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9.17.尼妙寂与谢小娥
唐朝牛僧孺和李公佐为同一位女性写过传记,前者收录于《玄怪录》卷二首篇,后者单出一篇传奇,名为《谢小娥传》。以亡人托梦的隐语为开端,展开一位女子的复仇记。
两篇文章的故事主线大体相同,但细节处却颇多微妙差异。最早我看的是牛僧孺所作的《尼妙寂》,看完忍不住为妙寂抚掌长叹,钦佩之意全然不可抑制。后来又读到李公佐所作的《谢小娥传》,开头读完,马上意识到谢小娥和妙寂是同源所处,是一个主体的两个映像。等到行文至小娥“抽佩刀先断蘭首”,不知怎么先是惊异,然后才反应过来,心说:真乃女侠也。实际上,如果不是李公佐把结尾写得太过离谱,我或许根本不会去想自己为何会有唐突的一惊,更不会有意识将两篇文章摆到一处,逐句进行比对,从而发现一些值得玩味的不同点。
1、梦的开端
“杀我者,車中猴,門東草。”
“杀我者,田中走,一日夫。”
妙寂得到这两句隐语时,时值父亲与丈夫去往潭州经商,逾期数月而不还。她梦见父亲披头散发、浑身鲜血,悲鸣冤屈,留下一句隐语,而后那幽魂又幻化为她的丈夫,同样留下了一句隐语。隐语中藏着仇人的姓名,是报仇的重要线索。妙寂醒后拿着这两句话问遍乡里,不论年长还是博学多识的人都无法解答。于是她想:上元县是交通枢纽,各地的士大夫常聚集于此,那里的名胜瓦棺寺公认是登临赏景的好去处,游人多半要拜访那里,我便去瓦棺寺中作洒扫仆役,借着地利,也许能找到替我解开谜语的智士。思毕,妙寂就动身前往瓦棺寺,每日洒扫之余,就捧着两句隐语找人解惑,如此坚持了六年,依然没有得到答案。
而小娥的经历则要惊心动魄得多,恶贼打劫时,她与商队众人同在船上,父亲、丈夫被杀死,她重伤落水,侥幸为船家打捞救助,保住了性命,之后流转行乞到了上元县妙果寺。小娥的父亲和丈夫分别给她托梦,全无他言,仅仅各自留下一句隐语。小娥问过很多人,但没有人知道这两句话的谜底。
在这出传奇的前因开端中,两位作者的差异就已初见端倪。小娥,八岁丧母,父亲是巨商大贾,丈夫是侠义的江湖客,照前情推测来看,他们四海经商,不少亲友童仆伴随商队出行,居无定所,近似游牧的草原人家。家庭构成和生活状态的特殊性,正好可以解释小娥拥有的某些不同寻常的气概,但同时也为故事的情节蒙上了一层江湖恩仇的色彩。
小娥的身份是幸存者,身上背着血海深仇,她的复仇意愿直白且强烈,这和妙寂全然不同。对妙寂而言,父亲与丈夫仅是下落不明,虽然得到幽冥梦启,但是她并不能完全确定。古人相信鬼神和启示,但与直接受害、走投无路的小娥相比,妙寂的仇恨是混沌的,它与其说是一种家仇,毋宁说是一种责任。并且,在《尼妙寂》中,妙寂的家庭成员除了同为商人的父亲和丈夫外,还有母亲和妹妹(女弟),她们居住在自己的宅院里,与家中男人的事业,即“外”分割开来,构成了所谓的“内”。与儿子、丈夫相对的女儿、妻子的身份,世俗提出的更多是精神层面的要求(譬如服从、忠贞不二),而非行动层面的要求(譬如手刃杀父仇人)。所以,复仇这件事,妙寂并不是必须亲自为之,作为封建时代的女流,常年深居内宅,孤身漂泊于江湖中,不说危险起码也是艰难而无经验的,相较而言,更为“正常”的方法应该是雇佣侠士来替她复仇,可妙寂不。在妙寂父亲给她托梦的一番言辞中,他提到“以汝心似有志者,天许复仇”,这是一家之主,或者说神明对妙寂的肯定。凡是子嗣,都应当肩负报血仇的责任,不因性别不同而差别对待,这种观念是小娥的故事里不曾体现的。
普通妇人,为了复仇奔走江湖,数年如一日,其心志之坚,行动力之强,逻辑之清晰,全然不输当时社会环境中的男性。这也是我欣赏妙寂更甚于小娥的原因,反差越大,说明潜力越大,于是也更容易令人心生震撼、印象深刻。人之常情罢了。
2、悲悯的佛寺
第六年,妙寂遇见了一个气质非凡的人,名叫李公佐。她上前拦住他,一拜,交代缘由的时候忍不住流泪,这一次,她问对了人。李公佐乐于给这个可怜人一些帮助,沉吟片刻,便解出了答案。他告诉妙寂:杀你父亲的人叫申蘭,杀你丈夫的人叫申春。車中猴,申属猴,車字去掉上下两横是为申,也就是猴,所以第一个字是申;門東草,草、門、東组起来正是蘭字。田中走,意为穿田而过,即申字;一日夫,一、夫、日组合起来便是春字。所以这两个名字是申蘭和申春,鬼神为了迷惑生人,故意打乱顺序来编隐语。妙寂喜于终于获得了答案,但思及惨死的父亲和丈夫,悲痛之情同时也满溢胸中,既悲又喜,很久才平复心绪。她向李公佐拜谢:托您的恩德,恶贼的姓名终于大白,我也可以真正去为家人讨一个公道,如果我幸运地完成了复仇,一定报答大人您指点解惑的大恩。我一介女流,没有其他方法,只能洁诚奉佛,祈求神佛保佑,为您增添福报。说完,又郑重一拜,离去了。
瓦棺寺是妙寂的一个转机。圣洁净地遇见一个德才兼备之士,获得苦苦寻求的答案,这或许是佛陀的护佑。小娥呢,仍然是以艰难曲折为主调,她并非直接遇见了李公佐,而是曾求问过瓦官寺的僧人齐物这两句隐语,齐物无法解答,所以在朋友李公佐前来拜访时,把这个难题转述给了他,很巧合地得到了答案。李公佐解出了谜底,于是派寺童去请小娥,问她何以提出这十二字之问。小娥呜咽不止,将家门血仇和亲人托梦的事据实以告。李公佐明白了事情的前因,更加确定自己所解无误,于是将谜底和解法一一告知,小娥听完,恸哭再拜,将这两个名字写在衣内,发誓找到并斩杀二贼,又问了恩公的姓氏官族,以便来日报答有门。
在小娥的故事里,佛陀的慈悲具象化了,妙果寺给小娥容身之所,瓦官寺的僧人又作为媒介为她找寻到了答案。寺庙作为小娥和妙寂得偿所愿的大背景,很可能是作者有意无意的一种暗示,既是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又是天理昭彰,我佛慈悲。寺庙沉默地见证人间百态,代表因果报应,神明在凡间的具体化告诫着世人,善恶到头终有报,莫作恶,多行善。
3、仇人与佣人
得到仇人的姓名,小娥便扮成男子在江湖间漂泊,给人当仆役维持生计的同时,一直留心打听仇人的消息。一年后,她来到浔阳郡,看见一家门上贴着招佣告示,敲门一问,发现这家的主人名字竟然就叫申蘭。申蘭领着小娥回家,小娥面对杀父仇人不免内心激愤,但强忍着,表现出十分恭顺的模样,随侍申蘭左右,很得他的喜爱,不久,申家的财货出入账目就全经小娥之手了。两年多的日子过去,没有人发现小娥的女子身份,当年申蘭侵占的谢家之物,都放置家中,小娥每每见到旧物,总会暗自垂泪很久。申蘭与申春是同族兄弟,来往密切,二人常常一起出门,几个月后带回大量物产资金。申蘭将小娥留在家中,与他的妻子一起打理家宅,吃穿用度所给丰厚。有一天,申春携带鲤鱼和酒来拜访申蘭,小娥在心中感慨:恩公解答得分毫不差,如今二贼聚首,真是老天开眼,我马上就能报仇雪恨了。当晚,申蘭、申春,并一众贼寇帮凶在申蘭宅中饮酒作乐,喝得酩酊大醉,帮凶们喝完就离开了,剩下申春醉醺醺地卧倒内室,申蘭则直接露天睡在庭院里。小娥悄悄将申春锁在室内,然后直奔申蘭,一刀砍下了他的脑袋。随后,高声呼喊,引来一众邻居,申春困于室内,申蘭横尸室外,收缴的赃物价值多达千万。至于那些帮凶,小娥一一记下他们的名字,如今全部擒获斩杀。时任浔阳太守的张公赞赏小娥复仇的意志和勇气,为她写表上奏,使皇帝赦免了她杀人的死罪。
牛僧孺写妙寂时,用了另一种手法,直接接入的时间点已经是六年后的元和初年,此时泗州普光王寺有一个戒坛法会,僧尼云集,李公佐途径此处,乘舟观礼,遇见一个有些眼熟的女尼,她每次经过李公佐身边,都会注视他。等到李公佐打算离开时,女尼唤住了他,而这位佛门中人正是当年誓报血仇的妙寂。她应李公佐之问,详细地叙述了自己这些年复仇的经历。
与小娥一样,妙寂获得仇人姓名这条线索后,扮成男子,改名士寂,流转于江湖之中做人仆佣,寻找仇家。不同的是,她遇见申蘭并非偶然,而是在得知蕲黄之间有个申姓人家组成的村子时,赶往那里,多方打听,找到了一户主人叫申蘭的人家。她不动声色地上门,请申蘭雇佣她,并且故意将身价报得很低,申蘭以为得了便宜,很高兴地将她领进家门。不久,她听闻这申蘭有个名叫申春的弟弟,因此推测他很有可能就是自己的杀父仇人,于是将态度伪装得越发恳切恭敬,工作之中,凡有活计,不论轻松还是脏重都一力承担,手脚勤快,又不用主人催促去办事,妙寂就这样成功得到了申蘭的信任和欣赏。白天她与仆众一起干活,到了晚上就单独睡在一处,这样所有人都不会发觉她的真实性别。
一年过去,妙寂从未放松懈怠,申蘭见她如此,对这个勤快本分的年轻人越发看重,对待她就像对自己的儿子一样好。等到申蘭要外出赚钱,家中的一切就委任妙寂管理。妙寂得到机会检查申家的库存财货,果然发现其中半数都是自己家的东西,看见父亲和丈夫常穿的衣袍时,不禁悲痛流泪,愈发坚定报仇的决心。
因为申蘭和申春是堂兄弟,不住一处,妙寂怕抓住一个惊逸另一个,于是潜伏多年,等待时机成熟。一直等到永贞年重阳节,申蘭、申春聚首喝酒,妙寂见二人都醉死过去,立即奔告州府求援,成功抓住了二贼。经过问讯,两人承认了罪行,判了死刑。妙寂恢复了自由之身,得以携带当年被劫掠的财物回到家乡。至此,前后约十一年的时间,妙寂终于完成了复仇的志愿。
第一人称的叙事,以及倒叙的一点缀花,使得故事细节详备、真实可信,也使节奏富有变化、张弛有度。主人公亲述经历,往往比第三人称的叙事更引人入胜,其情绪的调动力,细节的运用是不可比拟的。牛僧孺写妙寂,把她当成一个独立的人看待,会自主思考、自主行动、自主发言,她早已不是纸上扁平的某个角色代号,而成为生活在我们隔壁世界的一位真实的女性,我们只有时间上的距离,不存在空间上的隔阂。小娥的孝义、坚韧和勇武也足以使人为她叫好,可似乎总有些不对劲,是哪里不对呢?
4、青灯的背面
从解得隐语到大仇得报、回归乡里,已经过去了七年,小娥终于可以去见自己的族人。因为她的复仇之举、孝义之心,同乡的豪族纷纷求聘,希望将这个奇女子娶进家门,光耀门楣,但小娥发誓不再嫁,转入佛门,剃发披褐在牛首山苦修,一年后受戒为比丘尼,竟然决定以“小娥”这个俗名为法号。过数月,又遇李公佐,谈及旧事,悲泣之余,又言如今当可以报答判官您的恩情了。李公佐唏嘘不已,之后小娥告别了李公佐,从此云游修行,不再相遇。
妙寂回归乡里,见到家人,财货尽数交奉母亲,然后请从释教。师从洪门天宫寺的洞微法师。她说完当年经历,对李公佐叹道:妙寂我啊,生为女子,虽力薄势弱,但面对家族血仇,上天也要垂怜我助我成事,所以才能在梦中得到隐语,并遇见您为我解惑,最终叫我好好了断了这场恩怨。您的重恩,我粉身碎骨也不足以报答,既然已经身处佛门,我便潜心修行,愿以虔诚之心祝祷,增添您的福报,希望如此可以稍稍回应您的恩情。李公佐听后很受震动,于是便为她撰写了一篇传奇。
小娥与妙寂,皆为法号,两者的差别可能只有比较过才显得清晰。我的理解是,李公佐写小娥入释教,并非脱离红尘、寻找真谛,而是守节的精美化表现。都说凡尘未尽,不入空门,小娥却不改其名,仍号“小娥”,目的是“不忘本也”。什么是本?父、夫死,为其雪恨,终身不嫁,为其守节,故而遁入空门,这是本,是谢小娥的价值。她的未尽之事,是世俗对一个“优秀孀妇”的要求,要她贞,要她节。很明显,小娥认同这个观念。她的性格远比妙寂要刚烈,她坚定地剃发修行,其实也是一种决绝的回复,对那些争着想娶她的豪族的回复:她将永远保持她的美德。
再看妙寂,她重新见到李公佐时,并无强烈的情绪表露,描写小娥时有“顾余悲泣”、“娥因泣”两处着墨,但对妙寂,仅用“对曰”二字,再无其他神态描写。妙寂如此冷静,她忘本了吗?她忘情了吗?从她详细讲述自己的复仇历程和最后感叹的话可以知道,她既没有忘本,也没有忘情,但妙寂的俗心已了,仇怨已清,青灯古佛是她为自己求解脱,也是信守对李公佐报答的承诺,这个结局不是突发奇想的,在前文就有伏笔,当初李公佐为妙寂解答隐语后,妙寂说“妇人无他,唯洁诚奉佛,祈增福海耳”,或许妙寂早已为自己的将来做好了选择,又或许她同样带有守节之意,但这只是目标之一。总而言之,出家是妙寂深思熟虑的冷静结论,是与旁人无干的。
5、不同的镜子
在《谢小娥传》的末尾,李公佐对谢小娥做出了评价,他说:小娥发誓报仇,便一心为报仇奔波,最终成功实现了誓言,这是节;她在当仆佣时与众仆生活在一起,却无人发现她的女儿身,这是贞。身为女人,为人处世只有保持贞节才能获得圆满。小娥的品行,足以告诫天下逆道乱常之人,足以展现天下对长辈孝顺、丈夫忠贞的妇人的节操。我详尽地记录了这段往事,为小娥的事迹作传,是为了继承孔子写《春秋》的初心,赞扬美德,以戒恶行。
正是李公佐的这段话让我晓得了究竟是哪里不对劲。
通读正文,见小娥立誓杀贼,叹其刚烈义勇;见小娥着男装沉浮江湖、探寻仇家,叹其坚毅执着;见小娥潜伏仇人宅院数载,不为人察觉,叹其能屈能伸、谨慎机智;见小娥大仇得报,对豪族示好不屑一顾,径入佛门,苦行劳作,未有悔意,叹其意志如铁,自傲自强;见小娥再遇恩人,言辞恳切,热泪盈眶,叹其性情中人,恩怨分明,虽已受戒,心血犹热。却从未有一刻感慨这女子孝、节两全,是天下妇女表彰。
不对劲在哪里,就在这里。
李公佐无疑对小娥的品性气概、行为事迹十分触动,却并没有正视这个与众不同的女性,在他对小娥的描写中,共有6处提到她哭的状态,用词分别为“呜咽良久”、“恸哭再拜”、“垂涕而去”、“暗泣移时”、“顾余悲泣”、“因泣”。很巧,牛僧孺写妙寂,同样6次写到她哭,分别是“抚膺而哭”、“泣告其母”、“前拜,泣”、“悲喜呜咽”、“掩泣拜谢”、“垂涕而记之”。
何时哭,怎么哭,很能反映问题。古义中所谓“哭”,指啼哭、悲痛出声,是有泪有声的状态。所谓“泣”,指小声哭,一般表现有泪无声的状态。小娥情绪最激动的一次哭泣,在李公佐说出她仇人的名字后,她“恸哭再拜”,同一场景里,妙寂则是“悲喜呜咽”、“掩泣拜谢”。这样对比,可以看出两人的性格是截然相反的,小娥更感性外放,妙寂则斯文含蓄。那么内敛的妙寂有哭出声的时候吗?有,在她突然梦见父亲和丈夫的幽魂,听见他们说出隐语后,她在睡梦中“抚膺而哭”,直到被妹妹唤醒。等到妙寂报完仇,入了空门,再遇李公佐,这个阶段,她已经再无眼泪。但是小娥在同样的场景中依然哭泣,她“顾余悲泣”,并流着泪向李公佐讲述复仇的艰辛经历。
值得琢磨的另一点,是这场重逢由女士主导,因为李公佐完全忘记了曾经有这么一个女子得到了他的帮助,为了提醒他,小娥是这样说的:“某名小娥,顷乞食孀妇也。判官时为辨申蘭、申春二贼名字,岂不忆念乎?”,妙寂是这样说的:“昔瓦棺寺求解車中猴者也。”
前者报名字、身份,以谜底来概括事件,语气起伏;后者报地点,以谜面中的头半句概括事件,语气平缓。相较而言,我认为妙寂的说法更容易达到预期效果。在这里,小娥作为一个已经受戒的比丘尼,对自己的描述却颇能表现一个世俗妇人的心态,这不免产生矛盾。相悖的另一点则是,情绪波动如此明显、哭得这样柔弱的小娥,却和只身潜伏敌方多年、手起刀落的那个女人是同一个人。
陈粒唱《易燃易爆炸》,歌词有一段写道:“愿我如烟还愿我曼丽又懒倦/看我痴狂还看我风趣又端庄/要我美艳还要我杀人不眨眼/祝我从此幸福/还祝我枯萎不渡”,也许就是答案。
李公佐以自己没有意识到的轻视态度写传记人物,意图却是“旌美之”,他给了小娥自己心目中女性最值得赞赏的品德,并为她打造出一种刻意的女性柔美,可他没有意识到,小娥本身就是脱离这个标准的一个异端。角色的客观行为与作者的主观意愿无法融合,这就是小娥不对劲的原因。
牛僧孺笔下的妙寂,或许不如李公佐这个参与者写得符合原型特质,但她至少有稳定的性格脾气,以及符合她性格的决定和举动。妙寂的每一步行动都是有意识的,所以说她的复仇能够成功,除了神明的护佑,还有她自己主观能动性的充分发挥。李公佐写的谢小娥缺乏这种自主性,所有的一切归咎于命运,可这显然太理想化了,如果一件事情很难完成,你用运气和巧合圆满完成了,这叫惊天狗屎运。
其次,妙寂的每件事都处理得很适度,譬如惩恶,她没有亲自去杀人,而是选择禀告官府,向官方求助。作为一个不入江湖讨生活、没有武艺傍身的女子,这是最稳妥的做法,没有杀过人的人想要对比自己强壮的对手一击致命,哪怕这个对手烂醉如泥,这也不是切瓜易上手的那种难度。两厢比对,妙寂更偏向理性分析的智,而小娥是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悍勇。
牛僧孺没有刻意强调妙寂“女子”的身份,他所写的文章中,妙寂首先是一个独立的人,是人就会有七情六欲,会呼吸、能思考,有自己的脾气和行为习惯。正因为如此,妙寂才能跳出刻板空洞的代号,变得真实饱满。他没有给出总结评论,但全文的字字句句都表达了作者的正面态度,是谓尽在不言中。
两篇传奇,体裁是小说,虚构也就不足为奇,但创造一个脱胎于真人的角色,应当对其负责,人物不自洽,细节漏洞百出,又怎么能感动读者、传达内质呢?是以为诫。
*6、对《谢小娥传》其他疑惑
(1)对小娥潜伏期间如何完成那么多高难度的事没有解释,然而对她出家后吃的苦、修的行着墨甚重,反复点亮。感觉作者的价值观是,守节应该出家,吃苦越多越光荣,因此建议作者改名《佛修小娥传》。
(2)“书‘申蘭申春’四字于衣中,誓将访杀二贼,以复其怨。”
杀父仇人的名字小娥肯定不会忘,何况李老师亲授解题过程,拿着隐语就能重新解,隐语是相处几年的老熟人,应当早会背了,那写衣服里头大概就是为了仪式感。想知道是不是每件衣服都要写?洗衣服的时候不会化吗,用的什么牌子的墨水?潜伏时期还得防着不让人发现,太难了。
(3)早年的赃物依然没有处理完,大喇喇摆在家里,申蘭可能是四肢发达头脑简单型boss,果然适合姑娘练手。
(4)“抽刀先断蘭首,呼号邻人并至,春擒于内,蘭死于外,获赃收货,数至千万。初,蘭、春有党数十,暗记其名,悉擒就戮。”
为什么喊的是邻居而不是衙役,那时候邻里关系这么紧张的吗,立刻相信了一个杀死自己隔壁户主的外人帮工是苦主?看来申蘭的恶人属性实锤了。
能走回家说明醉的不是很厉害,这边锣鼓喧天的一死一擒,那边几个帮凶愣是半点风声也没听到,被打怪升级的姑娘剿干净了也蛮正常,毕竟坏蛋都是韭菜,不长脑子也没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