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采(附录三)
附录三
--与文化生谈古籍背诵
我和其他文化课的学生一样,在试图增进文采的时候喜欢选择古诗词和古文。但是一翻开古籍,便发现,不是无边无际的典故生僻字,就是动辄历史哲学的偏离文学本身的“假文学而言他”。比如足够通俗的宋词鉴赏辞典,我发现它文采的密度不够(尽管已经是最好)。还有古文鉴赏辞典,实际上内容几乎古代历史,文采偏差。(上海辞书出版社已是捍卫文采在我看来声嘶力竭之代表)文化生有语数外文综理综,又有艺术爱好还有体育锻炼,这样想提升写作,是难上加难。那么这些古籍大谈历史而疏于文学本身,该怎样在阅读背诵当中获得文采营养?
其实,与其说提升写作,不如说训练写作:因为有方可循。
在我这厢,文采文章的两大法宝:比喻,虚词。
纯文学无外乎“比喻”,那么为什么又拿来“虚词”呢?因为,在古代汉语中,虚词可以很好地将动词连接起来。“之乎者也矣焉哉,七字安排当秀才。”有了名词和动词,便成文章:广义地,名词包含形容词和副词,广义地,动词包含介词。所以,写好了名词和动词,便写好了文章。
在古诗词和古文中,诚然有规矩的动词和名词。但是,冷僻字和吊书袋的成分又占得太多。更可怕的是,内容全是历史。只有纯粹的文学,才能成为描绘当代发达社会的工具。
问题已经说清楚了,那么解决的方案是什么呢?中国的四大名著是白话小说,但是因当时条件所据以及其在文学史当中的地位,白话颇有文言之感。而更重要的是,比如《三国演义》,里面大量的虚词和动词,对您积攒写作使用词汇,我觉得若能背诵之效果是颇为裨益的。因为,既然好的文学作品要规避冷僻词以及文学以外意识形态(历史,哲学,宗教,政治)的词汇,那么,语言中的“常用词”便应成为写作时使用的词汇。四大名著,当中的描写和比喻,皆是白话文言的美词。适当将其采撷并发挥再创造,融入自己的写作,是纯文学的胜利,是写作素材获取的捷径。动词,便解决了。
众多的文化生朋友们,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国家的命运在你们手中,而拥有一手好的文笔来表达自己,更是在信息社会立足的必要。
一个模板,一己心得。四大名著倒背如流,解决了虚词以至于动词。名词(包括形容词和副词),最通俗的办法是精读文艺作品,包括音画皆宜的手段MTV,以及广告文案,诗词,都可以积攒,自己来练习比喻。中学的同学,你们学习大量的文化知识以后,在大学需要考取英语四级,而这当中的作文对于写作的训练也是非常行之有效的。而历史,若不想涉猎太多,喜欢文采,只要把抗战史和国共内战记牢便好。
这个模板便是,写作技法使用纯文学:
比喻(n. adj. adv) (MTV)
虚词(conj. verb.) (四大名著)
简言之,国学修养,还是实实在在的文学写作,如果是中学读文言文过来,只为写作,自己去探求,没必要淹没于经典。不如,背好的虚词使用技法,将动词链起来,名词形容词只按“叠韵(韵搭韵)”就可以。选择舒适的版本,比如中华书局出版的四大名著。从古籍当中挖掘文言风格的白话,诚以为四大名著为适宜。
张笑一
2020.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