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题】新媒体生态下的议程设置
"议程设置"作为一种理论假说,于美国传播学家肖与麦库姆斯于1972年发表的论文《大众传播的议程设置功能》。他们认为,大众传播具有一种为公众设置"议事日程"的功能,新闻报道和信息传播活动以赋予各种"议题"不同程度的显著性的方式,影响着人们对周围世界的"大事"及其重要性的判断。也就是说,人们倾向于关注和思考大众传媒所重视的问题,并按照大众传播给各个问题确定的重要性的次序,分配着自己的注意力,即"人们看什么"。在后来的修正中,他们认为议程设置还有第二层面的属性议程设置,即大众传播告诉我们"如何看待一个事件";第三个层面的网络议程设置,即大众传播告诉我们“如何将事件联系起来”。
一、设置主体∶由大众媒体到多元参与 原初的议程设置理论研究的是大众传媒对人们关注议题的影响,在这个理论模型中,"专业机构/媒体"的标签非常明显。在议程设置理论的提出年代,大众传播的权柄被掌握在从业人员与精英群体受众,议程设置主体相对单一,也非常容易通过量化研究的方式验证传播效果。 而在网络条件下,随着新媒体的崛起,传播主体变得复杂且多元,多级传播的结构之下,传播者的范围被大大放宽,同时由于技术赋权,反向议程设置与意见了领袖的作用机制结合,使得议程设置的主体范围大大扩大。在一些社会事件中,专业媒体、自媒体、网民群体往往都会作为议程设置的主体出现,议程也会由原本相对单一的形态而转向多层次的呈现。
二、面向对象∶由受众到多层级对象 就议程设置的作用对象而言,虽然议程设置的最终指向往往是受众,但在实际的网络作用机制当中,其主体已经由原本的大众转变成为了包含专业媒体、自媒体、网民的多层级对象,这主要是由于信息生产与传播过程的变化,使得信息生产者的议程捕获渠道产生变化,因而议程作用对象相对于原初时代大大泛化,各个层级的主体都会不自觉地成为议程设置的作用对象,主观指向与客观效果会同时存在。 在这样的背景下,专业媒体从业人员及其它信息传播者也应该提升专业素养,增强自身的辨别能力,以事实为准绳,基于可靠的调查研究来进行信息发布。
三、传播过程∶由线性传播到网状渗透与多向互动 议程设置原本是一个相对简单的单向线性传播过程,这个理论本身也彰显了大众传播的强大效果,但在网络条件下,Web2.0赋予了传播过程互动要素,本身传播的网状作用机制又使得议程设置的过程变得更为复杂。正如在一些社会性议题当中,传统媒体议程属性网络与社交媒体议程属性网络指间存在显著关联,而且现在这个过程已经交织渗透,如今已经很难让任何一家媒体完全脱离网络议程的影响,但这对从业者的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四、作用效果∶由单一强效变为非对称生效 事实上议程设置不断地在强调大众媒体的强大效果,但由于上述的传播者、传播对象、传播过程的变化,作用效果的考量标尺也被拆分,在媒体对媒体、媒体对公众、公众对媒体、意见领袖对媒体、意见领袖对公众等等维度,其作用过程被不断拆分,衡量其传播效果也变得更为复杂。如山西饭店坍塌实践中,自媒体"鱼眼观察"对齐鲁晚报的造谣诋毁,带动了网络当中对传统媒体抨击的舆论浪潮,最终该事件也是以齐鲁晚报点名自媒体、自媒体发文道歉结束。 如今的研究者必须认识到,议程设置已经变成了一个"多线程"的过程,其整体的作用机制蕴藏在网络传播的每时每刻,其宏观影响也应被拆分出不同维度加以观察分析。
综合而言,网络条件下的议程设置由于环境影响,其主体大大扩展,传播过程变为网状互动,作用结果也需要分为不同维度来加以评估。这也要求政府部分加强对网络舆情的响应能力和应急处置能力;媒体提升专业素养,以事实为准绳,提升舆论引导能力;最为根本的,是需要网民提升媒介素养,和合理框架下参与到社会议程当中、以发挥更多的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