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便说说“性本善,但是恶又为什么出现?”这个问题
多年前,我看同事张炳蔚老师讨论“文以载道”的书,里面绝大部分篇幅却是在讨论所谓“性与气”的问题,也就是为什么“性本善,但是恶又为什么出现?”,为什么会有善恶两分。今天看一篇论文,梳理朱熹和二程在这个问题的不同的思考路径。
这个问题宋儒谈得很多,当然一直到明清,甚至到今天,依然是一个没有解决的问题。我不是儒学和理学的专家,不考虑细节,只是粗线条说说对这个问题的考虑。
从朱熹等人的观点看,这个世界的本源是无善恶的混元太一的(这个说法综合了佛教和道教的观点),然而这个世界明明有善有恶,有善人有恶人,有善行恶行,怎么回事呢?(其实西方基督教传统也有类似的问题,既然世界是神耶和华创造的,为什么有罪恶?)
朱熹他们设想了一个“理”(无善恶)和气的对立,理是原初的不变不分的,而气则分阴阳,有高有低,各种不同,人所承受的气秉不同,于是就造作出各种善行恶行。理从逻辑上(也可能在时间上)是先于气的。但是这个解答并没有真正解决问题,于是几百年来,大家在这样一个无解的问题上纠结,浪费了无数笔墨,不停绕圈圈。
其实,这个问题之所以无解,是因为问题问错了,一个错误的问题当然没有解。
如果认为世界的本源无善恶,是“太一”,为什么又认为有真正的善行和恶行呢?什么叫做善恶?从更抽象的角度看这一对概念,其实可以抽象说“好坏”,好坏更抽象,因为善恶局限于道德伦理,而好坏则可以指一切事物。好坏是什么?好坏是事物的性质还是对事物的评价?从逻辑更加清楚而圆满的《齐物论》的观点看,好坏无疑是评价,这里我就不重复《齐物论》的说法了。
好坏不是行为或者事物本身的内容,而是面对事物或行为的人对它做出的评价。由于“凡人”在心理上的基本特征就是对一切东西都采取了“二分”的态度,所以就把整个世界都纳入到他的评价体系,于是这个世界上的事物和行为就都被区分为好的和坏的——凡人最主要的特征之一就是他无法摆脱这种评价性的生活方式,因此凡人的世界就是充满好坏的。这才是善恶产生的原因。
因此那个所谓“无善恶”的一的世界和充满善恶的世界是两个世界,它们之间既没有逻辑的先后关系,也不是时间的先后关系。不存在一个从“无善恶的一”转向“有善恶的二”这么回事。它们是两种心的产物,平等的心则见一切平等,不平等的心则见一切不平等。在佛教中,一为真谛,二为俗谛。
然而,对于还不能见平等相的芸芸众生而言,我们之所见的好坏世界,作为一种心理事实,在生活世界的流转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无论是个人的业力显现还是众生的共业,都构成了业力轮转作用的现象事实。
宋儒这个错误的问题,引无数英雄在其中兜兜转转,深陷其中,令人感慨不已。
求诚斋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转一篇西西河网站的文章: 英语是自带半文盲debuff的种姓隔离圣体 (3人喜欢)
- 谈谈如何评价中国的教育 (7人喜欢)
- 文学真实的概率学问题 (5人喜欢)
- 《道德经》的“德”到底如何索解? (1人喜欢)
- 旧体诗词一说 (2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