碎了,支线太多,想写的也多,除此之外,阿博的患癌桥段刻意煽情,反而增添了一些赚眼泪的嫌疑,诚然,在电影院是有不少抽泣声,不过这真的好吗?
抛开剧情说说演员,我个人特别喜欢开场的那段长镜头,从室内到室外的切换,一镜到底,看着香港的晨曦到来,一眼过去是高楼林立,阿博点燃了手中的香烟,长吁一口,新一天又来临了,和大环境的繁华相比,这群生活在底层的人,挣扎的活着,他们有丧妻的等伯,为奶奶还债的母女二人,面临失业的过气酒楼驻唱阿珍,无业的口水祥,新来的叛逆少年深仔,还有影片的男主曾亏空公款的阿博,这群在社会中微不足道的小人物,在24小时不打烊的金拱门相遇,互相帮助,成为了下半生的友人。香港是一个贫苦很悬殊的城市,底层的人靠领取综缓,吃着长者盒饭过日子,如其说是过日子倒不如说是在活着,活着就有希望,现实却是一次一次的打击,而这群底层的人,他们只不过想有一个容身之所和一顿饱饭,电影里面,口水祥为了饱饭不惜回到监狱里面,他说了一句全片最动容的对白,我也很想找一份工作,有人请?不得不说,短短的一句饱含不少辛酸和绝望。
我们看见城市的繁华,却看不见生在底层的苦况,我们在津津乐道城市化的告诉发展的同时,也要顾及慢了不止一步的小市民的存活。在这方面,近些年的香港电影很好反映了这个城市的种种社会现象,有许鞍华的《桃姐》、《天水围的日与夜》、《天水围的夜与雾》,还有早几年的《幸运是我》、《一念无明》等作品,香港导演们都集中关注在小市民的诉求之中,影片里面的每一个角色都是现实的一种现象和社会的缩影,包括这部《麦路人》象征着小众人的发声,用电影去改变社会现象,看似不可能,也不现实,不过能上映,得到大众的共鸣和肯定,就已经成功了一半。
就正如影片里面恭硕良那首《we all fall down》的一句歌词一样,Because we all fall down sometimes,And we could use a helping hand,也许某一日,无论任何一角落,我们都能伸出双手,关注这群生活在底层又彷徨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