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记——呼和浩特一日随走
上个月出去玩了一些日子,试着写写游记吧,关于呼和浩特的多图预警哦~
(想想上一次这样写,是好多年前在某窝写了一篇贵州游记,可记不住账号和密码的习惯一直没有改不掉,也就找不到了。上回也写了几篇丽江游记,可感觉那种写文章的方式真不适合我,还是叨叨叨念念念吧~)

差不多到了早中午的时间,计划去清真大寺看看,经过文化宫街时买了个焙子,外皮是薄饼,里面夹着烤肠,鸡蛋,榨菜,丸子啥的,特大一个。

据说内蒙的特色包括烧麦,羊肉烧麦。对于爱吃羊肉的人来说,真的会有满满的幸福感,现在也还怀念。

文化宫街。其实挺喜欢呼和浩特的建筑的,有种独立小巧的感觉。

呼市文化宫街附近的批发市场。进去看了看,倒没啥特别的东西,不过感觉帽子店的帽子比我自己带去的帽子更好看更合适啊。

清真大寺的望月楼。从文化宫街出来不远就是清真大寺了,只是,那天没有开门,我们只得在外面看了两眼。后来一个偶然,我们还是进去了一小会儿。

清真大寺里面的蓝色墙壁。

从清真大寺出来以后,就坐车去大召寺。
位于大召寺前边的阿拉坦汗铜像。阿拉坦汗是明代蒙古右翼土默特三万户首领,成吉思汗17世孙。阿拉坦汗曾仿元大都的体制建城,明朝政府赐名“归化”,即今天的呼和浩特。他曾对蒙汉的友好关系做出了巨大贡献。

大召寺外的释迦八塔,每一座塔都有含义和名称,这八塔由塔基、塔瓶、塔顶、塔叉、塔顶五个部分组成,分别代表土、水、火、风、空五方面,体现了藏传佛教的文化特点。
其实那天不仅仅是清真大寺没有开放,很巧的是大召寺也没有,我们就只在大召寺的周围逛了一下。

大召外围的红墙。树影落在墙上,像烧起了一把火。

大召边的一个拱门,试了试拱门搭框的拍摄法,效果其实不太好,可是好像黑白色可以拯救它。

大召旁边有一个塞上老街。街道不大不长,里面的一些商铺卖着一些小物件,还是挺能体现内蒙特色的。

喜欢看看老物件,有种古旧和深不可测的感觉。

大召没有进去成,在外边拍了一张导览图。

从大召出来,我们决定去大召对面的那条街去找小召。
据说小召曾被毁,如今只剩下一座木质牌坊,牌坊造型古朴很有感觉。只是我们围着那条街道找了很久,问了很久,也没有找到。最后只是怀疑,会不会是那一块被圈起来的,在建造什么的地方呢。
放弃对小召的寻找,我们走到了五塔寺。与清真大寺和大召一样,五塔寺也未开放。

美术馆呢,也一样,没有开放。(哎)

还好,博物馆开着的,真是最包容了。

蒙元丝织品图案。

钧窑“小宋自造”香炉。香炉造型浑厚而硕大,具有典型元代工艺风格,堪称已发现的钧窑瓷器之最。

龙泉窑青釉瓜棱形荷叶盖罐。荷叶盖罐因盖沿呈荷叶状而得名,此为龙泉窑青釉瓷器中的代表作品,它造型优美,线条流畅,釉质温润,体积硕大,堪称元代龙泉窑盖罐中独一无二的精品。

普纳公主祭祀用玉碑。

镶宝石金冠饰。

看展的人。
逛博物馆有些遗憾的是展厅没有看完就到了闭馆的时间。想着以后看博物馆至少得留够整个半天以上的时间才行。



呼市天气变变变。
三张照片分别是呼市下午五点钟的白云团,六点钟的乌云团和七点钟出现的彩虹。而在七点半的时候,天空就像个大画板,一些色彩在任意的涂鸦,有的地方红红的,有的地方白亮亮的,有的地方依旧有小片小片的乌云。
那天,我最喜欢的应该就是呼市的天空了吧。
好啦,就这些吧。
下篇:内蒙古之初到西乌旗
欢迎关注公众号: 一旅一诗

一点点旅行,一点点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