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寺记
查看话题 >五台山观寺 | 鹫峰雲锁,山寺霭浮
一个穿着朴素的僧人,一步步向山上跪拜,额头上都是土。旁边一个大姐给他施舍,虽然双方都没有说话,但此时无声胜有声,双方通过眼神和动作交流,都表现出对对方行为及共同信仰的尊重。沉默但有力量。

前阵子一个周末去了趟五台山,主要是陪一个哥们和他母亲进香,同时也看看寺庙古建,这次去的是台怀镇那片,也是寺庙最集中的一片,进香也主要在这片。
同行还有一个同学,他问去五个台怎么安排。我对他这种不切实际的想法感到震惊,于是对他进行了严厉地斥责,五台山那么大,要全部转到需要好多天,我们只有不到一天时间,台怀镇这片都看不过来呢,去什么五台。被我斥责完后,他就老实了,不再执着于去五个台的事情,而是专注于在我们所去的寺庙里烧香拜佛。
五台山太大,虽然之前看过一些五台山的介绍以及别人的游览行记,但是我们只有不到一天的时间,那些内容对我们并不实用。

五台山是世界五大佛教圣地之一,居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首,整个山上寺院非常多,五台山也是我国唯一兼有汉传佛教和藏传教的佛教道场,藏传佛教为宗喀巴大师创立的格鲁派(黄教)。汉传佛教寺院称作青庙,因为住和尚,穿青色僧衣,藏传佛教寺院称作黄庙,因为住喇嘛,穿黄色僧衣。这两个称呼一起出现一般都是在五台山,可以说是这里的专有名词,因为山上寺庙汉藏并存,这是要区分这两类寺庙。
但从山下台怀镇看的话,山上建筑几乎都是红墙,一片浓厚的藏传佛教风格。而在汉传佛教寺院里,随处可见藏传佛教风格的塑像和彩绘。藏传佛教进入中土后,一直寻求在佛教圣地五台山立足,而元明清三朝官方对五台山的干预直接推动了藏传佛教的发展。明永乐年间,五台山开始有青庙改成黄庙,康熙时期更是将十座青庙改为黄庙,官方加持下的五台山藏传佛教一时盛况空前。五台山现有黄庙12处。

五台山现有建筑比较完整的宗教活动场所86处,其中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处:显通寺、菩萨顶、塔院寺、罗睺寺、碧山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处:圆照寺、殊像寺、金阁寺、南山寺、龙泉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3处。被列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的有11处,分别是:显通寺、塔院寺、菩萨顶、罗睺寺、殊像寺、碧山寺、金阁寺、广宗寺、广仁寺、黛螺顶、观音洞。
五台山寺庙太多,有十大青庙和十大黄庙之说。十大青庙是:显通寺、塔院寺、殊像寺、广宗寺、圆照寺、碧山寺、南山寺、金阁寺、永安寺、灵境寺。十大黄庙是:罗睺寺、台麓寺、寿宁寺、三泉寺、万寿寺、七佛寺、般若寺、善财洞、普庵寺、涌泉寺。
在全山青黄二庙中,为首的称为五大禅处,其中青庙3座,为显通寺、塔院寺、殊像寺,黄庙2座,为菩萨顶、罗睺寺。
把以上信息综合起来,国保(省保)、国重寺院、十大青(黄)庙、五大禅处,在这几个类别上交汇最多的寺庙一定是最重要的寺庙,不论是从宗教还是文物甚至建筑的角度,这些寺庙也是应该优先去看的。五大禅处中有四座都是国保,另外五爷庙虽然没有进入以上寺庙名单,但据说在当地很灵,朝拜者极多,所以也值得一看,烧香祈祷的话,肯定是要去的。

这样根据具体情况,就能大致列出一个参观表目。当然我们到的时候已经是当天下午四点了,去简单看了下,踩踩点,看看寺庙互相之间有多远,把地图上的距离落实到脚下。第二天早上看了半天,下午就离开了,总共在台怀镇待的时间不超过一天,所以能看到哪算哪。
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其实很值得多关注,这种寺院地位一般不低,不论是历史传承,寺庙文物,还是宗教渊源,综合起来,都是国内寺庙中靠前的。这个级别的寺院,每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大致就是几座,少数省份有十几座,山西应该是最多的或者并列最多,14座,其中五台山占了11座,比很多省还多,这足可见五台山在国内佛教界的地位。
1、罗睺寺
当天下午过去踩点,先到的罗睺寺,第七批国保,就先进去看了看。旁边有个十方堂,曾经是罗睺寺接待外来喇嘛和信众的地方,也是汉族地区佛教重点寺院,当时没进去。
罗睺寺始建于唐,明成化年间重建,清康熙时期,敕令从青庙改为黄庙(藏传佛教寺院),它比较突出的是后面的一个两层阁楼,叫开花现佛殿,因为殿内有莲花状的装置,莲瓣内是面朝外的四尊佛,下面有活动机关,可以操纵莲瓣的开合,这个装置取开花现佛之意。这种造型比较少见。



另外天王殿前一对石狮子号称是唐代的,看着确实古朴。旁边的客堂的阁楼上有似乎是藏族的客人入住,看他们在那说话,很有书中投宿寺庙那种感觉。


2、广化寺
吃完晚饭,去了北面的广化寺。广化寺主打夜场,寺庙院里和大殿里灯火通明,光线非常炫目,人也很多。大雄宝殿前有两个很大的可转动的万佛灯,上面有LED显示屏变换显示着供养人的功德。后面的阁楼还在维修中,似乎还要建相关建筑,外面还有晚上停工的大吊车,夜空中暗处还有个大吊臂。
整个寺庙很酷炫,很高调,像春节热闹的庙会,以至于让人有不真实感,跟传统寺庙给人的清苦和神秘感相去甚远。我甚至想起了极乐世界。



3、五爷庙
五爷庙供奉的是五龙王,又叫广济龙王庙,据说龙王乃文殊菩萨转世。这里是五台山香火最旺盛的地方,据说很灵,朝拜祈祷的人非常多,磕头都得排好半天队,其他名气和地位更大的寺庙,在人气方面都远不如这里。
这个不大的庙更像是五台山佛教在当地世俗化的一个场所。老百姓老是去求佛祖和菩萨,佛祖菩萨管的事儿太多,都忙不过来了,所以出来一个更接地气的龙王,为众生解忧。但此山为文殊菩萨道场,那这个龙王就是文殊菩萨转世,这就很合理了。

4、塔院寺
塔院寺原来是显通寺的塔院,明万历十七年(1589年),万历皇帝赐额“大塔院寺”,所以成为了一个独立的寺院。这里据说有释迦牟尼真身舍利。主殿大慈延寿宝殿是为祈愿万历皇帝的母亲皇太后李氏延年永寿而建。





大白塔是五台山的标志性建筑,元大德五年(1301年)由尼泊尔工匠阿尼哥设计建造,明万历九年重建,塔高56.37米,基座八角形,塔身状如藻瓶。白塔就像一个坐标原点,在这片走到哪都能看见,然后可以以此为基点,明确自己所处的位置。
阿尼哥是元代卓越的建筑师美术家,设计建造过很多建筑,除了五台山白塔,著名的北京妙应寺白塔也是他的杰作。


5、显通寺
显通寺是五台山第一大寺,被认为始建于东汉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北魏时称大孚灵鹫寺,清康熙年间改名大显通寺。它是五台山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的寺院,地位居诸寺之首。

相传中国第一所官办寺院白马寺建成以后,两位天竺高僧摄摩腾和竺法兰从洛阳来到五台山,建起了这座寺院,取名大孚灵鹭寺。所以它应该算是中国第二早的寺院。



这里院内宽敞,殿堂也气派。主殿大雄宝殿,重顶飞檐,巍峨宽大,被认为是为五台殿宇之最,外面的木雕彩绘很漂亮。
里面有一座明代的无量殿,外观像两层楼,是古代砖石建筑的精品,内有一座元代的八角十三层密檐木雕佛塔。后面有一座外观重檐两层的铜殿,是明万历三十七年(公元1609年)万历皇帝为母亲李太后所建,据说集全国13省市布施铸成,用铜10万斤。



6、菩萨顶
菩萨顶是五台山规模最大的黄教寺院,位于灵鹫峰上,相传是文殊菩萨居住处,始建于北魏孝文帝年间,历代曾多次重修。明永乐以后,蒙藏藏传佛教信徒进驻五台山,遂成为五台山黄庙之首。
清康熙、乾隆帝曾数次朝拜五台山,住宿于菩萨顶。寺庙覆盖琉璃黄瓦,整体偏金黄色,色彩绚丽,具有典型的皇家特色。这里还有几块康熙和乾隆的御制碑。在上面可以俯瞰五台山寺庙群。





看到这里,大致就能看出来,对五台山影响最大的是明清的万历、康熙和乾隆时期,三朝皇帝及其家属(比如万历的母亲李太后),是这里的常客,对五台山的干预也最多。这三个帝王也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排第四、第一和第二的帝王,所以,活得久,就能干很多事情。
7、广宗寺
菩萨顶下面有个广宗寺,始建于明正德年间,是明朝皇家敕建,也属于皇家寺院,看着不太起眼,但也是全国重点佛教寺院。据说清顺治帝曾经在这住过,他儿子康熙还来找过。广宗寺虽然是个青庙,但寺内彩绘也多有黄教风格。


还有其他很多重要的寺庙,时间有限,不能尽到,第二天下午就撤了。去的这些,主要还是集中在那一片。
最后以这几张图来结尾,一个穿着朴素的僧人,一步步向山上跪拜,额头上都是土。旁边一个大姐给他施舍(当然也有其他人施舍),虽然双方都没有说话,但此时无声胜有声,双方通过眼神和动作交流,都表现出对对方行为及共同信仰的尊重。沉默但有力量。



(引用的五台山内容主要来自五台山景区官方网站)
(完)

汀洲自绿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放马滩和西犬丘 | 秦人在天水及陇东南的源起 (12人喜欢)
- 月岩 | 造化之灵,无所不至如此 (9人喜欢)
- 阳华岩石刻 | 九疑万峰,不如阳华 (16人喜欢)
- 寻访道县玉蟾岩遗址 (19人喜欢)
- 秦琼的呼雷豹 (9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