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本恶》书评——托马斯•品钦的“万花筒”
《性本恶》是一部特别的侦探小说。之所以说它特别,是因为它不仅有奇异的案情、幽默荒诞的情节,还有鲜明的时代特色。读者既可以从中读到一个“非正统”私人侦探有血有肉的生活,还能通过主角的眼睛领略到美国七十年代的时代风景,于是,阅读《性本恶》就像是窥探五彩斑斓、纷繁精彩的万花筒。
作为带领我们进入万花筒的主角,私家侦探多克本人看起来也似乎很贴合万花筒的风格。他是“凡人”,还比凡人更不靠谱些:他习惯吸食大麻,虽然够不上书中警察比格福特所称的“嬉皮瘾君子”,但至少带有很明显的缺点;他与某个同样不那么正儿八经的医生公用一座大楼,而他被迫在二楼小间办公室营业的原因也有些滑稽——因为他猜硬币输给了那位医生;他曾身带数量可观大麻在司法大厦里进进出出,与毒品贩子在高速路上飙车……总之,他属于“非正经型”侦探,而不是无所不能的“精英型”侦探。
多克卷入贯穿本书的罪案的起因也透着黑色幽默。他的前任女友莎斯塔突然出现,告诉多克自己的富豪情夫乌尔夫曼将要被绑架,策划绑架的是情夫的妻子,目的是卷走富豪的财富,而自己还被邀请入伙。案件的“不靠谱”显而易见,莎斯塔不仅与情夫年纪悬殊,而且明显是为了在经济上倚靠对方才与之交往,居然会主动告知一起自己会从中获益的绑架案,但多克仍然答应了。
就在多克开始调查时,奇怪的事又发生了。一个黑人找了上门,这在白人主义盛行的地区很少见,要求多克帮助寻找自己曾经的狱友,而后者现在是乌尔夫曼的保镖,并且不会预先支付定金。面对当地罕见又单刀直入来见他的黑人,和突如其来又与手头案件相关的奇怪寻人要求,多克又答应了。
诸如此类的事情还有很多。比如,就在多克去乌尔夫曼老巢开始调查时,却被人打晕,醒来后却被人与一具尸体放在光天化日之下,四周都是警察,那具尸体则是他之前苦苦寻找的对象之一,现在则凭空出现;有个女人突然联系多克,要求调查自己丈夫的死亡事件,而多克最后却发现她丈夫并未死亡,却与乌尔夫曼案有所牵连……多克在万花筒里翻滚,浑身沾满了彩花,但他在万花筒里却并非绕轴翻滚,却是螺旋形地顺轴移动,向着最初要寻找的答案前进——多克的确放荡不羁,但却心存底线。这至少是托马斯·品钦赋予本书的内涵之一。
作为本书主线的乌尔夫曼绑架案并不复杂,但跟着多克去寻找答案的过程却让人有些晕头转向,甚至迷失方向。这是因为本书的繁多时代元素让人目不暇接,其中美国七十年代的典型符号,如嬉皮士文化、音乐、冲浪、尼克松时期的社会与政治等,再加上品钦又喜欢设置一些巧妙的“文字机关”,像词语倒置、双关、谐音影射、讽刺等,让人倍感丰富乃至吃力。如果没有对书中时代的相当了解,或者缺乏注释帮助,读者可能会有些不知所措,这可能也是本书对于一般受众的“缺点”。
但是,这本书其实就像所有内涵丰富的事物一样,千万不可凭表面的“事实”对其作出草率判断,否则会错过“咀嚼”它而觉出的丰富滋味。它让人想起火锅汤料中的腐竹,其中蕴含着异常多的内容与味道,越咀嚼越能获得更多感受;它像从外表看不出什么花样的万花筒,只有你耐心地端起它慢慢旋转、观看,才会发现其中的美妙天地,而且,越是反复观看,越是隔上一段时间观看,越能看到得意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