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已读
我也真的基本是耐着性子读完扭曲的家庭回忆部分,书名educated,但恰恰接受真正教育的着墨少之又少,那些真正的震撼、真正的自省、真正的成长,我不知道作者是认为乏善可陈还是有所隐瞒,我同样惊讶于在十年学业生活中遇到的人全部面目模糊,可能对于作者来说建立一种新的亲密关系颇为困难。
从文学角度上基本没有阅读价值,琐碎又无趣。我看过别的叙事散文类回忆录,日常点滴是可以写得有意思的。作者有一个非常糟糕又脱离很多人想象的原生家庭,迷信愚蠢的父亲,暴力狂神经质的哥哥,但是没有激发让我阅读下去的好奇心。从励志角度也就那样,虽然琐碎事情很多,但没有把一点点脱离束缚的转变给写出来。唯一值得夸的反倒是被很多人吐槽的译名,要不是这个译名我也不会看了。
中国语境下,这本书给我的触动远没有预想的大,因为中国有太多扭曲的原生家庭,给人带来终生的心理创伤,恐怕更甚。看完,我也会搜一下作者的背景和现状,如果那个公主山的故事是真的,其实我相信更多人想知道接受教育后的心理转变和实际斗争吧,而却写的非常少,大概塔拉是个天才吧。
说实话,我30岁以前一直找各种日常证据来抨击自己的原生家庭,也是一个群山,大别山,为了彻底走出那座连绵的山,我受的教育何止来自书本校园,但真的走出来才发现自己身上那挥之不去的本性,30岁之后我开始尝试与自己、与周围的环境、与家人、与我的山。。。和解,是的,我为了找到自己内心的和谐和平静一直在努力,一直到今天。
年少的时候经常把自己对生活困境的逃避与抱怨,归结到原生家庭甚至迁怒于父母,而他们有什么错?他们同样是在山里出生,直到今天他们还在山里为几两碎银子疲于奔命,而对我,还能奉献什么?能支持我走出来,已经是很好的父母了吧。
教育来自于哪里?我找不到答案,只知道有教育的地方绝对有人,离不开施教者与受教者,施教者可以是他人,它物,或是自己本身,但施教与受教之中肯定有一个是人。时常听说教育是无形的,自认为不是。书名说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我们会问像什么鸟,飞往哪里的山。这一段话“小时候,我等待思想成熟,等待经验积累,等待抉择坚定,等待成为一个成年人的样子。那个人,或者那个化身,曾经有所归属。我属于那座山,是那座山塑造了我。只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开始思考我的起点是否就是我的终点—一个人初具的雏形是否就是他唯一真实的样貌。”或许较接近教育归宿问题的答案吧,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你当带着根去走想走的路。
秋天的小松鼠🐿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转:工作中值得将精力放在哪里呢? (1人喜欢)
- 容易得癌的女人
- 用心用脑才能做好 (2人喜欢)
- 李校来啦---part time (2人喜欢)
- 喜上眉梢---part time (2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