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生有罪
本周读的是《天生有罪》,书中内容可以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描述了一个黑人女子的生活,第二部分叙述了作者少年在学校的经历,以及他的母亲教育他的事情,第三部分大部分是讲他怎么做生意。 首先我要声明,对于外国的小说我基本上只能记住一个大概的故事情节,其中涉及的人物名称完全记不住。除非我把这本书看n遍。所以我只能大概的说一下给我留下映像较为深刻的那些。 这位女子出生在一个种族隔离的地区,也就是有的种族高贵,有的种族低下,各种歧视、不公平,荒谬的事情很常见。大多数人生活在这种环境下,也只会变的庸庸碌碌,一辈子就像一粒灰尘,先不起一点儿波兰。但是这个女子却不然。在种族隔离的环境下,黑人和白人是不能通婚的,但是这个女子想要一个孩子,于是她和一个白人发生了关系,有了一个孩子小崔。生下孩子之后,她自己带着孩子生活。那个白人也不提供什么抚养费。只是给予了她一个拥有孩子的机会而已。 这位母亲有很特别的一点就是,她从不为任何事情悲观,任何时候都是乐观积极向上的。处理现实的能力及其强大。因此她也把这种能力传给了她的孩子小崔。 对于她的孩子,她是用尽一切让孩子得到最好的体验,充实他的心灵,满足他的兴趣。让他成为一个有生命力,有智慧的孩子。 在小崔的生活中,他也像他的母亲,处理现实的能力很强大。 摘抄两段。 假设我们看到两个家伙在街角讨价还价,一个瘾君子想出手一台DVD机,另一个上班族想要,但是手头没有现金,因为还没拿到工资。他们在那来来回回地磨,但是瘾君子想立刻拿到现金,他可不想等。瘾君子的字典里没有分期付款的定义。这个时候,邦哈尼就会上前,将那个上班族拉到一边。 “看着,我知道你现在付不起DVD机的钱,”邦哈尼说,“但是你心理价位是多少?” “我想的是120。”他说。 “好的,酷。” 然后,邦哈尼再把瘾君子拉到一边。“这台DVD机你想卖多少钱?” “我想要140。” “好的,听着。你是个瘾君子。这是台偷来的DVD机,我只能给你50。” 那个瘾君子抗议了一会儿,但最终还是收下钱,毕竟他得嗑药,嗑药需要现金,必须立刻马上拿到钱。这时,邦哈尼再回去找那个上班族。 “好了。120成交,这是你的DVD机了,是你的了。” “但是我现在手上没有120块现金。” “没事。你先拿去,等你拿到工资,付给我140就行。”“好的。” 于是,我们给瘾君子投入了50兰特,从上班族那赚回了140。但是邦哈尼还能看到再将其翻倍的可能。假设这个买了DVD机的人在一家鞋店工作。 “用你的员工折扣买一双耐克大概多少钱?”邦哈尼会这么问。 “我买一双的话大概150。” “好的,你不是还要给我140吗?现在我们给你十块,你用你的员工价帮我们买一双耐克。” 于是这个家伙得到了DVD机,兜里还多了十块钱,他觉得自己做了笔好生意。他给我带来那双耐克鞋,我们去东岸找到那种特别芝士的芝士男孩,对他说:“哟,兄弟,我们知道你想要那双新乔丹鞋。店里要卖300块,我们200块卖给你了。”我们卖了那双鞋,就这样,我们把60兰特变成了200。 这就是街区。总有人在买,总有人在卖,倒买倒卖就是要在全程搅混水。 比如我们曾经做了好几笔疯狂的交易。街区里的妈妈们都很宝贝她们的女儿,尤其是漂亮女儿。在亚历山德拉,很多女孩儿是被锁在家里的。她们会去上学,放学后直接回家,直接进屋,再也不许出门。男孩子也不许跟她们讲话,甚至都不能在她们家门口徘徊——什么都不能。有些男生总是梦想和这些锁在家里的女孩儿们交往:“她太美了,如果能和她在一起,我什么都愿意做。”但是他没法和她在一起。没有人可以。 但是这个女孩儿的妈妈可能会需要一笔贷款。一旦我们把钱借给她,在她还钱之前,她都无法把我们从她家门口赶走。我们可以经过,进去坐坐,聊聊天。那个漂亮女儿会在家里,但她妈妈并不会说:“不许和那些男孩说话!”贷款让我们和这位母亲建立了联系。她会请我们去吃晚餐,而当这位母亲了解了我们是正直、文雅的男孩后,她会同意让我们带她女儿参加派对,只要我们保证能把她安全送回家就行。随后,我们再去找那个为了和这个女生见面什么都愿意做的家伙。 “嘿,我们来做个交易吧,如果我们能把那个姑娘带到你的派对上来,让你和她相处相处的话,你愿意出多少钱?” “我没钱,”他说,“但我有几箱啤酒。” “好的,那今晚我们会来你的派对,到时候你要给我们两箱啤酒。”天。那个漂亮女儿会在家里,但她妈妈并不会说:“不许和那些男孩说话!”贷款让我们和这位母亲建立了联系。她会请我们去吃晚餐,而当这位母亲了解了我们是正直、文雅的男孩后,她会同意让我们带她女儿参加派对,只要我们保证能把她安全送回家就行。随后,我们再去找那个为了和这个女生见面什么都愿意做的家伙。 “嘿,我们来做个交易吧,如果我们能把那个姑娘带到你的派对上来,让你和她相处相处的话,你愿意出多少钱?” “我没钱,”他说,“但我有几箱啤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