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量演技拉胯,但戏骨输出也并不ok的新问题
最早发现这个问题还是《长安十二时辰》,带着对易烊千玺路人缘和首集精彩表现入坑,但是细追下来却发现,易烊千玺固然对李必这个角色刻画得十分有限,但资深演技派如周一围,韩童生表现也并不好。
无论是周一围对人物的表演设计一贯地保持一种味道,还是特地为《长》设计,输出结果都有些糟糕。可能是对于龙波这种浪漫主义反派的拿捏出现了重大失误?
明明是一个重情义的复仇老兵,但在周一围的塑造下,好像变成了哥谭镇摩天大楼之上,灯光汇聚的舞台中间,一个喝高了的(现代)小丑在说着没头没尾但又绝望又妖冶的梦呓,导致正常的,逻辑连贯的台词都被演绎出一种浮夸华丽的,被技术过度运用的味道。而除了独角戏,周一围在于其他角色互动时,完全制造出了现实场与浮夸华丽场的场间摩擦。
这样的问题同样出现在韩童生的身上。只不过韩童生的表现是,发声方面过度强调胸腔共鸣,讲话方式归于剧场感(音量过大+口气戏剧化)。像是一个稍微收着的周一围。
我个人不是很理解为什么会有这种演技派用力过猛的结果。论其原因,是演员对输出把握失衡而不自知,是导演在导戏时希望演技派们呈现的角色就应该是带着点浮夸的,不得而知,但观看体验是比较糟糕的-------比起流量承担不了自己角色输出的『不行』,我更加难以忍受高能力演员的输出『过度』。
类似的情况在好的制作班底+流量明星+戏骨的搭配之中屡屡发生,比如近期看的《摩天大楼》中,感觉就要把『我的脸上,我的动作里充满了细节』写在屏幕里的焦刚。
当然也不止是有流量明星的剧,即便主角是戏剧小生/中生代演员,口味看起来不那么年轻的良心剧,国民剧,这种现象也频频发生。比如《三十而已》表现略微浮夸的杨立新;把浮夸抖机灵风格用在《庆余年》ok但是用在《精装律师》就格外让人出戏的田雨;《隐秘的角落》里,用吃馄饨上了一次表演公开课但是前后人物的风格有较大脱节的张颂文;《我的前半生》里总裁感满满的日料店老板陈道明;《都挺好》里过于喜感,戏精上身的郭京飞。。。。。。
观影过程中,一旦看到用力过度就频频出戏,即便剧作本身哪怕是轻喜剧风格,但浮夸的演绎还是让人如坐针毡,就好像在看台播的《演员请就位》ALL STAR版,演技派集体洒狗血的意思。
当然演技派输出用力过猛是一种表现,还有其他表现比如,演技派交行活儿,像《在劫难逃》里,套路味较重,拿惯用的口音和表情输出的王千源,给人感觉就是刚从上一个片场出来,来这个剧集尬戏。
当然这几年国剧水准变高是肉眼可见的。无论是犯罪剧剧本的精巧,当代剧社会议题的深入,古装剧在服化道审美的大幅升级,还是动作场面的调度已有很大进步,剪辑技巧明显上升,导演在悬疑罪案剧的氛围控制越来越熟练,演员方面也敢用知名度不高但演技不简单的资深演员,同时也专门会把一些不那么需要太厉害演技的角色给到年轻演员,这种变化还是很让人开心的。
也许老演员表演用力过猛的问题是阶段性问题也说不定?但与同期甚至往前推N年的美剧英剧,演员表演力度的精准,和角色的熨帖相比,国剧还是有很大的演技输出不到位的问题。这个问题不只是流量们表演稚嫩一方面的事情,也需要老演员们有更精准的输出,当然更需要的是导演的整体把控。
反派自带眼线笔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北理工,翻译门以及女性光谱2025年最新进化成果展(峨眉丐帮化) (13人喜欢)
- 80分以上赛博内容推荐 (16人喜欢)
- 温和女权男的波粒二象性:《出走的决心》和《好东西》里的非敌非友与人肉沙袋 (12人喜欢)
- 2024 年金爆米花奖 & 金陈皮白茶奖 (11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