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纳推出巴比罗利大全集,主要听伴奏?
全集时代开启后,前两年各家公司推出大全集的速度曾经放慢了一些,而目前,似乎又调整回来了。不久前,华纳推出指挥家巴比罗利(John Barbirolli)的全集录音,共109CDs,又一次让我们看到大全集兴旺的回归。

大规模全集规划的两端,不外乎是卡拉扬、索尔蒂、布伦德尔、阿什肯纳奇这样最有名的演绎者,及舍尔欣、弗尔多斯、桑多尔这样灌录不少唱片,却在CD时代不受热捧的演绎者(更冷门的人物,全集往往就没那么“大”了)。巴比罗利恰恰在两段之间,相对而言,更倾向于著名演绎者一边。他的全集的推出,也标志着唱片公司对于这个领域有更深的挖掘。
两次世界大战前后,获得国际性声誉的英国指挥家其实不多,比彻姆与巴比罗利是最有代表性的两位。比彻姆是个绝对的异数,而巴比罗利或许体现出技巧派指挥家向着高度个性化的演绎者的转型。
比彻姆爵士虽享高寿,在立体声时代留下的录音毕竟还不很多,巴比罗利则充分把握立体声技术,留下庞大的遗产。然而,除了特别有代表性的部分,巴比罗利的录音中被视为“名版”的并非很多。指挥家的演绎水平,在某些曲目中也有一定争议。这次全集的推出,在乐迷中的反响不算非常热烈。仔细留心,却不难发现这套唱片强大的吸引力。

巴比罗利刚过70岁不久便辞世,但他的录音生涯很长,30年代一度作为托斯卡尼尼的继任执掌纽约爱乐。可惜,NYPO自从由托氏挂帅之后,过于心高气傲,那位继任在美国的工作并不舒心。指挥家返回英国之后,一方面将哈雷管弦乐团打造为更深具自身艺术特色的一支名团,虽无超级乐队的能量,技巧功力却也不俗;另一方面,则是同英国的其它乐队深入合作,留下著名的商业录音,还有不少现场记录。
巴比罗利是EMI的主力指挥家之一,并且从30年代开始,就在一些最重要的协奏曲录音中负责乐队部分。因此,有人提到本次的全集录音时,认为这是一套“主要听伴奏”的唱片。言下之意,是巴比罗利灌录的很多协奏曲唱片之珍贵,超过他指挥的乐队作品。但这样的说法,至多是说对了30%。

毫无疑问,巴比罗利是一位协奏曲专家,他当年接手NYPO,就是同海菲斯的推荐分不开的。但指挥家演绎交响曲和声乐作品的成就,目前仍是被认识得有些不够。当然,这样同他的很多录音在CD时代不是那么常见有关。
本次全集的内容,自然也可以从时间轴的角度进行划分,但或许,还是从内容“板块”的角度来看更好。大体可以分为三块:1. 乐队作品,即交响曲、交响诗等;2. 协奏曲,确实有一批巨星独奏家,但也不止于此;3. 声乐作品,包括歌剧、圣乐、乐队歌曲等。


协奏曲部分的魅力确实是难以抵挡的。特别是由于,其中很多录音EMI很久都没有推出高品质的国家版,乐迷们只能在高价位的历史录音品牌寻宝。海菲斯担任独奏的协奏曲首当其冲,包括维厄唐《第四号协奏曲》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唱片。
此外,还有埃德温·费舍尔、科尔托、施耐贝尔、鲁宾斯坦与梅纽因的早期录音。其中,鲁宾斯坦第一次灌录的“柴一”似乎是钢琴家本人的最爱。不用说,杜普蕾最重要的录音也正伴随了巴比罗利的身影。本次唱片公司将原始磁带取出,重新制作,可想而知,就单张的性价比而言,同以往的高价品牌相比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但整体来看,这套唱片毕竟有109张CD,更多的内容还是留给了巴比罗利指挥纯粹的乐队作品。这部分,或许有五个分支:1. 马勒的交响曲;2. 西贝柳斯的作品;3. 英国本土作品;4. 德奥古典与浪漫派杰作;5.其它各类曲目。
巴比罗利对于马勒交响曲的推广之功必将永载史册,他演绎马勒“第三”的现场被库克(Deryck Cooke)视为该作最完美的演出,至于指挥家在录音室中灌录的几部马勒交响曲,不仅是他最有影响的录音,也是这些作品最重要的名演之一。
巴比罗利早年的演绎有时似乎受到托斯卡尼尼的影响,火热而紧张,后来他越来越多地发展出自己独树一帜的弦乐音响。哪怕面对柏林爱乐这样的团体,也能将其独特的音色美感进行无碍的灌输。马勒交响曲正是以巴比罗利式的音响表现原作撕裂之美的典型。



指挥家灌录的西贝柳斯交响曲全集,及交响诗也是一代名演,对于这些作品的价值不下于他对马勒的贡献。哈雷管弦乐团的演奏会让我们看到“亲兵”对一位指挥的重要性。
至于巴比罗利指挥维也纳爱乐灌录的勃拉姆斯,除了是黄金组合之外,也再一次让我们看到大师的风格传输能力之强。当然,除了这些名演,巴比罗利指挥其它德奥经典,譬如舒伯特《第九交响曲》的录音同样显示出,他是一位真正的交响乐大师。



虽然长久以来,对于巴比罗利在其名演之外的德奥领域,究竟是否稍有欠缺一直有些争议。但他演出这些作品,恰恰是从结构与音响两方面,让我们跳出同时期德奥指挥学派所建立(的演绎方式)的固有印象。而在英国本土作品这方面,指挥家为埃尔加与沃恩—威廉斯的音乐做出的贡献堪称巨大。


巴比罗利同样是一位声乐作品专家,他指挥的《蝴蝶夫人》属于EMI的压箱底的宝贝,可以同比彻姆指挥的《波西米亚人》并列。而他指挥威尔第的《安魂曲》和《奥赛罗》,也已经从EMI的唱片目录中消失一段时间了。尤其是那款《奥赛罗》,对在CD时代成长起来的乐迷而言,差不多已经是传说中的东西。

《安魂曲》倒是在小双张里出过,在二手店里偶尔出现,这个版本拥有铂金阵容,除了卡巴耶、维克斯等歌唱家,更核心的是由威廉·匹兹担任合唱指挥。还有一款珍贵的历史录音,就是巴比罗利与伊娃·特娜(Eva Turner)合作《图兰朵》的选曲录音,特娜是最重要的早期图兰朵扮演者之一。


巴比罗利对于埃尔加音乐的贡献,除了他灌录的交响曲,以及同杜普蕾合作的协奏曲之外,清唱剧《杰隆修斯之梦》(The Dream of Gerontius)的录音也属于该作名片式的演绎。至于蓓克演绎的柏辽兹与马勒的乐队歌曲,不啻是对巴比罗利专精于声乐作品最细腻的说明了。


由此可见,这套鸿篇巨制的全集录音当中,富有吸引力可远远不止协奏曲的部分而已。并不夸张地说,虽然,EMI也为萨金特等英国指挥大师录下许多经典,比彻姆与巴比罗利在他们各自的时代,还是具有完全突出的位置,是他人难以相比的。恐怕,也只有那位长寿的大师博尔特能够整体性地与他们相提并论。

Kempff946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鲍罗丁四重奏访谈:听完美妙的室内乐演出,雨天回家的心情都会很好 (5人喜欢)
- 当我们谈论艺术中的“暗面”:爱乐者们演出的拉赫玛尼诺夫,为何值得关注? (5人喜欢)
- 最近三场不容错过的钢琴独奏会 (7人喜欢)
- 当夜长评:希格诺四重奏(Signum Quartett)呈现真正德国式的室内乐美学 (9人喜欢)
- 谈谈水蓝与国交的组合的上海首秀 (2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