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的认知
不喜欢外界的一切与自己产生联系,奈何,无数的联系困扰着自己。
不断怀疑着一切,不自信,“别人明明什么事都做对了,为何我就做错了,我是不是不如他们,只要有事,有人的地方,这种情绪就出来了,”别人做完一件事,自己还要再细细检查,确保无误,方可安心睡觉。
喜欢自己一个人,渴望另一半与自己对谈的个体。从大学开始,我知道人与人是不一样的,思想也就各不相似,我需找到与自己相似的环境,和同伴交流,达不到自己理想的效果,宁可一人享受孤独(其实这里真的可以享受,在学校那会我一个人在图书馆看《道德情操论》《国富论》等,不是每一天看的都特别尽兴,但总有某些时刻让我体会到生命的高贵,晚上,听着歌绕着操场走走,在到回宿舍,有种生而为人,顶天立地,直立着的感觉格外美好。回到家,在冬天,我喜欢和奶奶坐在院子里晒太阳,暖暖的,真好,自己上班这两年,尤其是过年回家的时候,世俗的压力无处不在,这也使得我情绪反复无常,背后,唯有读书方可救赎。想到了奶奶,她已经85岁了,岁月在她的脸上,皱纹刻的深深的,而我,在外挣钱,我这一生,想到我85时又将怎样,我出来在外面,到底在面对着什么?
不同的人,其实这两年打起交道来,人各有各的特点,大体相似。这种单位和我之前读的《叫魂》中关于官僚体系治理的单位一致,你敢想象,这是二十一世纪的中国,官还是压倒一切。小时候在家,挣钱的人说了算,上学了,老师说了算,因为他们是老师,我是学生,身份不已,这种观点和家里就一样了。到了单位,哈哈大笑,这种体系的存在与中国古往今来治理模式一脉相承,双方之间合理恰当的尊重没,只能论资排辈,谁说了算,看看就明白,不用说。家庭,学校,社会,个体的生命前后不过百年,这种处理事情的方式只能将一切繁琐化,压根实现不到精简,个体感受不到美好,究其一切,还是个体在公正,正义的事情面前选择了妥协,背后,往往是个体面对环境时所选出对于自己,只是自己想象到的最优选择,殊不知,这一切,终将使人类烦恼加剧,每个人都活在囚徒困境中。
19年,导演马莉的《囚》,我在西安观看,看到了这片土地上的“精神病人”,胡波导演的《大象席地而坐》,后辈对于如今这个时代的研究,这两部片子是逃不过的,前者将如今这个时代占的很大一部分人都展现出来了,犹如“祥林骚”,后者更将是人类尤其是当下人的困境赤裸裸的展示出来,“友情,爱情,亲情,”转瞬即逝,这个时代,物欲横流,我也坚强的活着,看着这一切,去记录,用影像,用文字,用照片。
我的性格“怀疑”很难改变了,我只能通过文字进行反思自己,在阅读中认识自己,把自己看到的,想到的都写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