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时期的谈玄说无的原因
自汉至清,儒家文化贯穿我国始终,儒家经典研究得深,才能做官。但是有一个时期,人们不尊奉儒家。那就是魏晋时期,儒家圣人也会被批评,比如周公、汤武。
为什么魏晋时期人们会转变信仰?
汉是用儒家治天下的。汉后期,信仰儒家的文人士大夫发现皇权的用人标准与儒家的评判人标准不一致,比如皇权让某人做官,但是文人士大夫认为该人品行恶劣,矛盾便发生了。
此时,儒家与治天下之间便产生了分歧。你不是说治天下要用儒家那一套嘛,为什么现在皇帝说了算?民间对此产生了非议,汉末的汉灵帝汉桓帝为此杀了一批知识分子。导致矛盾进一步加大。
汉终,进入魏晋,知识分子之中兴起一个问题:皇帝和爹掉入水中,先救谁。这便是汉时代以孝治天下的一个逻辑漏洞。汉时代认为尽孝的人必然也忠诚。那么如果孝和忠之间产生了冲突怎么办。这是一个汉时代回避的问题,到了魏晋,由于知识分子(中国2000年的知识分子都是儒家)已经在汉末和皇权决裂,儒家治天下的底层逻辑就被无情地摆了出来。
儒家失去治天下的作用后,儒家的知识分子对儒家产生了一定的疑问:先贤告诉我们的礼(行事规则)已经没用了,那么儒家还有什么用途?于是知识分子开始谈玄说无。
归根结底,魏晋时期谈玄说无的本质原因还是儒家治国的根本问题:儒家中的真理和皇权相冲突,到底该听谁的,听儒家的,皇帝不同意,听皇帝的,那文人士大夫的信仰就得动摇。
-
一个大西瓜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9-28 10:1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