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凌烟阁—武神至尊
继续前文。 这次讲下凌烟阁二十四功臣里的武将,他们的座次里又有哪些玄机。 首先声明一点,好像很多人觉得武将排名从来都是看武力值与建立的功勋两个基本点,这种看法倒也没错,但非常不全面,武将座次其实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皇帝信任程度与派系,古今皆如此(YOU KOWN)。所有的一切都跟ZZ相关,至于武力值和功勋统统靠后站,特别是在靠争权上位的李世民心中。 考虑到各方面因素,排第一的当然是李孝恭,原因上文已讲,其实只是个装饰而已。真正在李世民心中最宠爱最信任的一定是尉迟敬德。 尉迟敬德是鲜卑族,山西人,少年以打铁为生,后来升级成开过元勋加门神后,被奉为打铁祖师爷。他一开始参加隋军平灭暴乱,以武勇闻名,后马邑校尉刘武周反隋,网罗尉迟敬德到其麾下效力,担任偏将。后来的故事之前都讲过了,武德三年,刘武周大将宋金刚大败裴寂率领的唐军后李世民再次出马,先是殷开山、秦琼在美良川击败尉迟敬德,后又在柏壁之战中击败宋金刚,走投无路之下,尉迟携城投降,被李世民任命为右一府统军。 这就是李世民与尉迟敬德的第一次际遇。 武德三年,李世民东击王世充,之前归降的宋金刚手下纷纷叛变,唐诸将认为尉迟敬德必反,于是将其关押。李世民得知后,力排众议,将尉迟敬德释放,并将其带入卧室,语重心长的说:你若要反,不会屈居人后的。大丈夫以义气相期,勿以小疑介意。我绝不会听信谗言陷害忠良,若公真的要走,我会赠送财宝送公离去,以表我们的情谊。 啧啧啧,可以想象一下一个打铁出身的莽汉在遭受囚禁的境遇又被李世民如此一番推心置腹的话语洗礼后该是何种心情。 结果就是尉迟敬德感激涕零,从此眼里再无旁人,只有李家二郎。 李世民那么器重尉迟敬德是有道理的,因为这个铁匠太强悍了。 就在几天后,李世民闲来无事去打猎,恰巧遇到王世充几万骑兵,领头大将正是单雄信。见唐军势单,单雄信拍马就向李世民杀来,就在此时,尉迟敬德斜刺里冲出来,大吼一声,几枪便把单雄信挑落马下,郑军稍退,尉迟敬德率领骑兵猛烈冲锋,郑军大败,被俘六千人。战后,李世民拉着尉迟敬德的手说:所有人都说你要反,就我一个人被上天开导相信你不会。结果今天就得到了验证,因果回报是何等迅速啊。 李世民与尉迟敬德,一对君臣,在征战中正式建立起了牢不可破的情谊。在虎牢关之战中,李世民曾经对尉迟敬德豪气满满的说:我拿长弓,君持长枪,纵使百万敌军又能奈我何。 君臣相知不疑,从来都是相互的,收买人心只是术,为君者若有李世民如此的气度魅力与豪情义气,就不怕臣子不甘心归附,这才是为君者之道。 李世民打仗的时候除了之前讲过的战术了得,玄甲军的碾压态势和手下一众武将争相闪光之外,他还有两个小毛病,一个是看到敌军有好马就眼馋,另一个是看到敌军太嚣张就不舒服。 李世民爱马是众人皆知的,光他自己的绝顶好马就有六匹,这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阎立本所画的昭陵六骏,唤作:特勒骠、青骓、什伐赤、拳毛騧、飒露紫、白蹄乌。但他还是不满足,在对阵王世充的时候,他看到王世充的侄子王琬骑着隋炀帝生前的一匹青白相间的骏马,马上大发感慨:那家伙骑得马是真不错。尉迟敬德一听,二话不说策马奔出直向敌军,没多大会功夫就牵回了那批好马,当然还顺带着敌将王琬。 就这样,尉迟敬德从武德三年到武德五年一直跟随李世民南征北战,建立了不世功勋,授卫秦王府左二副护军加玄甲军四大统帅之一。 再后来的故事就耳熟能详了,抛却太子党诱卖之事的真假,但也从侧面也表现了尉迟敬德对李世民的绝对忠诚。而在玄武门前夜秦王府众人谋划李世民犹豫不决之时,尉迟敬德说道:人情畏死,众人以死奉王,此天授也。若天予不取,反受其咎。以臣愚诚,请先诛之。王若不从,敬德言请奔逃亡命。如此有理有据有节,不太像尉迟敬德说出的话,疑为史书粉饰,但你要不动手,老子就跑了的核心思想才符合他的本色。后面更是直截了当的说道:犹犹豫豫既不明智又不英勇,你既然不动手,你就想想怎么保护社稷怎么保护秦王府上下的身家性命。府外还有八百全副武装的甲兵,事到临头怎么还磨叽? 尉迟敬德力求一战的原因不像其他人那么复杂,只是像在战场上遇敌亮剑一样简单。而在玄武门之变中,他在树林中二话不说一箭射死李元吉的举动更是惊呆所有人。毕竟李元吉是李世民的亲弟弟,是大唐的齐王,一个有头脑知得失的武将是不太可能亲手将其诛杀的,谁能保证李世民不会秋后算账? 再后来,李世民直接派尉迟敬德到内宫海池去找李渊,只见他批甲执枪杀气腾腾的来到了李渊面前。李渊一看这架势直接懵了,缓过神便问道:卿来此何也。尉迟敬德也不行礼,直接答道:秦王以太子齐王作乱,举兵诛之,恐陛下惊动,遣臣来宿卫。 短短四句话,深意已明显。李世民之所以派遣尉迟敬德直接去找李渊摊牌带着浓浓的恐吓意味。尉迟敬德连齐王李元吉都敢杀,何况是此时已经四面楚歌的李渊。老谋深算的李渊知道此时已经没有任何转圜余地了,自己的两个儿子已经死了,面前又杵着一个杀气腾腾的眼里只有李世民没有皇帝的尉迟敬德,此中深意不言自明。认清形势的李渊只能说道:卿于国有安社稷之功。 玄武门之战落幕后,成了太子的李世民立即封尉迟敬德为太子左卫率,也就是宿卫东宫的贴身警卫,足见对其的信任。李世民当了皇帝后,发布的第一批功臣名录里,尉迟敬德高居第二档次,官居右武侯大将军,吴国公,与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并列。 三年后由于自持功高,尉迟敬德与重臣房杜不睦离京担任襄州都督,又三年后由于座次问题拳打任城王李道宗被下放同州刺史,期间李世民怒斥道:朕览汉史,见高祖功臣获全者少,意常尤之(经常责怪他)。及居大位以来,常欲保全功臣,令子孙无绝。然卿居官辄犯宪法,方知韩彭夷戮,非汉祖之愆。国家大事,唯赏与罚,非分之恩,不可数行,勉自修饬,无殆后悔也。李世民这段话可谓语重心长,恩威并用,尉迟敬德听后方觉后怕。贞观十七年,尉迟敬德上表回家养老。高寿的他一直活到唐高宗李治的显庆三年,享年74岁,谥号“忠武”,这两个字对他来说也可以说非常恰如其分了。 之所以详尽的讲尉迟敬德,其实就是为了说明,凌烟阁功臣排名的依据无非就是两条,一条是李世民的私心授予,一条是明面上的官职排序也就是所谓的功绩。不信就看下一位,论战功秒杀尉迟敬德,但却屈居之后。 他就是李靖李药师。 李靖的生平战绩之前已经讲的很清楚了,而且私以为他的战法其实是非常克李老二的。接连平定萧铣与辅公拓之后,又威服岭南,短短几年时间,江南悉平。虽然挂元帅名的是李孝恭,但实际指挥作战的是李靖。这一点李渊是心知肚明的,他给予李靖的评价很高:李靖是萧铣辅公拓的膏盲,古之名将韩白卫霍,岂能及也。把李靖排在韩信白起卫青霍去病之上,至少从当时的战绩来看,并不夸张。 南方平定后,大唐的心腹之患只剩下虎视眈眈的东突厥,于是李靖又被调到北方,担任灵州道行军总管,厉兵秣马以抗强敌。 接着,玄武门之变发生了。 之前讲过,李世民决意发动玄武门之变时不知是否提前知会过在外的两大统帅,李靖与李世勣。此段纯属揣测,就算没有,李世民当皇帝后也不可能明面上大动这两位手握实权的统帅,但从凌烟阁排名来看,你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虽然排在尉迟敬德之后但李靖毕竟位居前列,但此时已经改名的李勣却排在倒数第二。再对比二李在贞观朝的待遇,李勣更多是给李靖打下手,所以不管真相如何,李靖是用实力证明了自己的重要性并逐渐获得李世民的青睐,而李勣各方面都要略逊一筹,但李勣好在活得够久,他在贞观朝其实并不太受重用但到了高宗时期却成为扛鼎元老,而后来在风雨欲来时他的一句话坚定了一个女人的心意,从而颠覆了大唐王朝。 总之,李靖在进入贞观一朝后贵为兵部尚书并很快在武德四年打出了又一辉煌之战,他率三千精骑从马邑出发一路把东突厥打到内蒙惶惶如惊弓之鸟,取得辉煌胜利,复制了西汉的傲人军功。李世民喜出望外道:昔李陵提步卒五千,不免身降匈奴,尚得书名竹帛。卿以三千精骑深入虏庭,克复定襄,威震北狄,古今所未有,足报往年渭水之役。就在此时,李勣也率军从云中出发,与东突厥军在白道相遇,大胜。颉利可汗一败再败,入唐求和,派来求和的人叫执失思力,后来成了一代名将,还顺便娶了唐太宗的九妹,当了皇亲妹夫。 不久后,颉利可汗卷土重来,李世民决定一举灭之,李靖率军开到阴山,前锋将军率两百骑趁雾摸到可汗牙帐,跟大军汇合重创敌军,颉利可汗回天乏术被擒,侵扰唐朝多年的东突厥宣告灭亡。 多说一句,李靖麾下的前锋将军后来也成了一代战神,他的名字叫苏定方。 贞观九年,已经年逾六十的李靖再次披挂上阵率军远征非常浑的土谷浑,辗转青海,新疆,最终在新疆且末彻底击溃敌军,平定土谷浑全境。 除了辉煌的军功,李靖为人处事极其低调,后来荣升尚书右仆射,但却一直保持温顺谦恭的本色不变,每次朝议,恂恂不能言,跟不会说话一样。而且一旦打完仗,外有非议的时候,就阖门自守,杜绝宾客,非亲戚不得进。也正因此,李世民始终对这个不是嫡系且未参加夺门之变的大臣青眼有加。 贞观二十三年,李靖病重,当时也已病入膏肓的李世民亲自探看,看着病榻上奄奄一息的旧人,李世民动了真情,缓缓说道:公乃朕生平故人,于国有劳。今疾如此,为公忧之。同年四月,李靖去世,李世民追封其为司徒,谥号景武。 李靖死后不足百年,逐渐封神,开元年间,进入武成王庙,进入十大名将之列。唐德宗时期评定前代功臣,李勣被定为第一等。唐末,百姓开始为其建庙供奉,李靖正式成神。从此,李靖从宋到明,一直到清,都被高高供在太庙里,享受皇家祭祀。
这都是他该得的。 所以,一个李靖一个李勣,两位武德末年统兵一方的大帅,在贞观年间得到的待遇可谓天壤之别。 凌烟阁上剩下的其他武将一水都是李世民的铁杆,包括降将屈突通。而排在李靖之后屈突通之前的将领是段志玄,能排在两位兵部尚书中间,段志玄靠的就是老资历(武德初年跟刘文静到潼关攻打屈突通)和直接参与夺门之变。其后的侯君集是李世民贴身亲随,天赋异禀成了继李靖之后的名将。而诸如张亮张公谨,一个是瓦岗降将,一个是早期入秦王府,张亮在夺门之变前在洛阳接应,张公谨直接参与夺门之变,都可谓劳苦功高。这几个人进入凌烟阁,都可以证明时李世民的私心授予。 最后讲讲程知节与秦叔宝。 首先,程知节不叫程咬金,被冠以那么莽憨的名字完全是演艺杜撰,而且人家用的是马槊而不是斧头,所以他绝对不会劈脑仁儿、挖眼仁儿、剔耳垂儿这种三板斧式的杀猪动作。但纵观程知节的履历,他是绝没有媲美李靖李勣这种名将平定一方的战绩,贞观一代,他就以泸州刺史的身份平定了獠人土著的叛乱,其他功绩乏善可陈。 最后说说可怜的宝宝秦叔宝。 秦叔宝这位很早成名的骁将一生侍奉六主(来护儿,张须陀,裴仁基,李密,王世充,李世民),一生都在马背上征战,而且大部分时间都是充当先锋角色,可谓骁勇。而且他也很受李世民器重,之前说了,每次对阵,李世民不是眼馋敌人好马就是厌恶敌人的的嚣张,夺马这个事情由尉迟敬德来做,而冲阵杀人这种活则由秦琼来干。所以李世民每次作战,只要看到对方嚣张,就吐口唾沫对秦琼说,宝宝,对方那厮太嚣张,你去把他干掉。而李世民创立的玄甲军三位将领就有尉迟敬德,程知节,秦叔宝。能统领核武器玄甲军,足见他们的骁勇异常。 而,究竟有无参加夺门之变,历史记载并不明确。但跟程知节一样,没有平定一方的战绩,秦叔宝只能屈居凌烟阁最后,而且这还是在他去世一年后的贞观十三年选定的,所以可能李世民更多的还是怀念老臣的心意多一些。 虽然功绩不显,但程知节与秦叔宝却以另外一种形式流传后世,程知节成了混世魔王程咬金,而秦叔宝则以两肋插刀的忠义门神形象一直出现在中国百姓家的门楣上。 这算是民间自发对那一代隋唐英雄的致敬吧。 究竟是官方的凌烟阁功臣更能长久,还是百姓心目中的演义传说更能久存,我想,人人心中都有自己的答案吧。 解密凌烟阁,到此结束,因为一直发不出日记,让大家久等,抱歉。后面会继续写大唐,拭目以待。
-
DuchessVia 赞了这篇日记 2023-04-27 12:55:23
-
Cloud 赞了这篇日记 2023-01-01 17:48:03
-
MilesZhu 赞了这篇日记 2021-12-28 19:05:40
-
好的晚安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8-13 22:41:08
-
夏が終わった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2-24 23:33:21
-
夏晚拿的清风 赞了这篇日记 2020-11-22 04:44:34
-
不 三 赞了这篇日记 2020-11-06 22:53:45
-
放逐之刃 赞了这篇日记 2020-10-19 12:53:45
-
Mr.Z 赞了这篇日记 2020-10-11 03:35:47
-
梦旅人 赞了这篇日记 2020-10-04 23:29:37
-
队长是我别开腔 赞了这篇日记 2020-10-03 15:53:48
-
Rex周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9-30 21:40:43
-
高庭Final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9-29 00:46:47
-
马and兔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9-27 19:05:13
-
风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9-27 08:42:11
-
弹你唧唧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9-27 00:27:38
-
春雪里的马先生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9-26 14:12:04
-
EvA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9-25 18:39:13
-
Van屁来烟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9-25 10:52:27
-
没想到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9-25 06:40:30
-
Mister Kimi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9-25 00:48:02
-
寂楽寺惟盛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9-24 22:15:33
-
读书少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9-24 21:45:55
-
莫迦野郎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9-24 21:22:17
-
水边的帕特里克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9-24 20:22:33
-
海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9-24 19:56:56
-
吴好梦中哈人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9-24 19:55:00
-
踏雪寻喵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9-24 19:20:55
-
dsn1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9-24 17:49:23
-
株林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9-24 17:32:26
-
慈眉善目小林熏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9-24 17:08: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