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科普丨常见陶瓷造假方法(上)
据相关数据分析显示,我国有数十万人从事文物、艺术品的造假产业链,每年的造假收入高达数百亿元,这个数目可谓惊人。
在陶瓷造假领域里,不难见到有一种假货,它们形状怪异,纹饰杂乱,在历史上从未出现过,却莫名其妙地混迹在宣称是几百甚至千年前的陶瓷器物中。

深入了解后,便可知其是现代人们凭空想象出来的造型和样子,且属于胡乱编造而成,并无实物依据,这种陶瓷被称之为臆造品。
造假者利用人们的捡漏心理,故意创作出一些不为人所熟悉的器物,以此达到蒙骗广大藏友和艺术品爱好者的目的。
如何在这样一个复杂的市场环境中辨析出造假的陶瓷艺术品,成为众多藏友的迫切所需。
前面几期小编向大家揭秘了陶瓷作伪的常用方法。今天,小编将带大家一起解密艺术品市场上那些常见的陶瓷造假方法,看看这些臆造品是如何欺骗大家的吧。。
一 器型臆造
从新石器时期开始,陶器器型主要以实用性为主要参照对象,再到唐宋时期逐渐融入美学的概念,弱化其实用效果,转变为明清时期陶瓷器型以观赏把玩为主要特点,无一不体现了社会的进步和审美的升华。而那些器型臆造品所制作的器物造型怪异,完全不符合时代的审美特征。


二 釉彩臆造
陶瓷可以分为色釉瓷和彩瓷两大类,色釉瓷是指通过将不同产地、工艺和颜色的釉料施于瓷器胎体上,从而得到各种釉色不同的瓷器。
清朝由于陶瓷工艺的精进,出现了色地丰富的彩瓷品种,主要以红、黄、蓝、绿四种为主。而臆造的色地颜色多为造假者凭感觉制作而成,其色彩倾向不明确,缺乏整体和谐的美感。

造假者在利益的驱动下,利用人们专业知识的缺乏、寻求快速致富的心理,故意伪造一些人们没见过的陶瓷来唬人,其手法十分拙劣粗俗,不仅给艺术品行业的声誉造成极其恶劣的影响,同时还为中华优秀艺术品的传承与保护设置了重重“绊脚石”。艺术品本应带给大众美的欣赏和熏陶,而不应是糟心的假作。
今天的分享就先到这里啦,我们下期不见不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