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与积淀
在阅读政治经济学著作时,遇到诸如「战·争促成现代民族主义国家的形成」【蒂利】、「近代经济与社会的双重运动」【波兰尼】、「资本主义起步愈晚,国家集·权主义成分愈多」【格申克龙】、「集体行动中的搭便车问题」【奥尔森】这类开人心智的洞见毕竟不多,更多的则是《弱者的武器》这类边角料,以及基欧汉、吉尔平等人将国际关系等同于用拳头说话的现实主义浅显阐述。
在阅读《转变的中国——历史变迁与欧洲经验的局限》《大分流——欧洲、中国及现代世界经济的发展》《战争与国家形成——春秋战国与近代早期欧洲之比较》《东周战争与儒法国家的诞生》等比较历史学著作时,我甚至对其理论所依据史料的客观性都产生了严重的怀疑。
机械的理论既是思想贫乏的表征,更是对历史事实的漠视。
转向历史研究势所必然。
只是殷鉴不远,2015年七十余本西方史学著作,至如今连个书名都记不全了。
遗忘是一道难以跨越的鸿沟。
如何在阅读中收集史料、培养史识、锻炼逻辑,不单单是一个阅读和笔记问题,更是一个如何让量变引起质变的方法论问题。
一个成长型的笔记,既要有助于系统梳理前人对于某个问题的研究成果,又要做到分类明晰、便于检索和引用。
老一辈历史学家通过卡片摘录,并在卡片上注明索引关键字,置于不同的抽屉,部分解决了资料收集问题。

一位历史学教授对他的学生说过:“如果你能收集两万张卡片,就可以在历史界成为权威。”
站着现代的角度看,这种方法既费时费力,检索性差,可塑性也不强,所以需用技术对其进行优化。
首先将阅读的书籍电子版导入扫描全能王,对需要摘录的部分进行文字识别。

其次,在onenote中构建好学科框架,然后把识别的文字复制粘贴进去。

最后,对文本进行校对和编辑,除非需要保留原文,其余的文本则要提炼和分类出史料和观点,并通过编排还原逻辑链条,删除多余的文字【我还在朝这个方向努力】,然后标明作者、书名、出版社、出版时间、页码等重要信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