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康永的情商课2——因为这是你的人生 摘录
看康永哥的《因为这是你的人生》,摘录了一些温暖也对自己有帮助的句子,书本的道理浅显易懂,但是要做到并不容易。对于现阶段的我很适用,记下,时不时看看,提醒自己。
努力赚钱的人,未必有什么高尚的目标,大家无非是想给自己多一些选择而已:选择住的地方选择吃的东西,选择生活的方式。
因为有的选择,是感觉幸福的基础。没的选择的时刻,永远是我们最郁闷的时刻。
拼命去赚钱,人生能多出多少选项,但同时又会失去多少选项,其实很需要盘算的。
做自己的人,人际关系是这样的:是由你来引导别人如何看待你,而不是你被迫接受别人的看待;
是想要独处的时候才独处,而不是被迫一个人孤单;
是恰如其分地理解别人对我们的评价,而不是照别人的意思而活。
能活成这样,需要一些本事。这些选择权,值得我们努力,一旦拥有这些选择,我们才有机会决定自己在世上的坐标,决定要怎么样在别人的影响之下,依然能做自己。
不能等别人心情好时,把这些选项赏赐给我们,这些选项本来就该由我们为自己制造出来。我们能吃能拉,能自行制造出生活所需的能量,当然也能制造出这些本来就属于我们的选项。
不要期待别人是天堂,也不用把别人当成地狱,干净简单地把别人就当成别人。自己以外的人,就是别人。我们需要别人,但我们更需要在别人环绕之下,依然保有自己。我们需要的别人,是能够成全我们做自己的那些人(当然,同时我们也要成全对方)。
所有与别人的相处,都是为了让我们这个仅有的,独一无二的自己,能够活得更自在,而不是更委屈。
你要活得自在,这不用跟任何人解释任何理由,因为啊,这是你的人生。
有些人抱怨朋友太现实的时候,其实是因为他们自己先用了现实的标准去衡量友谊。
当我们自诩“很有原则“的时候,最好同时提醒自己:这些原则,只是我的原则,不见得是大家的原则。
有选择的人一个人时,那叫“独处“;没有选择的人一个人时,那就难免是不得已的”寂寞“了。我们要尽量成为有选择的人。
别让自己成为一个只拿不给的人,请让对方感觉到你对他的关心。有关心,才会有关系。
所有事物的范本,都是拿来参考用的,不是要我们真的分毫不差地活成那个样子。
对于自己的学业,工作,个性活着达到的成就,只要迷信了范本,误把范本当成了目标,想要活成那个样子才放心,那就注定了一辈子都会对自己很不满。
相信了范本的存在,之后就是面对一连串的失落。失落倒是没关系,失落就是学习的时刻,只是不少人要花很长的时间,才能说服自己根本不需要活成范本的样子。
常常提醒我们自己这件事,摆脱对范本的迷信与偏执,才有可能由我们自己做主来安排我们的人际关系,而不是倒过来,为我们的人际关系所摆布。
如果你真的受不了完全不懂自己的爸妈,或无论如何就是对家人没有什么爱,有一个听起来很阿Q的做法,可是很有用。
你可以试试在自己心里,幻想出一对理想的父母。
你可以把你对父母的所有抱怨,所有愤怒,都向这对幻想的父母尽情倾诉。然后,因为这对父母是你所幻想出来的理想父母,他们会依照你所希望的方式,来回应你的抱怨与愤怒。
这样做的好处,是能降低对原本父母的失望之情。因为就算苦等一辈子,也可能没有办法从真正父母那边得到鼓励或肯定,而这一切能从幻想出来的理想父母那边得到。
内心本来就是我们应对外在世界的最重要的宝库,要训练自己善用这个宝库,发挥各种力量啊。某种程度上,这个做法是一种祈祷,等于在向不存在的神明倾述你的需求,借由想象出来的神明的力量,支持我们度过难关。
一个人越懂得动用想象力来解决心灵的困扰,他在物质方面自立自强的能力就一定会越高。
人生是让你拿来活的,不是让你拿来逗大家开心的,你的人生为什么要拿来让大家都觉得欢喜?
把别人对我们的期望,跟自己的愿望划分开来,这是对自己的人生负责的第一步。
友谊,有一个重要的标准,就是认知并且肯定彼此的长处。
你的言行怎么表现,别人就会据以判断你给自己的人物设定,然后分配角色给你。
可惜人际关系不是我们一个人的事,而是我们跟别人一起的事;不是一个人在天上飞,而是两个人或更多人都开着车,共用一条马路。我们越是不计较,就等于逼得别人越要计较。
有人会珍惜赠品吗?不会的。人们只珍惜自己付出成本所得来的事物。
恰好在人际关系或者任何事情上,吊人胃口,永远会使一切更添滋味。
重要的不是永远小心翼翼地想避开所有麻烦,而是用恰当的心态去面对麻烦。
值得我们专注的,只有一件事,就是:我与人之间,树立什么样的界线,能令我平静,自在,舒服。
每个人需求的界限不同。我们要找到我们自己需要的界线,才不会动不动就与人擦撞,伤及自己与对方。
对“界线“一无所知的后果是,不但容易委屈自己,也容易冒犯别人。
一旦不懂“界线“是怎么回事,就会找不到自己的界线,也会看不出别人呢的界线。
即使我们不可能伶俐地去读懂人的心,我们起码可以在察觉别人的界线时,尊重那个界线,理解界线的后面,就算属于对方的空间。
主动引导,塑造我们期待的人际关系,不要总在这么重要的事情上随波逐流
1. 主动,主动,主动
2. 不要就范,不要就范
3. 保持距离
4. 别被摸透
5. 转移重点
对于重要的人际关系,我们要培养勇气,勇于做主,而不是任人摆布,结果受尽委屈。
不要成为一个委曲求全的滥好人,没人会为此感激你,包括你自己。
幸福是体会来的,不是对比来的。
只有弄明白自己对于这一段人际关系的需求,才会知道是要继续这一段关系,还是转化这段关系,或者是结束这段关系。
在描述人际关系的时候,一位地使用被动句,很可能会变得逃避责任成性而习惯了扮演受害者,或是需索无度而变成一个暴君。
别人跟我们维持关系,是期望我们好好当一个人,而不是一下当爱哭的小虫,一下又当喷火的恶龙。
假设在人际关系里,你的付出常常换不来你所期待的回报。你可以往上游眺望一眼,看看你的付出,是基于你自己的需求,还是你所判断的对方的需求?
心理学上,把爱一个人的公里分成了四层。第一层,关注;第二层,看见;第三层,包容;第四层,成全。
暂且不要那么乐观地幻想一定会有包容与成全,把第三层改为,核对;第四层,面对。
我们活着,任谁都会受到别人的伤害。不要分散心力去保护那些看起来中弹最多的部位,而是要集中心力去保护那些一旦中弹就会致命的部位。
自知之明,知道自己的脆弱,才会知道怎么把力气花在刀口上,把自己装备到坚强。
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心理学上粗略地分了五个层次。
最浅的第一层,是打招呼。
第二层,交换一些无关痛痒的信息。
第三层,交换一些看法或观点。
第四层,交换感受跟情绪。
第五层,交换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