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理论|森林教育准则一,你真的了解吗?
森林学校提供的是一个长期的学习过程,所有课程都是定期开展的,而不是一次性的、或是偶尔进行的;每节课都基于计划、观察、改编、复习这几个步骤的循环来进行。
森林教育准则一
森林学校并不是概念型学校,而是有着自己的操作标准。
最重要的就是森林教育六大准则,它是建立森林教育体系的基石。
本期微理论,我们来详细解析一下森林教育准则一
长期的学习过程
任何教育都是潜移默化的过程,森林教育也不例外。
因为脱离了之前熟悉的室内环境,孩子们刚去户外时,需要面临身体和心理上的双重挑战。
孩子要面对户外凹凸不平的地表、寒冷干燥的空气、松软的泥地等等,心理上也会很有压力。
孩子需要去调试身体,主动适应外在环境,也需要重新建立起内心的秩序。

当孩子们与户外建立起基本的熟悉感和亲密感之后,孩子们才会松弛身心,开始主动地去进行各种探索和学习。
从大到小、从宽泛到具体,从显而易见的东西到隐蔽细致的东西,由浅入深。
开始的时候,孩子会在场地中随意游走,也能发现一些非常显眼的东西,然后就开始去探索场地中更为具体的区域,发现更细小的对象。

比如从最开始树上的树叶到树上的蜘蛛网,从地上的落叶到树边的小芽。
通过定期且长期地去开展,不断增加孩子们的直接感官,才能不断加深孩子大脑皮层里的突触连接。
孩子在户外所吸收到的东西才能沉淀下来,创造孩子的最近发展区,不断建立新的认知结构。
计划、观察、改编、复习
因为森林教育是个长期的学习过程,因此老师在整个过程中可以跟踪记录孩子各方面的发展和表现。
老师也会在和孩子们的长期交往中发现孩子们近段时间感兴趣的事物,并据此作出(调整)教学计划。
在执行教学计划或者课程时,也会出现一些变化。老师需要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做出合适的调整。

但需注意的是,不是孩子任何感兴趣的事物,我们都要改变教学计划或者课程。
我们需关注孩子持续性、长期性的兴趣点在哪里,而不是短暂的,即时的注意点。这才是真正做出调整或者改编的依据。
比如,如果孩子们今天看见了蜗牛,一直在观察蜗牛,这不是孩子们的兴趣。如果孩子每次遇见蜗牛,都愿意花时间去观察蜗牛,这才是孩子真正的兴趣。

在上完整个课程后,需要做复盘和回顾。
需要复盘和回顾以下几点:
1、课程设计(课程设计是否合理,改进之处、新的兴趣点、延伸点等)
2、教师配合(助教是否协助得当,是否关注到了特殊孩子、应急处理等)
3、孩子反映(孩子是否有受伤、是否开心、是否有获得支持和帮助等)
4、是否有孩子需要额外帮助(针对有特殊需求的孩子,比如自闭、肥胖等)
基于以上四个步骤后,又回到计划这一个步骤上。四个步骤形成了一个完整闭环,不断循环往复,将课程质量不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