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并告别绝对化思维
强迫症患者一般都有非理性的绝对化思维模式,他们满脑子充斥着“应该”、“必须”和“绝不”等极端化词语,比如,“我应该在最短时间内治愈我的强迫症”、“别人必须友好地对待我”、“我在学习时注意力绝不可以涣散”……假如事物没有按照自己预设的方向进展,他们便不停歇地继续寻找“标准答案”、追求“绝对完美”。
持有这种绝对化思维的强迫症患者,通常以自我的意愿为出发点,设定两种截然相反的标准(比如好和坏)去评判同一件事物,也固执己见地认定某件事物必定会发生或者不会发生。这类患者通常很难事事顺心,因为客观事物的发生、发展由其自身规律决定,不可能以个人意志为转移。因此,当某件事物的发生、发展与绝对化思维相悖时,他们就会感到难以接受和适应,从而开始自我怀疑、自我否定,甚至自暴自弃地全盘放弃掉。
举例说明:在人际交往中,当别人友好地对待他们时,他们就认定这个人是“好人”;反之,他们就认定是“坏人”。而当遇到别人的言行等无法迎合他们的意愿和要求时,把对自己的严要求和高标准等迁移到别人身上的他们,就会产生愤怒、敌意等负性心理状态。
这种绝对化思维是怎样形成的呢?
第一个原因是在早年的心理发育过程中,某些任务没有完成或完成不佳,即遭受不同程度的挫折和阻滞。从精神分析角度来说,个体在婴幼儿期内心理发育受挫是其出现心理障碍的主要原因。而强迫症等心理障碍又都可以由绝对化思维所引起。
第二个原因是个体婴幼儿期不良的客体关系,即他们与父母之间的关系。因绝对化思维导致的夸大性反应与行为(比如全盘否定)的目的就是吸引父母的注意,以博得尽可能多的爱。这也揭示了绝对化思维产生的原因:爱的缺失。当父母的爱持续的缺失,个体夸大化的反应和行为就会定格成为一种习惯。
第三个原因是个体在人生阅历和社会经验等方面的“见短识薄”。人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人的阅历、经验息息相关。当停止了学习知识和技能,停止了探索未知世界,停止了丰富自己的内涵,个体就会瞬间退化为井底之蛙,绝对化思维也会趁虚而入。而一旦眼界和心胸的局限被打破,就会以更宽广的胸怀和更开放的心态,去看待和接纳差异的声音和事物。
认识完绝对化思维的来龙去脉,强迫症患者应该怎样坚决地与之告别呢?
首先,我们应该充分修通早年心理发育受挫的过程。通过对早年受挫过程的修通,个体将表现出相应的心理成熟程度,因为只有心理稚嫩的小孩才会“绝对化”地把人分为好人和坏人;通过对早年受挫过程的修通,个体在某个重要阶段(尤其是在肛欲期)形成的刻板教条等不良性格,也将发生焕然一新的转变;通过对早年受挫过程的修通,个体还有机会重新经历早年的心理发育历程,为达到较高水平的人际关系打下扎实基础……这些不成熟的心智、有缺陷的性格以及不良客体关系等,都是引燃绝对化思维的“导火索”。
其次,我们要学会为“中间地带”腾出足够空间,并竭力摒弃掉完美主义情结。在大千世界中,除了好人和坏人,还有比好人坏的人,以及比坏人好的人,因为人的身上同时存在好和坏两方面的特质;做任何一件事情,要么就做到完美,要么就根本不采取行动,这样的个体只是忽视了介于两者之间也存在着足够空间。普通人的头脑中也有“应该”、“必须”和“绝不”等极端化词语,但他们却明白,有些事物的发生、发展不可能以个人意志为转移,所以他们能容许自己停留在中间地带,也能接纳失败和挫折。从实际出发客观看待这个世界,我们才会发现有些观念并不能代表真实的世界,极端也并不能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