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龍城寨|九龍得名與諸家傳說
文/魯金
談九龍城寨(又稱“九龍寨城”或“九龍城砦”)歷史,不能不首先研究九龍地名的由來,因為九龍城寨以“九龍”為名,而“九龍”一詞,現在已泛指九龍半島整個地區。如果不先行弄清楚“九龍”一地的命名原因,便不知為甚麼要在該處設一城寨。
關於“九龍”地名的起源,有諸家的傳說。例如堪輿家指出九龍是九條龍脈薈萃之地。堪輿家以山脈作為龍脈,把九龍北部所有的山脈都稱為龍脈,是以說因九條龍脈會於半島,而稱作“九龍”。這一說以黃大仙《九龍壁碑記》為代表。該碑記寫道:
蓋九龍山脈,自獅嶺奔騰而下,婉婉如龍者九,與壁中九龍夭矯不群無以異也。
另外又有仲振履的說法。仲振履是清朝嘉慶時代的人,他在《虎門覽勝》中說:
九龍山,在新安東一百二十里,有炮台建於山澳,昔莞之南沙山。有漁戶兄弟九人,善洇水。一夕風月清朗,九人戲於海,皆化為龍,棲其神於是山,故名。
以上兩種傳說:前者是風水先生附會之談。我們試打開一張九龍地圖,也無法找到九座大山,說九龍由九條龍脈聚集而得名,似乏證據。至於後者的傳說,是抄襲《後漢書.南蠻西南夷列傳》有關雲南省九龍山的傳說,再稍加變化而成的。有關雲南九龍山的傳說,《後漢書》的記載原文如下:
哀牢夷者,其先有婦人名沙壹,居於牢山。嘗捕魚水中,觸沈木有感,因懷姙,十月,產子男十人。後沈木化為龍,出水上。沙壹忽聞龍語曰:“若為我生子,今悉何在?”九子見龍驚走,獨小子不能去,背龍而坐,龍因舐之。其母鳥語,謂背為九,謂坐為隆,因名子曰九隆。
參照這一記載,便知仲振履所記的傳說,是來自雲南九龍山。雲南九龍山又名九隆山,都是說九兄弟和龍的關係。
此外,學者亦有別說。據簡又文先生在〈宋末二王南遷輦路考〉中提及九龍地名時,曾向當時任新界民政署署長的彭德(K.M.A.Bavnett)先生請教。彭德先生引《蠻書》說:“九即後,龍即坐,此皆原日蠻人土著之語。”他的意思是說,九龍的意思是坐南向北,說九龍的地理位置在極南,背向北。不知這種說法,是否也從《後漢書.南蠻西南夷列傳》關於雲南九龍山的傳說得來的?但上述引文,正是有“謂背為九,謂坐為隆”之句,可見這一說法亦不能成立。

筆者認為,要考據九龍地名的起源,首先應研究九龍一名最早見於史書記載是在甚麼年代。這是最實際的研究方法。查九龍一名,在新安縣最初設縣治的時候已有記載。新安縣設縣於明朝萬曆元年(1573),當時為了防倭寇的侵襲,在本地區設戰船和汛地防守。可惜明朝所編的《新安縣志》現時已無法找到,但康熙二十七年(1688)靳文謨所編的《新安縣志》(以下簡稱《靳志》),引明朝舊志所載有關明代設戰船防守時,已提到九龍一地極為重要。該縣志8卷〈兵刑志〉“寨船”條(12頁)這樣說:
明(朝)本寨舊有戰船大小五十三艘,汛地六處,各派戰船八隻分總領之。中哨船五艘,欽總統之。自萬曆十九年改設參將,陸續增至一百一十二隻,派守佛堂門外,淘濘、鵝公澳、九龍、屯門、急水門、東西涌、鵝公頭、赤灣、老萬山、浪白等處汛海。
可見在明朝萬曆年間,九龍的地理形勢已為當時防衛本地區的文武官員所認識。九龍一地亦在明朝萬曆年間就已聞名。

那末到底九龍是因何而得名的呢?考九龍原為一條鄉村的名字,名叫“九龍村”。九龍村的位置,正是在九龍城寨前面。康熙二十七年(1688)編的《靳志》3卷〈地理志〉“都里”條(7頁)有九龍村名,依原書的先後排列如下:沙田村、官富村、衙前村、九龍村、莆岡村、古瑾村、䢰尾村、新村圍、犬眠村、蓢機薘、黃坭涌、香港村⋯⋯
九龍村的排列次序在衙前村之後,衙前村又在官富村之後,同時也有香港村。香港的得名是因為香港島有村名香港,九龍是因為有村名九龍而得名,這是顯而易見的。
至於九龍村為甚麼叫做九龍村呢?那就要詢問開村的人才知道,因為開村者有權命名自己的鄉村。可是,九龍村在順治十八年至康熙三年(1661—1664)實施遷海政策時,因清兵强逼沿海鄉村村民全部遷入內地,開村的村民已經流徙到別處去,九龍村只留下一條鄉村的名字供人憑弔而已,是以無法向村民查問命名的原因。
如果用假設的方法,硬要找出命名九龍村的原因,亦可以用一般鄉村命名的習慣來討論。例如假設開村時,九龍村是由九戶人家共同開村的,而這九戶人家都是姓龍的,都是可能的原因。此外,開村時只得一戶人家,而這戶人家生了九個兒子,戶主有望子成龍之心,希望九個兒子他日都如龍般飛黃騰達,這都是可以作為九龍村的命名原因的。但假設畢竟是假設。須知,開村者即拓荒者,他們墾拓田地,建屋居住,命名自己開墾的土地,有時亦不必有理由,總之名之為九龍村就是,不必予以深究。但九龍一地,是由九龍村而得名,則是事實,而且有歷史文獻可稽。
購書鏈接:http://product.dangdang.com/1443338678.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