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院缺少一条走廊
每一个工作场所,都需要一条有景观、可遮阳、通风好、有隐蔽的走廊。
大一大二的时候,总觉得高贵的人才会拥有在中大院的工作室。来了才发现,不过是座漂亮的鸟笼。工作室是阳面,门口也有冰箱和沙发,但是近四十米的走廊实在难以消受:不仅是各工作区的必经流线,在正面遇到人时只能远距相向傻笑,遇到老师更是尴尬,我曾多次试过距离几米的时候开始挂笑,几米点头,几米开口;但凡有另一条路能通向洗手间,或许这条走廊永远不会被选择。
几年前刷豆瓣的时候,偶遇一则描述夜间上厕所的小作文,写的就是前工院。前工院走廊在夜里的黑既让人恐惧,又给人安全感。无论白天还是黑夜,在走廊上放风总能感受到全噪点天光。站在与梧桐枝杈同高的廊下发呆后,回工作室总觉得人工光源特别直接。仿佛外面的光是像动画片里表现气味那种云线传播,而工作桌上的光线像是尺子打的一样,一道道连接着灯与自己的额头。
前工院的走廊,并不是一条必经的通道,至少以前不是。南楼与北楼不同的属地,使得两处空间并无交集:北楼的空间到厕所即戛然而止,南楼则西至楼梯门厅,中间留有一段几乎不会被人使用的长走廊。这走廊没有方向,没有归属,任何人都可以使用;又边界分明,任何人都没有理由来到这里,也就不会发生相遇。它充满阳光和安全,又足具隐私与秘密。
相较而言,中大院的走廊实在是不够理想,仅做连接都稍显不足,遑论阳光与私密。或许每一个工作场所都需要一个“食烟空间”:通风、挡雨、有景观、不遇人。而选择“走廊”而非房间,则是给人躲避目光的机会。面向廊外立,路过者从背后过也不显得无礼,免去了必须打招呼之烦。
站在前工院的走廊上,我可以清楚看到草坪走过去几只猫咪,设计课老师还有多少秒到达,或是听雨打秋风桐叶落。而走在中大院的走廊里,我只期望小皮鞋能再安静些不要惊扰来人,希望走快一点再快一点,躲避对向的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