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兰四季 夏
夏
Commencement本意是新的开始,被拿来代替graduation简直是神来之笔:毕业是一个阶段的结束也是新历程的开始。夏天既是开学的季节,也是毕业的季节;是开始的季节,也是结束的季节;在夏日和煦的阳光下一切都温暖而耀眼;而海风偶尔夹带的寒意又预示着短暂而美好的夏天将很快结束。
荷兰的“山”
到荷兰第一件事就是被带去看荷兰的“山”。荷兰海拔最高三百多米,平时见到所谓凸起的“山”,99%是人造的堤坝。在“山”脚下看不见后面的东西,放眼望去只有再平常不过的牧场、农田、红砖房。登上“山”顶,另一边可能是宽阔的运河,与河上络绎不绝的货船。也可能是吹着烈风的大海,和岸边烟囱林立的石化工厂。
某个7月初的傍晚,我们花一个多小时骑车20公里到鹿特丹郊外的某处看马仕朗大坝——遇上风暴潮可自动关闭运河的钢铁巨物,为这个低地国家抵御千年一遇的洪水。在现代的工程技术出现前,靠的是风车把堤坝内侧的水抽到外面,从而保证圩田不被淹没。老式风车退出历史舞台成为展品,新式的风车不再抽水,牛羊仍然在风车下悠闲吃草,竟然也十分和谐。阿姆斯特丹的国立博物馆收藏了很多黄金时代不同荷兰画家的风景画,内容无非是运河、风车、农家。后来在一个平常的下午去鹿特丹的小孩堤防,低地国家的天气变幻莫测,出门时还晴空万里。到了景点,云层开始翻滚,最终还是没有下雨,但将散未散的薄云适度柔和了光线,天空和水面的光影变得和博物馆的风景画如出一辙。画家只是诚实地记录了当时眼所见的光景,却无意中填埋了时间的鸿沟。











海
夏天是北海唯一愿意让人亲近的时候,秋冬时暴烈的海风变得温柔起来,所以这时的海边会热闹得不得了。初夏6月是鲱鱼的季节,在海牙的海边小镇Scheveningen会举办鲱鱼节,可以吃到最新鲜的生鲱鱼,搭配生洋葱和荷兰腌黄瓜,意外地一点也不腥。除了主角鲱鱼,当然少不了各种小吃,有炸虾炸土豆炸芝士,总之就是炸炸炸。整个活动和庙会差不多,有爷爷奶奶表演唱歌跳舞,有叔叔爸爸展示船模,码头停满了周边城市甚至隔壁德国开来的船,当然还有常住居民海鸥君一如既往地飒爽登场。







小镇
代尔夫特人口十万,老城区从头走到尾不过半小时,要是拥有辆自行车,就算小城的边缘地带也能说走就走。一个月一次或两次,骑车去郊外的东方行买中餐料。路途有点遥远,却是我最享受的一段路。一路会经过好几条桥,时不时会遇上吊桥升起,待船通过后才能上桥。中间会路过一片森林,树木参天,再往前没有树了,晴天很晒,但是有农田和运河上吹来的凉风。到路口拐个弯,看见大玻璃温室说明就到超市了。同一条路线走得多了,身体会自然记得路哪里坑坑洼洼,哪里坡太陡骑车不方便。步行或者骑车,身体都会自动选择相应合适的路线。当城市的每一个角落都能用自己的身体感知,用自己的脚到达时,城市好像成了身体的一部分,小城的尺度消解了大都市普遍存在的疏离感。




运河
荷兰以运河著名,住久了,要是看到城市中哪条街中间没有河就会强迫症发作。夏天的运河超热闹,河里聚集的不是人,而是各种鸟:鸭子、天鹅、苍鹭、各种不认识的怪鸟,估计很多都是等到温暖的夏天才造访这苦寒之地的候鸟。人们会拿过期面包喂鸟,鸭子们又傻又不怕人,所以都吃得痴肥,肚腩大到飞不起来。天鹅看着苗条一些,可是一但路上遇到,最好保持距离,因为大鹅站起来能到成人的肩膀,体型巨大,要是恰好遇上产卵期疯起来的话一般成人是打不过的。海鸥的肚子从来不见赘肉,身形总是保持得最好,可能因为常常在陆地和大海之间来回飞。海鸥挺拔地站在屋顶,俯视趴在地面飞不动的鸭子和鸽子,就像舞台上的西装男神偶像和台下的肥宅之间的强烈对比。
到了夏天,整个欧洲的人都会趁着温暖的天气出游。除了陆路和航空,荷兰人有特别的交通方式——水路。有钱可以买条游艇,没钱也可以搞条冲锋舟,找个晴天开船到郊外,甚至到隔壁国家过个周末也未尝不可。学校附近有个划艇队,大概七八个人一条艇,周末常常在旁边的运河训练。看着这种艇我总想起中国的龙舟,艇上鼓手急促的鼓点就像bgm,把龙舟比赛变得比一般划艇比赛更有气氛。








第一年的暑假回了国,夏天刚开始就走了。八月底回来,恰好最热的那周已经过去,秋风渐起,感觉夏天最美好的部分都没机会去体验。踏入九月,各种课程开题,更加没有余力去把握夏天的余热。虽然有些不情不愿,秋天还是来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