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风骨——吴冠中
吴冠中(1919-2010)在当代中国艺术史地位之崇高,自不待言,他融会传统与现代,创新形式,苦心孤诣。香港艺术馆每隔七、八年就办一次吴冠中画展:1995年的「叛逆的师承—吴冠中(1919-)」、2002年的「无涯惟智—吴冠中艺术里程」和今年的「独立风骨——吴冠中捐赠展」,三次重要展览以及几年前三联书店出版了吴冠中自传《我负丹青》,再加上吴冠中画作在艺术品市场的流通量和高价格,有理由相信普遍香港市民对吴冠中已颇为熟悉了。
「独立风骨——吴冠中捐赠展」展出八十年代初至今近三十年约五十幅作品,中间入口大厅放的三张画都是八、九十年代作品,正中间是吴冠中的代表作《双燕》(1981)、两旁是1988年的《秋瑾故居》和1996年的《忆江南》,都曾在「无涯惟智—吴冠中艺术里程」中亮相,主厅用三幅旧作填充,令人纳罕新作真的不如旧作吗?以策展人的布局来看,答案大概已不言而喻。
我认为吴冠中的新作中,设色水墨画比油彩画更佳,水墨的灵动多姿挥洒自如更切合吴冠中风格,当然油彩画如《天涯》(2009)和《捕网》(2009)用西画的工具,但吸纳了传统水墨画的笔触和意境,色块、线条和点描的运用都有水墨画技法的一些影响,《天涯》的苍凉感触更是脱胎自边塞诗词,而《捕网》以及另一幅作品《百衲衣》(2009)是写实题材与抽象表现的巧妙结合,尤其是后者,没有画题的引导,单凭抽象画面中色彩肌理的活泼灵动已甚具可观性。
吴冠中的画作似乎愈抽象,就愈成功,作品不涉视点,全凭印象,抽取重点,不落俗套,别具新意,皆人之所未画也。观者看了画作,先享受一番艺术品的形式美感,然后才留意一下画题的标示,再回头看画作,观赏趣味顿然再生。水墨画如《春风开过紫藤花》(2009)、《春雨》(2008)和《黄巾之乱》(2007)都是上佳例子,色彩的分布本身带来美感、抽象感和节奏感,都是吴冠中的一贯画风。《黄巾之乱》要表达的是一种恐惧感,但如此实在的感受和历史事件透过抽象的画作表达出来,当然通向多元而开阔的诠释和赏析。
但我也不得不直言吴冠中的「汉字春秋」系列实在不算十分成功,《凹凸》(2007)诸作都略嫌太浅白无味,书法也不美,与日本画家堂本印象融入中国书法的画作一比更是立见高下,吴冠中好像不熟谙书法,也没有妙用书法,更没有考究中国书法的古今沿革,诚可惜也。
最后一提吴冠中作于逝世之前一年的作品《抛了年华》(2009)。此黑白水墨画作展现荷花凋弊、莲蓬垂落、荷叶渐稀的窘姿。吴冠中说道:「树老根出,荷老枝折,宁折毋屈,不惜年华。」他以莲花说年华,年华不再,画中傲枝既倒,但犹有风骨,画者以画自况,岁月催人,幸仍有人格力量扶持。众多新作中当数此幅最佳,堪可放在厅堂之中,跟《双燕》及《忆江南》鼎足而立,见证时光流逝。吴冠中步过耄耋之年,到九十一岁才去世,砥节砺行之志向在当代潮流的冲击下仍然丝毫不改,难能可贵。
(刊于《文汇报》2010.6.13)
「独立风骨——吴冠中捐赠展」展出八十年代初至今近三十年约五十幅作品,中间入口大厅放的三张画都是八、九十年代作品,正中间是吴冠中的代表作《双燕》(1981)、两旁是1988年的《秋瑾故居》和1996年的《忆江南》,都曾在「无涯惟智—吴冠中艺术里程」中亮相,主厅用三幅旧作填充,令人纳罕新作真的不如旧作吗?以策展人的布局来看,答案大概已不言而喻。
我认为吴冠中的新作中,设色水墨画比油彩画更佳,水墨的灵动多姿挥洒自如更切合吴冠中风格,当然油彩画如《天涯》(2009)和《捕网》(2009)用西画的工具,但吸纳了传统水墨画的笔触和意境,色块、线条和点描的运用都有水墨画技法的一些影响,《天涯》的苍凉感触更是脱胎自边塞诗词,而《捕网》以及另一幅作品《百衲衣》(2009)是写实题材与抽象表现的巧妙结合,尤其是后者,没有画题的引导,单凭抽象画面中色彩肌理的活泼灵动已甚具可观性。
吴冠中的画作似乎愈抽象,就愈成功,作品不涉视点,全凭印象,抽取重点,不落俗套,别具新意,皆人之所未画也。观者看了画作,先享受一番艺术品的形式美感,然后才留意一下画题的标示,再回头看画作,观赏趣味顿然再生。水墨画如《春风开过紫藤花》(2009)、《春雨》(2008)和《黄巾之乱》(2007)都是上佳例子,色彩的分布本身带来美感、抽象感和节奏感,都是吴冠中的一贯画风。《黄巾之乱》要表达的是一种恐惧感,但如此实在的感受和历史事件透过抽象的画作表达出来,当然通向多元而开阔的诠释和赏析。
但我也不得不直言吴冠中的「汉字春秋」系列实在不算十分成功,《凹凸》(2007)诸作都略嫌太浅白无味,书法也不美,与日本画家堂本印象融入中国书法的画作一比更是立见高下,吴冠中好像不熟谙书法,也没有妙用书法,更没有考究中国书法的古今沿革,诚可惜也。
最后一提吴冠中作于逝世之前一年的作品《抛了年华》(2009)。此黑白水墨画作展现荷花凋弊、莲蓬垂落、荷叶渐稀的窘姿。吴冠中说道:「树老根出,荷老枝折,宁折毋屈,不惜年华。」他以莲花说年华,年华不再,画中傲枝既倒,但犹有风骨,画者以画自况,岁月催人,幸仍有人格力量扶持。众多新作中当数此幅最佳,堪可放在厅堂之中,跟《双燕》及《忆江南》鼎足而立,见证时光流逝。吴冠中步过耄耋之年,到九十一岁才去世,砥节砺行之志向在当代潮流的冲击下仍然丝毫不改,难能可贵。
(刊于《文汇报》2010.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