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鄧達智|旅行以後·設計以外:時裝設計師的私人問卷
鄧達智,時裝設計師、旅遊達人、文字作者、跨媒體創意人,香港新界元朗屏山原居民,於加拿大完成經濟學本科後前往倫敦攻讀時裝設計,八十年代初回港,代表作「工農兵」系列(1989)、「九龍皇帝」系列(1997)、「遊山玩水」系列(2000)及「九龍皇帝十年回望」系列(2007)等。

1 平時注重個人穿搭嗎?比較在意什麼方面?
鄧:作為時裝設計師,很多人都以為我們很注重搭配、打扮,但我正好相反,我和一些設計師相似的是,我們都不注重自己的打扮。我們在工作上已經要做很多搭配相關的工作,當然,我只是個small patato,但當你看見Armani、Jean Paul-Galtier、Calvin Klein這些設計師,他們很多時候也是非常簡單的。在fashion show謝幕的時候,他們只穿T恤牛仔褲。我自己穿黑色最多,因為我所有的東西都是黑色的。這不是因為我偏愛黑色,如果真的可以選擇,我反而喜歡穿白色。但因為我喜歡旅行,無論是工作或是個人,我經常要出門到處去,而我不喜歡用洗衣機洗衣服,也不喜歡乾洗,我喜歡手洗。但旅行的時候酒店沒有手洗服務,只有乾洗或洗衣機洗,我以前就會把所有衣服放在浴缸一起洗,但發現全部染了色。後來我就全部穿藍色的衣服,但藍色也有很多種,也會染色,最終我就穿黑色,黑色是不怕染的。

在用料方面我也很在意,我現在不穿全棉,不穿全絲,會穿羊毛的,但都很少,會穿一些新的面料。因為這樣不怕掉色、很輕、也不用燙,我不會帶很多行李出門。就算我出門一個月,去非洲、去英國,我都只帶一個拖的行李箱,不會寄存行李。所以衣服一定要輕,要能經歷不同的溫度、不同的天氣。我現在很擅長收拾行李啦(笑)。簡單,這是我最注重的。
2 個人偏愛什麼顏色?不同的顏色代表不同的性格嗎?
鄧:顏色代表性格?這好難講,因為每個人不一樣,有不同的準則。但不只是衣服,而是看所有東西的話,我自己喜歡紅色和黃色。在我的fashion show裡紅色是很重要的,甚至我的書的封面都是紅色。我也喜歡很鮮艷的黃色。香港地鐵MTR的制服是navy blue,深藍色加黃色,是我的設計。當時從來沒有人會把黃色用來做亞洲人的制服,但當香港地鐵找我設計的時候,我堅持一定要用黃色,因為黃色在交通系統中很醒目。如果乘客需要幫助,很遠就能看到穿黃色制服的人。最終香港地鐵,以及MTR負責的一些北京、深圳的線路都用了我設計的制服。甚至現在到了第二代,都沿用我以前深寶藍色作為基本色的設計,黃色是highlight,很跳躍。

3 給大家推薦一套最近在看的電影?
鄧:好可惜,所謂的“最近”是從去年年底到現在,這段時間裡因為疫情很難去電影院看電影。如果嚴格要講一部印象很深刻的電影,我會推薦一部叫《叔·叔》的港產片,非常非常感人。因為近年的港產片有兩個主流,一是香港的導演、演員和內地的大型製作公司合作,大製作當然效果好看,但往往缺乏感人的細節;而香港的一些低成本電影反而好像回到了香港電影的黃金年代。
我個人非常喜歡看五、六十年代的粵語長片(國語長片也看啦)。當時主要的電影公司是電懋公司,多數是40年代南來香港的文人做編劇、導演、演員,甚至張愛玲都幫電懋做過編劇。其後是邵氏公司,黃金時期的香港一年能誕生三百、四百部電影,所以曾叫做“東方荷里活”。當中有好多經典之作我都非常喜歡,例如《家》《春》《秋》系列,方艷芬、紅線女、白燕都是好好的演員。
後來香港變得國際化,反而沒了這個傳統。直到近年,有些低成本的本土電影又出現。《叔·叔》就是其中很好的代表。劇本的原型來自江紹祺(Travis Kong)的一本書《男男正傳:香港年長男同志口述史》,研究中老年英國、香港的男同性戀者的生活,如何隱藏身份。電影的導演是楊曜愷(Ray Yeung),他以前的電影都是講倫敦、紐約的生活,關於在西方的中產華人。楊導演的中文不是特別好,因為他中學就去英國讀書,後來去美國工作,所以他是用英文寫的劇本,再用粵語錄音出來,再由其他人執筆、記錄,寫出文字劇本。他也有很好的團隊:知名的美術指導張叔平,也幫王家衛電影做剪輯;關錦鵬導演幫他處理幕後、籌備資金。我看完之後就預言,這將是2020年最重要的一部香港電影。到現在,除了香港電影金像獎、台灣金馬獎之外,《叔·叔》在一些外國電影節上也取得了很好的成績。我在電影裡看到了很多平常生活中瑣碎的細節,而越是不起眼,越是瑣碎,反而越是感人肺腑。《叔·叔》裡就是有這樣細微的真情。

4 最近在讀的一本書是什麼?
鄧:其實我最近讀的書很少,因為趕著出我的這兩本書(笑),所以沒什麼時間看其他書。我最近認真看的就是這兩本《衣路歷情》和《THROWBACK》,不是因為是我的書,而是我和三聯的編輯要用好幾個月的時間去寫、去編,我要重新看自己的文章、過去的設計,所以對這兩本書最熟悉。出版了以後我再看,雖然是自己的作品,都會考慮它值不值得推薦給我的朋友,甚至值不值得買來送給朋友。當然是值得的,因為除了是我個人時裝的經歷,在某種程度上也是香港時裝喜與樂的記錄。我八十年代回到香港做設計師,那正是香港時裝起飛的年代,我見證了起飛到黃金的時間;到了九十年代初大陸的時裝也開始起步,我和一些設計師在內地也辦了很多時裝課程,也做fashion show,當時我們在廣州做的fashion show是廣州第一次舉辦fashion show,也是1949年後大陸第一場由華人主辦的fashion show。因此不經不覺我們也在中國的時裝歷史上貢獻了一些力量,也看到他的成長。

97年之後,香港時裝慢慢有些回落,2000年後回落的跡象更明顯。2010年的時候香港仍然有些停滯,雖然有很好的設計師,他們的理念比我們當年更加成熟,但,時也命也,好像時間已經不在他們身上。反觀內地的設計師不斷進步,時裝事業亦發展得蓬勃。這是我見到的非常完整的過程。
所以這兩本書裡,除了有我自己走過的路,也有香港、內地時裝設計師走過的路,這兩本書是一個時代的見證。
5 喜歡什麼樣的旅行方式?下一站想去哪裡?
鄧:在我十幾歲的時候,旅行不是這麼普遍的,因為旅行很昂貴,只有家境富裕的人才負擔得起。其實我的家庭環境是ok的,不能算富裕,但過得去。我祖父供得起我們去外國讀書,而且男女平等,我的姐姐弟弟都可以去美國、英國、加拿大。到了外國以後,我會利用週末工作,賺錢去北美洲、去歐洲旅行。去歐洲的話,我往往會先去荷蘭南部的馬城(Masstricht),我舅父和嫲嫲的外家都在那裡,他們在那裡有生意。我暑假會先去幫舅父的忙,打幾個星期的工,賺到錢再開始整個歐洲的旅行。
我的人生的旅程起步很早,十幾歲就開始,所以去過的地方也相當多。我完全沒去過的地方還剩下非洲的一部分、南美洲的一部分和中亞西亞,其中由中國的新疆到伊朗之間的路我一直都好想去。
我以前的旅行只帶很少的行李,只買去和回的機票,中間完全不做安排。我要到了那裡再決定住在哪裡、住多久、下一步去哪,我是喜歡這樣自由自在又無邊無際的旅遊方式。
三聯書店香港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瘴氣、蠱毒、卑濕:古代中國對「南土之惡」的想像是如何形成的? (1人喜欢)
- 讀書雜誌|季劍青評歐陽哲生「五四」研究新著 (1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