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要系统性,你还在碎片化吗?
第一、认知系统:
学习一门学科,想精通一门领域,都必须先对它的进行通盘的了解,扩张知识面,先做通才再做专才,一下子就钻进某个点的技术,容易陷入进死胡同,就像学历史,没有整体的历史观,上来就去研究某个朝代,可能会让你的学习缺乏整体性把握。
第二、输入系统:
学习就会有输入,最普通的输入就是阅读,阅读可能是学习中,最低成本的方式了。尽管如此,中国的灌输式教育,让人在学生时代就没有了阅读的兴趣,学生更多的阅读是在应付考试,乃至于学生成年后,很少人会主动的去进行阅读。输入方式少了阅读环节,真的是遗憾啊!我们通过阅读,可以快速获取自己所需的信息,这是非常直观的,如果有什么疑问,很多技术性、常识性问题都可以在书中找到。
输入方式,并不定只有阅读,阅读只是学习方式中的一种,那就是说输入还有其他的方式,互联网兴起之前,我觉得有两种输入方式,一个就是我上面提到的阅读,另一个就是向人学习。向人学习拆分出来又有几种不同方式,你可以拜师向师傅学习,可以向朋友学习,向人学习还可以向历史人物学习,古今中外我们都可以确定一个榜样,研究人物的生平事迹,通过历史人物学习。
互联网的普及,让输入方式更加方便,线上教育的兴起更加助力。现在报一个培训班或者加入某个社群,途径是易如反掌的,只要你有主动性,就能搭建起自己的输入系统。
第三、处理系统:
处理系统,简单来说就是信息的分类。我们每天接受了大量的信息,特别在当今网络时代,如果信息处理不好,反受其害。中国儒家有格物致知的意识,通过格人、格物去思考,我把这个分类在处理系统中,每天经历各种各样的事情,如果有用就存储,是垃圾就赶紧丢弃掉。我们这个处理系统的本质意义在于,让自己碎片化知识更加归类。
第四、输出系统:
人类一切作品都是输出的体现。知是行之始,行是始之成,输出就是在实践。输入和输出是搭配的,两个环节缺一不可,输入是素材库,输出是产品库。任何学习,尽管你再天赋再好,学习再好,没有输出成作品就无法证明,只能沦落为纸上谈兵的幻想。
我觉得输出系统有两大能力,一个是讲、另一个是写,讲写构成了输出系统的关键,虽然现在有视频等多媒体输出方式,但是讲和写是最源头的方式,人类文明都是靠这两大能力传承下来。
人类先有口头表达能力再有文字,因为性格的差异,有些人在口头表达上占据优势,有人在文字表达上占上风,但不管如何,我觉得这两个能力都必须要有,不要否定自己,说什么不善于口语表达,或者是不善于文字表达的假话。
第五、反馈系统
人性中,有自我的一面,学习也是如此,人有点学习成就也会自满,反馈系统就是检查,有输出的作品,及时得到相关人的反馈,这样才能有进步,没有了反馈,人容易陷进舒适区,可怕的是自己并不知道已经在舒适区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