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案是个筐,什么都往里装
在最近的面试中发现,文案策划真的是一个特别神奇的职业类别,在这个名词下,有着各种不同的面向,有的问你能不能策划,有的问你能不能写网红文章,有的问你能不能用户增长,有的问你能不能卖货,甚至还有能不能摄像,剪辑,短视频。
需求和供给,有点像相亲,这点符合那点不符合,很正常。
只是一看工资,真的应了某阿里前人事大佬说的,“我们企业最喜欢的就是一个人干两个人的活。对不对?”
品牌策划型
这种类型碰到的不多,在线上沟通的时候就已经没有机会了,因为没有拿得出手的策划案,不过能够系统策划品牌的人,能拿到的工资好像是高一些。
难怪大学时我们专业的培养目标叫“能说,会写,善策划。”
用户增长型
互联网公司,除了人事小妹,全是大老爷们,小妹一头玫红色的长发,据说接近00后。
这是一家做留学生成绩提升app的公司,服务于中国留学生,对接学渣和学霸,立志要做留学的uber。
在国内上学,严进宽出,在美帝上学宽进严出。能考上常春藤的基本上已经很有实力,不怕毕业,担忧毕业的基本上是二三线的学渣们。
学渣想要提升GPA,想要毕业,那怎么办呢?
问学霸!
外国学霸有点隔阂,同样是中国人的学霸就比较亲切了。
问一次几十到上百美金,大多是理工科,有标准答案的。
在这个平台上,一个学霸一个月能够赚一两千美金。比打工多多多,还轻松。
面试我的是”一老一少“,老的也没多老,三十多岁,有点低配版潘玮柏的样子,就叫大哥吧。
少的96年,上身壮壮的,眼睛有点凸,总像没睡醒,长得就很像美籍华人,就叫小弟吧。
大哥说自己原来在uber中国做运营,然后一直在介绍自己的公司,就说“他当年在美国读书的时候一直做留学生的创业项目,现在把项目带回国内创业。”然后小弟点点头,我才知道原来这个项目是他发起的。
感觉有点少主和摄政王的感觉,老少搭配,创业不累。
大哥对前我司还很了解,说前司做的事情,商业模式,在厦门的地位,可能是我见过面试官里理解最好的了。不过他说话的朝向基本上是小弟那边,似乎小弟在对在地环境的了解上是需要他的帮助的。
然后问了一个其他同事也碰到的问题,“你们那个公司发展得不错啊,在厦门也是挺厉害的,怎么离职了?”
我只得回答个人发展,框架变动等等。
对手熟悉我,遮遮掩掩,对手不熟悉我,重拳出击。
只是这个对手还想熟悉得更彻底。
公众号粉丝多少?啊,才2万。
做过社群没有?多少群,多少人?啊,才一两千。
问我有没有做过什么用户增长裂变的活动。
我说主要是做活动,还有用有赞的工具去裂变。
进一步,除了有赞的裂变工具,有没有其他裂变活动?
没有。
顿时有点沉默。
我们这个岗位呀,就是要拉新,裂变,留存,转化。通过用户增长实现收益。
然后谈对教育的看法,我说当年在学校有做过一些学生组织,对教育不满意,和同学一起去蹭课,学网课。
有多少人?
四五十。
总共四五十,还是最高四五十。
最高四五十,稳定的二三十。
做这个的关键是什么?
是和同学交流,每个人来的目标和需求都有点不一样。
说到这,大哥第一次露出了一丝赞许的神态。
我问公司的愿景是什么,他们指了一下后面墙上几个大字。写着:让中华学子屹立于世界之巅。
我面露惊讶的表情,大哥问我,为什么这么惊讶。
我说有点周总理的感觉。
他笑道,“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吧,当然了,愿景是愿景,我们还是脚踏实地,抓住用户痛点。如果这个痛点不痛不痒,那就做不起来。”
他们现在就抓住了痛点,抓住了刚需,已经进行了几次迭代,客群比较稳定。
我一定会问的问题是工作时间是怎么安排的。
大哥说平时就是那样,不过要看项目,最近在快推一个项目,周六要加班一天,“当然也会看一看大家的效率如何,如果效率不高,会调整。”
他说现在求职者好像都挺关注工作时间的。我说这样比较好安排工作和生活,效率更高一些。
结果他说,“我觉得不应该区分工作和生活,很多事情需要处理,你就放着不管了?我们互联网公司要快速响应快速处理。更重要的是要有年轻人的激情,要轻松只能去国企,但年轻人去国企,大部分就是废了。”
我只能说,如果是有工作需要,那肯定是要加班的。
销售导向型
这家公司其实有点乌龙,我同时投了两家公司,一家卖茶的,一家卖建盏的,结果来了发现是一家公司旗下的,所以建盏的就没有面了,直接面了茶的。
这家公司除了做茶和建盏,现在又有做酒,之后还要延展到香、花等等领域。
在一个创意园某栋的三楼,几乎所有员工都在一个大厅里,一条一条的。
墙上有挂他们各种活动的照片,看起来很丰富,有去菲律宾旅游,有中秋节汉服表演等等。
刚开始是人事和我聊,三四十岁的女人,一脸正经,面无表情。
她反复强调,“我们对文章的要求可是很高的。你能达到吗?”
我说OK的,我对文章的要求也是很高的。
在介绍公司的时候,她也一直说公司整体的文化素质很高。
我当时心里一惊,等待着她说出什么硕士博士数量或者名校的名字,恭敬之词已经在嘴里酝酿。
“我们公司基本都是大专学历以上,中专的都不要的。”
我的心瞬间舒缓下来,努力面不改色。
之后来了第二轮面试,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女性,四十岁左右,披散头发,面向有点北方人的感觉。
“我是成都人,在四川长大。”开门见山,互相介绍来历。
她说他们公司现在做的有点像一条,内容电商。每个人都是一个链条,从导流到销售转化,都会有提成。
做公众号也是从公号流量转化到销售环节,所以公众号运营也是必须会有赞平台的运营,详情页的编排等等。
如果不喜欢可以转岗,转到她的项目部门,就是做一个一个项目。做项目,很长时间都在外面跑,有的时候一整个月都在外面跑。现在会花更多时间陪伴家人,父母姐姐都在福州,爷爷奶奶还在成都,姐姐有几个孩子。
在她的家人名单里,我没有听到她自己的孩子。
她说在给新来的销售讲自己案例的时候,大家都不敢相信就这么轻松卖了300万。
是的,她说自己就是这么轻松,一个客户问她最近有什么可以收藏的建盏,她推荐了一个大师作品,客户马上就打了300万过来,她派人亲手送过去。
“秘诀是什么?”我问。
“其实销售做到后面就不是卖产品,而是卖你这个人。”
“就是个人IP了。”
“是的,客户信任你,就会找你买。”
too easy,but not simple.
流量写作形
除了那个k12教育的,还有一个写影片的号,有点类似毒舌、反派之类的。
当时看到这个电影号在招聘,感觉很有意思,厦门居然有这么一家专门写影评的号,虽然写的工资不高,也想去看看究竟是怎么样的一帮人在做。
办公室很小,团队只有四五个人,除了老板本人,其他都是女生。
老板看着三四十岁,浓眉发茂,边幅不修,有着明显的本地口音。
“我看到男生来才泡茶,女生来就不泡茶”我们坐下来边泡茶边聊。
我很惊讶问为什么,他说女生不爱喝茶,我说女生喜欢喝奶茶。
“我现在就想招男生,女生有时候太感性了,有些类型写不了。”男女生话题被延续了。
我说《信条》这样的,他点头说是。
问我看过多少电影,我说不是很多,七百多部。他说挺多了,我说豆瓣上卧虎藏龙,几千部的多得很。
问我多大了,我说91的。他说写影评年纪大一些比较好,写出来的东西更深刻。
“趁年轻好好玩,等结婚有孩子了就身不由己了。”他笑了笑,整个人向后靠到了沙发上,双手撑着头。
他问我觉得毒舌怎么样,我说我不怎么看,觉得他们很多文章语言过于夸张。
我又问毒舌之流是怎么做起来的,他说还是赶上了好时候,现在做公号已经不行了,我们主要做的是头条。有获得头条的很多流量扶持。
我查过他们的头条号,粉丝16W,最近一篇文章有6988人点赞,500多评论。而公众号阅读量每篇仅一千多。
说到工资要求,他顿时犯难了,说如果可以写出几个爆款文章的话,可能可以到这个数,他做出了一个手枪的手势。
除了基本工资,主要靠获得头条的奖励,还有软文的抽成。
他们和各大电影公司有软文合作,每写一条软文有百来块的抽成。
“但最近这篇发出去之后效果不是太好。感觉挺没面子,之后合作受影响。”他有点沮丧道。
我问说有找过兼职影评人吗?
他说有找过,不过,现在主要是以自己为主,有些软文要的比较急,还是自己团队把握会比较快一点。
“疫情那段时间基本上没有这块收入了,现在则是多到写不过来。”
聊到整个号的创立经过,我收获了本次谈话记忆最为深刻的一句话。
他说自己之前是做地产策划的,业余有做影评的号,个人爱好吧,这个号做了三年自己就辞职了,全职干这个。
“那段时间一分钱收入没有,就是想看看几个月的时间能不能做起来。”
后来果真做起来了,也就开始成立团队来做,自己腾出手去多对接一些资源,之前疫情的时候也直播带过货,想团队更稳定了之后能做短视频之类的事情。
我问刚开始那段时间是怎么坚持下来的。
他说主要是喜爱,喜欢的事情就要坚持,很多人做不好就是没有坚持。
“坚持的可能是死胡同。”
“你不试怎么知道是死胡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