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帝国的兴亡-一场20年的肥皂剧
书写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书籍有很多,纷纷从不同的角度来解剖这场名副其实的“世纪大战”。我作为一个军迷,关于二战的书自然读了不少。从丘吉尔的回忆录到里德哈特的二战史,从敦刻尔克的剧本到曼斯坦因的自传,各种类型的文本都略有一览,但是从未有一本像《第三帝国的兴亡》一般,如此令我所震动的书。
《第三帝国的兴亡》不是一本枯燥乏味,描述二战过程的史书,也不是一本含有政客强烈主观色彩的传记,作者威廉·夏伊勒身份的特殊,再加上他出色的文笔,深度而出色的描述了阿道夫·希特勒与他“第三帝国”的崛起和衰亡之路。
威廉·夏伊勒是一位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的记者,1933年开始报道纳粹德国,包括萨尔区回归德国、莱茵兰军事行动等。1934—1940年期间在纳粹德国生活、工作。作为美国驻德国仅有的几位记者之一,他见证了许多改变历史的瞬间。德国强并奥地利时,夏伊勒是唯一在维也纳的美国记者。《慕尼黑协定》签订现场,纽伦堡游行,捷克斯洛伐克、波兰被吞并这些二战的重要时刻也都可以看到他的身影。这种身份的特殊,使得夏伊勒在1940年盖世太保给其罗织间谍罪而逃出柏林之前,目睹了希特勒创造第三帝国的整个过程。作为一个记者,他的文笔极具描述性,精彩之处让人毛骨悚然。作者的观点虽然并不是完全客观,但是他的分析中蕴含的个人色彩也令读者感受到纳粹的一种狂热和盲目,当年的气氛跃然纸上,我们好像也回到了38年,希特勒闪击波兰那个炎热的夏天。
这本书与其说是一本二战史,不如说是一本希特勒的传记。第三帝国的“亡”的确和二战的结束同步,但是第三帝国的襁褓,可是从1923年的啤酒馆政变开始的。虽然说是“兴亡”,但是书大半部分都是在描述帝国之“兴”。的确,第三帝国的陨落这一过程,凡写二战的作家便没有不提几笔的。这本书却真真切切的令我看到一个有始有终的过程。作为“无冕之王”,夏伊勒自然也是将许多在别处找不到的原始资料穿插在书中,使得故事更加原汁原味。
这位暴君所写的自传《我的奋斗》曾经也是略略翻过,但是语句杂乱,条理不清,字里行间浓浓的反犹主义实在令我看不下去。夏伊勒从1920年才定居德国,他写的,反而比这一切的始作俑者还要理性而清晰,从这方面希特勒的性格也可见一斑。用钱锺书在围城里的一句话来说,就是“不受教育的人,因为不识字,上人的当;受教育的人,因为识了字,上印刷品的当。”
真正书的内容诸君可以自行翻阅,在这里就不剧透了,但是读完以后,的确对这位二十世纪最臭名昭彰的独裁者的所作所为有了一些分析和感想。
“历史给人的唯一教训,就是人们从未在历史中吸取过任何教训。”德国哲学家黑格尔的名言在这里用再恰当不过了。希特勒造成的悲剧,并不是他一个人能造成的,德国的民众都要为此负责。希特勒,某种意义上来说,的确是一个天才。曾经有个假设,如果因为暗杀、疾病甚至是意外让阿道夫·希特勒死于一九三八年四月十日的那个早晨。也许他会成为世界政治史上最伟大的政治人物之一,足以超越德意志历史上千古一帝腓特烈大帝和铁血宰相俾斯麦。在那天,德意志第三帝国和奥地利同时就国家合并问题发起全民公投,几乎全票通过的赞成票宣布德奥两国合并。分裂百年的日耳曼民族在希特勒领导下再次获得统一。同时对于国内,在经历第一次世界大战战败,经济制裁,生产破坏后,仅仅用了五年光景,希特勒就解决了六百万人的就业问题,失业率从33%下降至1%,GDP年增11%。如果把衡量国人生活水平的提高,以经济增长速度来判定国家进步的唯一标准,那么纳粹德国和希特勒所创造的一切,近乎于一场神话。但同时,希特勒也是一个重度的精神病人。全体的德国人民毫无头脑,茫无目标的支持他,才是悲剧的关键。心理学上面这种群众的认同和顺从意识其实是非常可怕的。历史中的独裁者几乎都有“恐怖的品质”:那种宛如魔鬼蛊惑般的演说能力。我三年级历史老师对希特勒的评价到现在还记得:他有将意见(opinion)说出来变成事实(facts)的能力。的确,希特勒的口才非常之好。但令人匪夷所思的是,狂热的德国民众如同恶犬一般撕咬着阿道夫先生给他们的短期利益,而无人看到了长期利益中那个男人的歇斯底里和内心的疯狂。一个奥地利的下士,维也纳失败的画家,能称为第三帝国的元首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奇迹,说白了,便是人民的短视。
这种人类历史上最惨烈的两场战争时隔仅仅二十余年,绝绝对对不是一个巧合!归根结底,还是短视,令人发指的短视!全欧洲都似乎被希特勒的糖衣炮弹给勾住了魂,各个国家的领导人充满了短视和自我逃避,才让他钻了空子。要知道,作为战败国德国,1930年前几乎没有任何有组织,机动的军事力量,法国和英国若是联合,可以不费吹灰之力将其歼灭。但是,与其用强硬的态度来拒绝希特勒那些天方夜谭的要求,西方诸国一让再让,让完再让,终于让无可让。许多人以为德国坦克闪击波兰是二战的开始,但实则不然,在波兰战役之前,希特勒不用一兵一卒便拿下了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原因?还是西方政客的软弱。英国首相张伯伦像一个七岁小孩一样,天真的认为希特勒占领了奥地利和捷克便会停手。签了“和平”协议的张伯伦当年从德国回来,对着伦敦的人民发表的演讲:“我的好朋友们,在我国历史上,这是第二次把光荣的和平从德国带回唐宁街来。我相信,这是我们的时代的和平”现在听起来是如此的讽刺。不用后世来看,温斯顿·丘吉尔当时便向媒体说道:“我们遭到了一场全面的,十足的失败。”张伯伦的行为若是要解读,便是当时英国一战后的英法各国对于战争反而产生了异常的恐惧和心理负担,于是当希特勒有所动作时,宁愿掩耳盗铃自欺欺人式的视而不见,或者选择牺牲他人利益来确保自身的安全。正是这样的漠视,忍让和纵容,才让德国有了军事上各个击破的绝佳机会。
第三帝国的崛起可以说是一个巧合,一个诸国权利的真空期,但是又绝对不是一个完全的巧合。希特勒是一个病态,扭曲的天才,他军事和政治上的才华肉眼可见,童年的悲剧和成长的过程将其塑造成了一个怪兽,这只怪兽有了权力,便将欧洲搅翻了天。他与纳粹党的恐怖政权,在当年那场啤酒馆政变22年后,终于画下了帷幕。时间是1945年4 月30日,星期一,下午3 点30分。这是阿道夫·希特勒56岁生日后的第10天,是他担任德国总理、建立第三帝国以来的整整12年零3 个月。第三帝国的寿命只不过比他多活一个星期。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热武器时代的帷幕早已拉开,世界和平仍然任重而道远。但是如此悲惨与残暴的战争,希望可以少一些吧。
“因为阿道夫·希特勒有着恶魔般的性格、花岗石般的意志、不可思议的本能、无情的冷酷、杰出的智力、驰骋的奇想以及惊人的判断人和局势的本领。只有到最后由于权力和胜利冲昏了头脑,他才做出了不自量力的事情。 ”-威廉·夏伊勒:《第三帝国的兴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