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
追溯“博客”这个词的起源会是一件极其有趣的事儿。如果这个任务由博尔赫斯来完成,那将会变得更加有趣。他也许会虚构一个完美的条目,让“博客”的起源看起来言之凿凿。他可能还会再虚构一个博客的分类法(也许会启发另一个福柯,促成另一部《词与物》),将博客分为以下几类:
1. COS张爱玲或安妮宝贝的喃喃自语式的。
2. 一打开就给你播放音乐,或者是一大堆图片,直接把浏览器搞崩溃的。
3. 背景是亮色或鲜艳图片,看瞎你双眼的。
4. 红色大号字体写成,同样看瞎你双眼的。
5. 很多标点(很多连绵的句号,很多连绵的分隔符,很多连绵的感叹号)的。
6. 不加标点的。
7. 女博士的。
8. 女博士后的。
9. 祖德老师的。
10.韩寒的。
11.关闭评论的。
12.已河蟹的。
“博客”这个词实际翻译自英文“blog”。维基百科上有条目详细讲述了“blog”的起源。至于中文的“博客”,在维基百科和百度百科上都有对应的条目。我很想知道是谁把“blog”译成“博客”的,在翻遍了各个词条后,没有找到答案。
我隐隐有些怀疑“博客”是“黑客”、“红客”、“闪客”等等怪客的恶俗延续。在它之后,貌似还出现了“播客”、“推客”、“威客”等等新知客。
看着这个越来越壮大的“客”家人群体,我总是抑制不住地哑然失笑乃至蛋疼。我发现其实他们还有更多的同行和前辈,比如侠客、堂客、徐霞客、纽约客、必胜客,比如掮客、政客、嫖客、皮条客、马哲发客……
当然还有文人骚客。所谓“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所谓“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所谓“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所谓“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当然也有遗憾。要是星巴克翻译成“斯达霸客”,那该有多霸气啊……
我一个同学跟我说,她看过我的博客。我有点纳闷,我没有写博客啊,后来才知道她指的是豆瓣上的日记。
豆瓣上的日记能不能算作博客,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豆瓣日记能方便地添加链接和图片,有RSS输出,可以评论——和国内大多数博客一样,它还有中国特色的参茶和河蟹。同时具备了以上优点,虽然缺少一些花哨功能,但基本也可以当作一个博客(豆客?)了。
在用豆瓣日记挂羊头卖狗肉前,我在蛋总上也写过几篇,所以也短暂地当过蛋客。后来还试用过其他一些博客,都不甚满意。自架blog倒是不错,可看得上眼的只有WordPress——要让我一个Rails程序员用PHP程序,又觉得有点说不过去。想自己重造轮子,又缺少时间精力。于是博客的事就放下了。偶尔想写点什么,那就存在硬盘上吧。
可博客还是有它的好处,它代表了一种更大的可能性。当你的一篇文章发布到网上,当它被搜索引擎收录后,它就永久地成为了互联网的一部分。它提供的信息可能会在将来某个时刻给某人以帮助,它记录的情感可能在将来某个时刻触动某人……这种未知性是很美好的。
这将是我在豆瓣的最后一篇日记,或者说,最后一篇博客。我还记得我的第一篇“日记”就叫“日记”,而最后一篇“博客”叫“博客”,这也算得上是一个有趣的结尾了。
现在回过头来审视这些博客,其中很多篇都让我觉得脸红。我看到了自己曾经的摇摆。我索性再学习下博尔赫斯,杜撰一个叫“luonet的博客”的词条来对这个“博客”进行一番评价——下面这个词条摘自2110年的《中华大百科全书》:
luonet的博客
luonet,民科,自修学者,知道分子,生卒年月不详。关于他的资料已经在那场众所周知的大战后全部遗失了。有证据表明他从事过软件开发的工作。
引起评论界广泛兴趣的是他在老式互联网上留下的一个简陋的博客。至于这个博客是否具有价值,评论界至今仍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一些评论家尖锐地指出他的写作具有某些致命的弱点。另一些温和的评论家则持保留态度。
一些谨慎的评论家指出他受到了王小波和卡尔维诺的影响。另一些评论家指出他还受到过卡夫卡、博尔赫斯和乔伊斯的影响。还有一些大胆的评论家指出,杨小凯的生平,维特根斯坦的哲学,加缪的世界观都对他有深刻的影响。
他喜欢在文章中谈论无限,却并非以他欣赏的博尔赫斯的方式。他从未试图使作品在时间、空间或思维的广度上达到无限。有评论家指出,他认为每个人写的每一篇文章都是无限的,它包含的维度和可能性,并不比恒河边的沙粒更少;或者也可以这样说,一个人写的所有文章,其实都只是同一篇文章。
我们可以在他的一篇博客中看到,他声称那将是他的最后一篇博客。有足够的证据表明他在后来还写过博客,但他也没有违反自己的誓言。他使用了另外的方式。他用添加评论的方式(据统计有几万条)写了一部寓言集。他还一次次地潜入到之前的博客中,偷偷修改它们,给它们删减或添加新的内容,他试图以这种方式来达到他所理解的无限。在他之前,还从未有人用这种非线性的方式写过博客。
由于他的博客并不保存历史记录,我们只能通过Google快照的不同版本来分析他究竟做了哪些修改。按照Goolge快照的显示,他将一首诗改成了一个长篇小说,一篇散文改成了一组短诗,一则记叙文改成了若干自相矛盾的短篇小说……他较知名的一篇博客记录了一个叫_why先生的hacker,这篇博客在当时的程序员圈子引起了一定的反响,此文后来被他改成了一首赞颂体长诗。
评论家指出,他唯一未曾修改过的博客是第一篇和第三篇。或许作者本人也相信:“The first is the best. ”也有不少评论家表示疑惑,在他们看来,这两篇完全可以改得更好。一些敏锐的评论家注意到,在他博客的前三篇和最后三篇之间存在隐含的对应关系。他们猜测,作者具有某种形式主义和神秘主义的倾向。
一些评论家对他及他的博客提出了批评。他们认为他具有某种空洞的野心,盲目相信自己可以在将来某个时刻写出杰出的诗和小说。他们指出,当他在评价他人时,看到的是他人作品的缺点;评价自己时,看到的是自己的抱负和永远只在构思中存在的伟大作品。
luonet是否曾在内心深处对自己的命运感到过不满呢?我们猜测他会的。他已经不再相信自由意志,而是喜欢重复卡莱尔的这句名言:“世界历史是我们被迫阅读和不断撰写的文章,在那篇文章里面我们自己也在被别人描写着。”
最让评论家们感到疑惑不解的或许是他最后一篇博客的最后那句神秘蹊跷的话:
“我把这篇博客献给一位知性美女。我不久前看过她的博客。”
1. COS张爱玲或安妮宝贝的喃喃自语式的。
2. 一打开就给你播放音乐,或者是一大堆图片,直接把浏览器搞崩溃的。
3. 背景是亮色或鲜艳图片,看瞎你双眼的。
4. 红色大号字体写成,同样看瞎你双眼的。
5. 很多标点(很多连绵的句号,很多连绵的分隔符,很多连绵的感叹号)的。
6. 不加标点的。
7. 女博士的。
8. 女博士后的。
9. 祖德老师的。
10.韩寒的。
11.关闭评论的。
12.已河蟹的。
“博客”这个词实际翻译自英文“blog”。维基百科上有条目详细讲述了“blog”的起源。至于中文的“博客”,在维基百科和百度百科上都有对应的条目。我很想知道是谁把“blog”译成“博客”的,在翻遍了各个词条后,没有找到答案。
我隐隐有些怀疑“博客”是“黑客”、“红客”、“闪客”等等怪客的恶俗延续。在它之后,貌似还出现了“播客”、“推客”、“威客”等等新知客。
看着这个越来越壮大的“客”家人群体,我总是抑制不住地哑然失笑乃至蛋疼。我发现其实他们还有更多的同行和前辈,比如侠客、堂客、徐霞客、纽约客、必胜客,比如掮客、政客、嫖客、皮条客、马哲发客……
当然还有文人骚客。所谓“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所谓“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所谓“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所谓“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当然也有遗憾。要是星巴克翻译成“斯达霸客”,那该有多霸气啊……
我一个同学跟我说,她看过我的博客。我有点纳闷,我没有写博客啊,后来才知道她指的是豆瓣上的日记。
豆瓣上的日记能不能算作博客,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豆瓣日记能方便地添加链接和图片,有RSS输出,可以评论——和国内大多数博客一样,它还有中国特色的参茶和河蟹。同时具备了以上优点,虽然缺少一些花哨功能,但基本也可以当作一个博客(豆客?)了。
在用豆瓣日记挂羊头卖狗肉前,我在蛋总上也写过几篇,所以也短暂地当过蛋客。后来还试用过其他一些博客,都不甚满意。自架blog倒是不错,可看得上眼的只有WordPress——要让我一个Rails程序员用PHP程序,又觉得有点说不过去。想自己重造轮子,又缺少时间精力。于是博客的事就放下了。偶尔想写点什么,那就存在硬盘上吧。
可博客还是有它的好处,它代表了一种更大的可能性。当你的一篇文章发布到网上,当它被搜索引擎收录后,它就永久地成为了互联网的一部分。它提供的信息可能会在将来某个时刻给某人以帮助,它记录的情感可能在将来某个时刻触动某人……这种未知性是很美好的。
这将是我在豆瓣的最后一篇日记,或者说,最后一篇博客。我还记得我的第一篇“日记”就叫“日记”,而最后一篇“博客”叫“博客”,这也算得上是一个有趣的结尾了。
现在回过头来审视这些博客,其中很多篇都让我觉得脸红。我看到了自己曾经的摇摆。我索性再学习下博尔赫斯,杜撰一个叫“luonet的博客”的词条来对这个“博客”进行一番评价——下面这个词条摘自2110年的《中华大百科全书》:
luonet的博客
luonet,民科,自修学者,知道分子,生卒年月不详。关于他的资料已经在那场众所周知的大战后全部遗失了。有证据表明他从事过软件开发的工作。
引起评论界广泛兴趣的是他在老式互联网上留下的一个简陋的博客。至于这个博客是否具有价值,评论界至今仍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一些评论家尖锐地指出他的写作具有某些致命的弱点。另一些温和的评论家则持保留态度。
一些谨慎的评论家指出他受到了王小波和卡尔维诺的影响。另一些评论家指出他还受到过卡夫卡、博尔赫斯和乔伊斯的影响。还有一些大胆的评论家指出,杨小凯的生平,维特根斯坦的哲学,加缪的世界观都对他有深刻的影响。
他喜欢在文章中谈论无限,却并非以他欣赏的博尔赫斯的方式。他从未试图使作品在时间、空间或思维的广度上达到无限。有评论家指出,他认为每个人写的每一篇文章都是无限的,它包含的维度和可能性,并不比恒河边的沙粒更少;或者也可以这样说,一个人写的所有文章,其实都只是同一篇文章。
我们可以在他的一篇博客中看到,他声称那将是他的最后一篇博客。有足够的证据表明他在后来还写过博客,但他也没有违反自己的誓言。他使用了另外的方式。他用添加评论的方式(据统计有几万条)写了一部寓言集。他还一次次地潜入到之前的博客中,偷偷修改它们,给它们删减或添加新的内容,他试图以这种方式来达到他所理解的无限。在他之前,还从未有人用这种非线性的方式写过博客。
由于他的博客并不保存历史记录,我们只能通过Google快照的不同版本来分析他究竟做了哪些修改。按照Goolge快照的显示,他将一首诗改成了一个长篇小说,一篇散文改成了一组短诗,一则记叙文改成了若干自相矛盾的短篇小说……他较知名的一篇博客记录了一个叫_why先生的hacker,这篇博客在当时的程序员圈子引起了一定的反响,此文后来被他改成了一首赞颂体长诗。
评论家指出,他唯一未曾修改过的博客是第一篇和第三篇。或许作者本人也相信:“The first is the best. ”也有不少评论家表示疑惑,在他们看来,这两篇完全可以改得更好。一些敏锐的评论家注意到,在他博客的前三篇和最后三篇之间存在隐含的对应关系。他们猜测,作者具有某种形式主义和神秘主义的倾向。
一些评论家对他及他的博客提出了批评。他们认为他具有某种空洞的野心,盲目相信自己可以在将来某个时刻写出杰出的诗和小说。他们指出,当他在评价他人时,看到的是他人作品的缺点;评价自己时,看到的是自己的抱负和永远只在构思中存在的伟大作品。
luonet是否曾在内心深处对自己的命运感到过不满呢?我们猜测他会的。他已经不再相信自由意志,而是喜欢重复卡莱尔的这句名言:“世界历史是我们被迫阅读和不断撰写的文章,在那篇文章里面我们自己也在被别人描写着。”
最让评论家们感到疑惑不解的或许是他最后一篇博客的最后那句神秘蹊跷的话:
“我把这篇博客献给一位知性美女。我不久前看过她的博客。”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