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长大后忽然觉得有些感悟的小故事
01 小马过河
小马要过河,河水湍急,他有些害怕。问牛伯伯,牛伯伯说水很浅,不要怕,直接趟过去就好。小松鼠说河水很深很急,同伴都淹死了,太危险了不要下水。小马很困惑,回去问妈妈。妈妈说,你自己去试试。小马就返回来,先一个蹄子下水试一试,然后一点点走过去。河水既不像牛伯伯说的那样浅,也不像小松鼠说的那样深。
再次想起或者说注意到这个故事,是去年开始学习实践投资的时候。很敬佩的一个投资人提到,投资就像小马过河,要自己尝试。没有办法赚认知之外的钱。有些触动。
今年又常常想起这个故事。其实,这个故事里,有很多细节的地方,我从未注意过。
小马是第一次遇到。所以,谨慎是很好的。在投资里,我们常说,钱是赚不完的,但亏得玩。老子也说,保身长存。孔子也说,真正勇的表现,是“战战巍巍,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至于“暴虎冯河”,stupid。
牛伯伯和小松鼠。在这个故事里,他们是中性的。基于自己是经验,给予参考性答案。可是,现实世界中,情况更加纷繁复杂。个人经验的局限性,是肯定存在的。但是,在这基础上,还有站位和目的。做一个假设,还是他们原来的经验,试想一下,如果牛伯伯和小松鼠,是你的队友,他们会怎么告诉你他们的经验,怎么建议你?如果他们是你的竞争对手呢?如果他们是你的父母呢、亲朋呢?所以,区分事实、经验、建议就很重要了。很多时候,我们需要借助他人获取信息,可是,信息需要我们思考、加工、取舍,然后再选择结论。如果没有这中间的过程,只是【接收-行动】,那么,就只能用“运气”这样的玄学来解释了。所以现在,更喜欢的一种方式是,听一些人的建议,然后自己做决策。
还有一点,小马的妈妈。在这个故事中,小马是在妈妈的鼓励下,选择尝试。结果是好的,他是幸运的。可是,换个角度。小马妈妈其实也是另一个牛伯伯,另一个小松鼠。在这个故事里,她给予的建议,也是从自己的角度和经验出发的。唯一不一样的,无非是她的经验更具有相似性,可参考。可是,在现实世界中,且不说哲学上的命题“我们无法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单单说,同样是人类,相似性多还是不同点多呢?当我们的父母,给予我们建议时,那些时代的变化、以及社会的变迁、教育的差异、个性和喜好的不同,这些是不是也会影响着选择和结果呢?所以,我们该如何面对更亲密的人给予的建议,或者期望呢?这是我们需要持续修行的功课。
02 苹果树
苹果树努力成长,第一年,接了10个果子,被拿走7个,自己留下3个。她有些沮丧。第二年,她继续长大,接了100个果子,被拿走70个,自己留下30个。第三年呢?
其实,这个故事有很多版本。我就不一一列举了。诠释的角度,也很多。我只说对我触动最大的,是关于成长,以及对待外部性的态度。
小时候,我们都活在童话世界中,世界是好的,公平、正义、互相帮助,付出终会回报,王子和公主幸福快乐地生活在一起,我们有超能力……长大后,这些印象慢慢被打破,现实与童话的冲突,让我们suffer,也令我们成长。于是,很多探讨也随之而来,要不要给小朋友讲童话,也有很多“黑童话”出来。我也有过质疑、动摇、反复。可是,当我今年再次看到这个故事时,我反而坚定了一些。其实,现实还是那个现实,但是,如何看待他们,如何解读他们,如何和他们互动,其实是更重要的。
心理学中讲ABC理论,你的信念,决定了你对事实的阐述,也影响了你的行动和情绪。佛学讲修心,世界是无常的,你的心和欲望怎样,看到的就是怎样。还有一些近现代的物理学,或者所谓的心学讲,世界是内心的投射,我们怎样和世界互动,世界就会怎样回馈我们。善意激发善意,恶意激发恶意……不胜枚举。我不是专家,很多也仅仅是浅尝辄止,所以没办法说得透彻,也有很多误解和误读。就不在此献丑了。可是我想说,很多事情,现实是什么,我们如何理解,然后如何行动,是真实地差异。
所以,我常常会问自己,如果我是那颗苹果树,我会怎样做。
03 开窗
屋子很闷,你想要开窗,屋子里的人都不赞同。你说,我受不了了,要把房顶砸了。屋子里的人说,别砸房顶了,开个窗吧。
第一次听说这个故事,是在一个探讨女权的文章里。当时也没太多感悟,只是觉得很形象而已。后来,当我在做自己与被期望的冲突中纠结、痛苦时,我忽然想到这个故事。其实是关于期望的。
我们活在众多的关系中,有不同的角色,以及这些角色所赋予的责任、期望。这与我们自身的向往、喜好,难免冲突。如何处理呢?
1. 探索自己。想起张德芬《遇见未知的自己》中那位老人的问题“你是谁”,怎么回答呢。当摒弃了姓名、职业、身份等等,我们真的认识自己么?当自己都不了解自己的向往、目标时,又如何处理这些平衡和取舍。
2. 划定边界,管理期望。有什么样的期望,是对方的权力,我们没有太多办法干预。可以影响,但没办法决定。所以,划定边界,然后管理期望,是一个处理好强关系的能力。当然,放弃幻想,如果真的不同,接受这些,以及接受因为不同期望必须承受的不认可、否则,即可。人非圣贤,宠爱自己,不奢求他人,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