蓟县千年名刹:独乐寺
梁思成称:“独乐寺上承唐代遗风,下启宋式营造,实研究中国建筑蜕变之重要资料,罕有之宝物也。”他认为“寺之创立,至迟亦在唐初”“观音阁及山门皆辽圣宗统和二年重建,去今(民国二十一年)已有948年,盖我国木建筑中已发现之最古者”。

在天津蓟县,有一座距今1000多年的著名佛教寺院。它就是独乐寺,以拥有我国最古老的高层木结构楼阁式建筑——观音阁及阁内高16米、全国罕见的泥塑十一面观音像而享誉中外。独乐寺俗称大佛寺,被誉为“津门十景”之一。1961年,独乐寺成为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位于蓟县城内,占地16500平方米,坐北朝南,是由山门、观音阁和东西配殿组成的一套完整建筑群,布局简洁,主题突出,宏伟庄重。

1931年,梁思成的好友、基泰工程司建筑师杨廷宝路过北京鼓楼,看到鼓楼正在办展览,一楼的一面墙上挂着一幅大照片,图片说明写着“蓟县独乐寺”。回去后,杨廷宝向梁思成说起这张照片,梁思成立即跑去鼓楼观看。照片中的巨大斗拱,让他猜想这也许是一幢很久以前的建筑。一年后,梁思成到独乐寺调查的计划终于成行了:他借来野外考察仪器,与弟弟梁思达和营造学社的一位同仁一起乘长途汽车前往蓟县,对古寺进行测绘。他们登顶攀檐,记下各部位的特征,丈量每个斗拱的尺寸,绘制了外形与内部结构的全套图纸,拍摄了大量照片,访问了当地的老人。最终撰写了《蓟县独乐寺观音阁山门考》,载于《中国营造学社汇刊》第三卷第二期“独乐寺专号”,该文共4000多字,全面介绍独乐寺,并提出应如何保护的问题。


梁思成认为,观音阁及山门最大之特征,而在形制上最重要之点,则为其与敦煌壁画中所见唐代建筑之相似也。壁画所见殿阁,或单层或重层,檐出如翼,斗栱雄大。而阁及门所呈现象,与清式建筑固迥然不同,与宋式亦大异,而与唐式则极相似。熟悉敦煌壁画中净土图者,若骤见此阁,必疑身之已入西方极乐世界矣。
寺内观音阁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木结构高层楼阁式建筑,它主要靠斗拱支撑,根据功能和位置的不同,共使用了24种、152朵斗拱。在内部配置了长方形井口、六角形井口和八角形的斗八藻井,特别是上顶斗八藻井的配置,为我国最早的“斗八藻井”实例。






观音阁中五彩缤纷的壁画,今天能让我们看到也是经历了一番周,当年这些壁画都被无意中隐藏起来了。据当年梁思成考证:“这里面有明代重绘的壁画,后被人用灰给抹上了,乾隆的‘梵宇久凋零,落色源流画’的诗句可为佐证。”后来正是根据他大胆的假设指点,才剥揭出包括十六罗汉和二明王在内的巨幅壁画。随后,梁思成组织了清华大学建筑系的15名学生,由文化部古建研究室主任祁英涛率领到独乐寺测绘,梁思成进行具体指导,他亲自审看测绘的每一件图纸和照片,高兴地说:“总算了却一桩心愿。”



相传乾隆当皇帝之前就多次来过独乐寺,并看上了这块风水宝地,乾隆十八年,便在观音阁东北处大兴土木,建造行宫,以便谒陵游玩时驻跸。一天中午,乾隆在行宫看书迷迷糊糊睡着了,忽然看见观音阁东北屋檐倾斜下落,直向行宫砸下,他大呼救命,猛然惊醒,原来是一场噩梦!但乾隆却忐忑不安,想是在佛门圣地动土建行宫,有违天意?为弥补对菩萨的惊动,消灾免难,决定大修独乐寺,特别是在观音阁檐角下支顶了八根擎檐柱,在心理上减少了大阁对行宫的威胁。

如今独乐寺两千年古建筑,以其独特的建筑艺术而名扬四海,梁思成先生测绘留下的珍贵技术史料,成为许多中外大学建筑系的教材,独乐寺能有今天的辉煌,在重建一千多年的日子里,我们不能忘记它的发现、传播者梁思成先生,他是独乐寺研究的奠基人,是独乐寺的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