缓慢、平静地前进着——9月新生活开始



转眼间研一生活已经开始两周了,本来计划着第一周settle down就要写一个新生活的总结,没想到被我拖一拖就一周又过去了。
add&drop的两周已经结束,也就意味着选的课基本确定下来了。纠结来去,还是选了四节课比较稳妥,否则各种due和reading会把人搞垮。
深圳的湿气可真重呀,得到重庆妹子同学的确定:一起吃饭讨论起这边又湿又热,她在重庆吃辣椒也也容易长痘,在深圳这边吃几顿了竟然就长了一颗而已。湿气一重人的精神状态就不太好,这边菜谱一点都不广东,竟然没有各种祛湿汤和下火汤或者小吃(除了重庆小面有冰粉)。



因为这一届学生人数扩招了,导致宿舍分配不够,把授课型的学生全部分到了深北莫,所以生活起居莫名变得很俄罗斯。一言蔽之,尽管宿舍带来了很多不便,但是不得不感叹资本主义的服务态度还是一点毛病也没有,非常照顾我们几乎每一个请求,人性化的管理结合严格的工作时间schedule,不管是academy上还是生活上都给我留下非常舒服的印象。

今天早上难得在八点之前起床,然后简单洗漱收拾了一下就去食堂吃开学以来的第一顿早餐。没错,是第一顿,不是我不健康skip掉早餐,而是大三之后一直在八点半前起不来,所以完全没有办法在食堂九点关门前出宿舍。多年以来(除了在家),已经习惯了吃简单的麦片和cracker或者袋装面包加牛奶/酸奶。
后果就是,对于中式早餐的概念已经退化到了点了太多,我又是光盘习惯的人,撑到上脑壳......

早上拿早餐的时候旁边的阿姨竟然还跟懵懵的我带着方言口音的普通话问我什么放假补课的事,我没听清就一股脑把我知道的说了一遍。我倒是好奇为啥一堆人只揪我一个问呢......
虽然不属于深北莫,但这边很多本科生倒是对我们没有很大敌意(至少我没有感受到),早上图书馆门禁有点问题刷不了卡的时候,一位漂亮的小姐姐还帮我刷她的脸给我开门了。
说起这个,倒是有点感慨到了研究生阶段看到化妆自由的现象竟然更为稀少了——化妆大部分不是出于内心自愿,这一点不知道内地学校会不会不同。能来这里读书的学生家境都比较优越,毕竟学费在那里;以我当前专业的同学来看,很多都有条件去英美这些留学费用更高的国家读taught的。
小姐姐们都很注重形象其实我也可以理解,她们是有更好的资金投资在美容上,而且本身成长环境应该也能给他们更好的容貌培养(简单说就是都长得不错),但是却听到很大一部分群体对于化妆和皮肤管理有很多的怨言,感觉化妆和美容这件事本身并非出于自愿:我化妆并不是因为我化比没化要更开心,因为我更美了所以我更开心,而似乎是一种认为自己不化便会“见不得人”的理解。有好几个女生给我提起过,要做皮肤,把皮肤搞好了就不用化妆出门,然后省下很多时间。但以我的眼光来看,她们绝对没有很严重的皮肤问题,最多不时长痘。我怀疑是不是本身有一定资源(以改善劣势)的人对于自身的劣势更为敏感?

大城市之间的区别还是挺大的,体现在不同区域文化的差异上。比如深圳和香港,每个人都在找机会前进;在广州和珠海,更多人在找地方生活——正如LA和NY的区别。我想下一个想尝试呆一段时间的地方可能是上海。
人口流动越大的地方,看到的繁杂会更多,但是发展越快的地方,给人的归属感往往越小。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发现自己已经很难从很多事物上找到一种归属感,虽说人生本就是一场旅行,很多人和事都是过客,但是看得越透,其实不利于体验生活的快乐。物欲极低的现在,给我的快乐就是不再受任何消费话术的捆绑,我可以自由地为我的需求和快乐买单。


因难免排除去获得社会认可的原因,我们很多行为选择(包括购买行为和人生追逐)都会受限。我现在也在放弃追求文凭和增加知识的实践性上有很大的纠结。一方面是社会认知中,文凭对社会资源获得的阻力存在;另一方面是社会认知本身对自我能力认可的塑造也有重要影响。在心理学这个领域分别就是,读博埋头基础研究还是从事咨询行业。咨询师的培训有很长的投入时间,可是读博或者从事科研工作何尝不是僧多粥少?
授课型研究生更多会遇到不同出身和背景的学生,有时候他们知识需要这个专业知识本身,而对专业背后的科研没有很大兴趣。和这班朋友在一起讨论和学习,一定时间内是会有很多有意思的收获,是本身读书上课得不到的,这个体验本身很快乐;但另一方面这样的talk一定时间后总会流于肤浅,因为你难以在那样知识(本质是信息)中touch the base. 研究型的研究生(甚至博士或博后)又过于focus学术或者基础研究领域,学得苦闷,真是太难balance了。

谈谈人际方面吧。
舍友是985本科,但有两年工作经历的妹子,同专业。跟我唠嗑起自己的两位ex,我开始怀疑自己前20年遇到的都是天使男同学。好巧不巧,正是这样两周下来,我还觉得同学间平静无波的关系之下,昨晚和另一位吃瓜中心群众吃饭,才发现原来一切早已暗流涌动。
我算是在这个周末,吃了一波大瓜。
回来和以前的姐妹们在微信上聊天,没想到有一位闺蜜也最近“遭殃”。如今很多人(尤指年轻男生)并不理解relationship的意义,总是把关系、爱和性搞得一塌糊涂,甚至影响到个人心理健康(包括他人的)。突然觉得微博的恐男日常不奇怪了,突然觉得豆瓣恐婚族不奇怪了,我的专业素养突然上头让我想好好研究一下一个课题。说实话,最近一门课的group assignment proposal就是类似的亲密关系方面的探讨,你看,做喜欢的事情,本身在做的时候就可以体验完美的flow state.
虽然说爱情本身可遇不可求,有些人一辈子下来也没有真正遇见mr/s right。但是爱本身真的很重要——爱是一件能让灵魂完满的东西,不管是亲情还是爱情。亲情多数人没法选择,有些人天生就拥有来自父母完整健全的爱,有些人天生就被畸形甚至无爱包围。但遇到爱情,往往可以拯救一部分人格的发展。

还有好多废话想说,但anyway,新生活的开始既有有趣也有“危险”。

但我很开心,也很满足自己当前的选择。不管是谁,我相信生活给他的总会有奖励同时有挑战,既然都会来,与其愤怒或者烦恼,不如享受快乐,然后用剩下的精力好好思考怎么去更好应对挑战吧。

-
杨多荤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9-28 13:53: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