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德尔班《哲学史教程》希腊哲学人类学时期读书笔记
导语见绪论部分导言。
一:本文的目标:具体介绍智者学派和这时期的知识危机问题,并引出了古希腊三贤之一的苏格拉底的伦理和认识论学说。
二:导论部分(94-102)
1.波斯战争胜利后,希腊民族获得了进步,科学脱离了闭关自守的学派枷锁,走上了社会舞台,这也就决定了希腊科学的进一步发展。(94)
2.成熟起来的希腊民族已经开始遭受研究考验。它已经失去了旧传统的朴素信仰,已认识到实际生活的知识和能力的价值。以前哲学(科学”是为了科学而科学,但是现在希腊民族开始需要用科学解答激荡着自己的种种问题。(95)
3.科学的社会地位发生了根本变化,而且科学本身的内在性质、科学的倾向、待科学解决的问题都发生了根本变化。科学成了社会力量,变成了政治生活中的决定因素,科学进入了对实践生活的需求,特别是对政治生活的需求的依赖状态。(96)
4.从前的科学总是把目标指向自然知识,现在则指向人的思维和意志(在公开演讲中必须决定和控制的正是此种思维活动和意志活动)这样来看,希腊科学从本质上说,走上了人类学的道路,或者说走上了主体性的道路。科学研究人们的内心活动,研究人们的观念力和意志力,同时也丧失了它的纯理论品格,获得了占绝对优势的实践意义。(97)
5.是否存在任何普遍有效的东西的这个问题成为希腊哲学或者希腊启蒙运动的人类学时期的问题。(97)
6.智者学派在不断使用修辞中其实创立了独立的心理学,从而将这门学科提高到了基础科学的重要地位,另一方面他们也初步考虑了逻辑规范与道德规范。但当他们考虑到为达到任何目的而运用讲授技巧时,人的观念和目的的相对性就以如此压倒一切的优势出现。(98)
7.苏格拉底的教诲也影响智者学派的活动踏上新的途径。当旧学派将其活动转向修辞学的讲授时,那些乐于同苏格拉底交往的人们创立了新的学派,在他们的科研工作中,苏格拉底的原则和智者的原则经常奇异地交织在一起。(99)【注:疑问就是问什么会交织,奇异的原因在那里,苏格拉底和智者学派到底共享了哪些原则。】
8.大概人物介绍(99-102)
三.道德问题
1.在智者学派以前的思想家有两个自明的伦理学假定。第一个假定是法律的合法性。在智者学派以前,无一人曾想过检验法律,问一问法律的合法权力究竟基于什么。第二个假定是,即服从法律有利,蔑视法律有害。(103)
2.在具体生活生活中,宪法经常突然改变,这也足以削弱法律的权威。政治律成为讨论的课题,个人以其判断凌驾于法律之上。不同地区国家也有不同的法律习俗,这最终的结果就是法律不再有普遍有效的家住了。这一点至少首先适用于人为的法律。(104)
3.在以上这些经验中就出现了新的问题,是否存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有效的东西,是否存在不分民族、国家、时代,因而对一切都有权威的法律。希腊伦理学就是这样以一个完全与物理学的第一个问题相似的问题而开始了。(104)
4.自然哲学家追求的本质被称之为“自然”,是否伦理学也存在一种永恒不变的自然法律。人们还指出:只在一时有效、只在一地有效的现存法律都是人为的习俗或人为的法令所规定和创造。(104)
5.自然与习俗或法令之间的这种矛盾是希腊启蒙时期最有代表性的概念结构。而人在历史过程中创立的东西只具有历史上的价值,只在单一的情况下有价值。只有自然决定的东西才是理所当然的获得权威;而人为习俗不在此范围内。“法律”压制人们,强迫人们去做许多反自然的事。(105)
6.在以上的对立中出现了两个问题,一个是如何确定无论何处都不变的自然规律的本质。另一方面,要了解历史上的法律条例是如何产生的。(105)
7.普罗塔哥拉回答了第一个问题,他说人们为了彼此生存而永久团结,神就给予一切人同量的正义感和道德崇敬感。因此普洛塔哥拉促使人们在社会和国家中团结起来的原始道德感中找到了实践生活的这个自然。(105)
8.如果独断的立法背离了自然的这些要求,它的理论只能在法律制造者的利益中去寻找。特拉叙马库斯就是个典型的例子。而卡里克利斯(Callicles)提倡的与特拉叙马库斯相反,他认为法律是处于弱者地位的广大群众建立起来的屏障。总之,法律是根据法律的制定者的利益制定的。(106)
9.过去的说法说个人利益是创立法律的根据,那么个人利益是服从法律的唯一动机。但是有时候服从法律并不能使人幸福,有些大罪犯反而以最可怕的罪行获得最幸福的解决。经验证明的是,不受法律和权威约束的狡黠的生活行为倒是获得好运的最好保证。而且这样怀疑论也开始从怀疑法律进展到了怀疑道德的有效性。(107)
10.以上理论就让促使所谓的强者,亦即聪明人,不会让自己被法律引向歧途,他只是随着自己本性的冲动而行动,依更高的自然律而行动。(107)在这样的形式中,个人的天性,冲动的素质,被宣布为自然律,并且提高为行为的最高准则。(108)而且智者学派人物宣称一切所谓价值的判断都来自习俗。所有伦理判断都是延续传统。(108)
11.苏格拉底对智者运动会有两个方面的立场,一方面,他最清楚最全面地表述了这个运动的基本原则;另一方面,他最激烈的反对这个运动的结论。对他而言,确实个人独立判断代替了权威,但是在做个人判断时的感情和冲动——智者学派集中所分析的东西——是不被苏格拉底所承认的。(109)
12.苏格拉底发现他这个时代的决定性要素,即:知识和科学已经获得了实践的、政治的和社会的意义,正是个别人独立思考的过程,通过解放个人的感情,事情才变得清楚了。各个领域中人的才能在于他的洞见。(109)而“才识”(Tüchtigkeit)就是洞见。
13.苏格拉底认为,只有一个人,他对事物、对自己有正确的认识,才能够行为正确。而且在任何专业上都有其知识,包括对人自身,所以自我认识也是苏格拉底所要推崇的。(110)
14.由于苏格拉底从决定实践“才识”(Tüchtigkeit)的原则出发而考虑这些因素,由于“才识”(Tüchtigkeit)这个词的模凌两可,就转变为了道德美或德行,从而导致这样的基本原理——德行基于对善的认识。(110)
15.苏格拉底强调自制比任何德行更重要,在他的生活中没有比表现自制更充分的德行了。与这种观点相反的恰恰是智者学派,他们要求放纵情感,无拘无束,自由发展。(111)
16.关于善的知识究竟客观上由什么构成,这个问题的答案不管如何不明确,苏格拉底总相信,知识本身就足以使人行善,并因此带来幸福。这个命题包含了两个先决条件,一个是心理学上的唯理智论另一个是伦理学上的,即明显的幸福论。(112)
17.苏格拉底和智者学派的区别很明显:智者们坚持意志的本原,因而也坚持意志在自然中的根据;而对苏格拉底来说,立志要做一件事与认为一件事是善的、有利的和有用的是两码事。知识不可避免的决定着意志;人做他认为最好的事。(113)
18.苏格拉底绝不同法律和道德制度冲突,他倒是这样一种人:努力证明法律、道德制度的合理性,从而证明法律、道德制度有要得到普遍有效性的权利。(114)
19.意志始终向往着被认为是善良的东西,因此德行作为对善的认识,便引起合乎目的的行为。同时苏格拉底的辩论中还有更深的意义,即他认为,有德行的人的这种合乎目的的行为实际上达到了他的目的并使他幸福。即幸福或福利是德行的必然结果。(115)
20.苏格拉底把德行解释为洞见,而洞见又是对善的认识;但他并未给予善的概念以普遍的内容,而且还让善的概念门户开放。这种不完善的伦理结构很快就招徕一些特殊结构。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犬儒学派和普勒尼学派。(115)
21.两个学派都试图以普遍形式解释人生真正内在价值,发现人生真正幸福所在。享乐主义那里个人幸福的观点成了唯一标准,甚至连社会生活的一切关系均已以此衡量其价值。犬儒主义那里,也和享乐主义里一样,希腊精神开始吸取文明的生活方式为个人幸福所创建的成果。(116)
22.犬儒学派宣称德行不仅是最高的,而且是唯一的善,所谓德行,从本质上讲是能理解为人生的明智的行为,而且只有德行才使人幸福。但如果德行是在任何情况下都能使人肯定幸福,那么它一定是那种使人尽可能独立于变故过程的生活方式。而只要人的幸与不幸取决于他的已有愿望在人生的过程中是否实现,那么他的每一种愿望都是一种好枷锁。所以使人独立自由的德行就要抑制这些欲望,以至于没有需求,并且这种结论特别适合那些居于人生卑贱地位的人们。(117)
23.所以犬儒学派抛弃了文明的一切财富,而要达到自然状态的理想,一种剥夺了一切高级价值的理想。他们继承了早期智者学派的理论,并进一步发扬哲学理论。他们教导说,智者只是使自己是适应于自然必不可少的需求,而一切看来是奢望的东西都是人为意见或制度的产物。(117)
24.总的来说,这种哲学是时代的特征,标志着一种倾向,这种倾向对社会即使不算敌视,也是漠不关心,而且丧失了对社会理想财富的全面理解。这也显示出希腊社会正在瓦解为个体。(118)
25.与犬儒主义相反的享乐主义也从苏格拉底学说的不完善性出发,但他却把善的内容定义为快乐。一切都取决于快乐的程度和满足情绪的大小,至于意愿和满足的对象是什么,这是无关紧要的事情了。所以德行就是享受的能力。(119)
26.智慧的有洞见的人应该懂得如何正当的享受,我们应该有明智的估价,并且去选择那种能提供最高级、最少痛苦的享受。而且要控制享受,站在享受之上。事实上,在欢乐中取欢乐,而又不沉溺于欢乐,这比扬弃欢乐更难。(120)
27.因为真正的智者要学会衡量享受带来的痛苦与快乐,享乐主义学者逐渐发现至善只能在愉快的心境中才能找到,而不能在一时的享乐中找到;比起肉体的享受,人们通过交往友谊家庭文明社会的精神享受可以更高程度地达到至善。(121)
28.但是享乐主义最终还是发现,他们教育有教养的人要获得的无痛苦的享受是不可能的,只要活着,占优势的总是不愉快和痛苦,所以享乐主义发展到最后一步就要劝人死亡,也便是幸福论的悲观主义。(122)
四.科学问题
1.据仅有资料显示,智者派非常强调矛盾律。(123)
2.谷堆和秃顶怪题主要想证明小量集合成大量不可能。(124)
3.受爱利亚学派影响,智者学派的高尔吉亚也夸张了同一律,他假定除了主语意外要断言主语的属性是不可能的,所以一切命题都是假的,这样的结果就是一切判读和说话都是不可能的。这最终也导致了怀疑论的出现。(125)
4.普洛塔哥拉认为思维和感知在心理层面相同,而且他宣称整个精神生活知识基于感觉,这基于当时感觉源自于运动的共识,在普洛塔哥拉之前的恩培多克勒他们提出类似的观点:感官内部的有机运动迎合外界的运动。(127-128)
5.在以上基础上,如果感觉是互相对向的两种运动的产物,那么感觉就是与感知主体不同的东西,而且感觉于引起感觉的对象也不同,这种思想就被称之为感官-感觉的主观性学说。(128)
6.这种普洛塔哥拉意义上的感觉实际上是对被感知的东西的完全对应的知识,而非与事物本身的知识。当然,每个感觉就它发生的瞬间来说,它是真实的,于此产生了感觉的内容。但是感觉并不是认识事物本身。所以结果是:每一个人不是按照事物的本来面貌去认识事物,而是按照呈现在他那一瞬间的感觉(只是他一个人的感觉)去认识事物。(128)
7.这种想法在讲关于只限于个人、只限于某时刻的现象的知识而言,是现象论。但是就它否定所有超过和以外的知识而论,它又是怀疑论。(129)
8.在如上的知觉概念下不仅包括感觉和知觉,而且还包括感官感情和欲望。所以在后来的享乐主义学者说,我们认识的不是事物,而只是事物对我们的价值,只是事物使我们置身于其中的心情。这样一来智者学派就讲真理作为不可得到的东西而加以放弃。(130)
9.苏格拉底需要真理,因为他相信真理是可以得到的。德行就是知识,因为必须要有德行,也就必须要有知识。历史上第一次道德意识彻底明确作为认识论基本原理而出现。
10.从这种信念出发,苏格拉底的科学理论的特点是只有关于人类生活关系的知识才是伦理生活所必需的。关于自然哲学的假说和伦理任务毫不相干,因为苏格拉底和智者学派分享一个洞见,即认为自然哲学的准确知识是不可能的。科学只有作为实践的洞见,作为伦理生活的知识才可能。
11.苏格拉底的这个原则被犬儒学派和享乐主义极端化。对他们而言,科学只有在它有助于使人具有自己幸福的洞见时,才有价值。
12.值得注意的是,苏格拉底时代的科学研究的理论水品会如此狭窄,但他竟然独自在科学领域里确定科学本身的基本性质,而且态度如此鲜明,又如此有权威。与智者学派的相对论对抗,苏格拉底追求的是对一切人同样有权威的事实。他追求的是逻辑的“自然”,并且在概念中找到了。(132)
13.苏格拉底做到了这一点,他知道那些对一切人有效的观念必须为个别人心中的特殊观念所共有:期望得到主观的普遍有效性,只是为了得到客观的普遍性。如果知识存在,就只能在所有特殊观念都互相一致的地方找到。而这种客观物质中使观念的主观一致性成为可能的客观普遍性便是概念,而科学便是概念的思维。所有科学工作的任务就是规定概念的本质,即下定义。(132-133)
14.对概念的探寻决定了苏格拉底的工作方式,因为概念必是对一切有效,因而只能在共同思想中找到,所以苏格拉底利用对话来和别人共同探索他所追寻的概念。苏格拉底让他的同伴们深入理解自己的无知,而这种无知就是一切知识的开始。(133-134)
15.苏格拉底问答法有另一个意义。在对话国沉很重很,虽然各方面意见有分歧,但共有的理性本质显露出来,这也就说明概念无须被人制造而需要被人发现,概念早就存在在那里,它只需要人们从它隐藏于其中的个人经验和意见中解脱出来。苏格拉底的这个过程也是归纳法的过程,他利用特殊观点和个别观点表象的对比而导致一般概念,也就是从特殊到一般,这也是科学知识的基本关系。(134-135)
16.苏格拉底规定科学的基本性质是概念的思维,它还规定了可以运用科学的范围:根据他的意见,这个任务只有在实践生活的领域始可完成。就形式而言,科学是概念结构,就其内容而言,科学是伦理学。(135)虽然苏格拉底放弃了全部自然科学,但与此同时,他却承认自然界的目的论观点。他赞赏宇宙结构的安排巧妙,这也就给他的信仰有了足够活动的空间。(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