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阅读卡夫卡
为卡夫卡作传的人很多,均是在其逝世之后,这是因为他在生前没有公开发表很多作品,一直没能成名,40年左右一直生活在自卑和痛苦中,直至离世,这一点上和凡高比较像。关于卡夫卡的背景知识,我们只需知道他是一个生活在奥地利、用德语写作的犹太人即可,其余关于他的信息完全不必去了解,直接去读他的作品即可。应该是在去年读了一些卡夫卡的作品,或许这可算得上去年的几件大事之一吧。因为能碰到你喜欢并敬佩的作家实在很难,今年又读了一些卢梭的《忏悔录》,发觉这两个都将是我最推荐的作家。先不提卢梭,我对他也还不太了解,只是读了一些就知道他的路子于我很对。这就像有些人你可能忘了是如何和他相遇的,但他给你的感觉很特殊,好像自然而然地就成了朋友。对于卡夫卡,我推荐先从他的短篇开始读,比如变形记、审判等等,大概半小时就可读完一篇。由于篇幅短,故而其情节相对紧凑,读起来比较有趣味性。读完短篇后可以直接读其最长的长篇《城堡》,而且不必读完就能领会其意,之后就会对他的才华和敏感大叹特叹。因此我想卡夫卡是一种筛选器,世上按逻辑学上的矛盾关系概念,可以分为读过卡夫卡的和没读过卡夫卡的。因为我实际上没有受过学院派式的文学理论的本科教育,反而能对一些自己比较喜欢读的作品有一些最单纯的评价。比如对于他最负盛名的变形记,如果去读之前就被灌输了这是一部反对资本主义“物化”人的作品,反而就失去了自己宝贵的第一印象,就像一部悬疑剧被人提前剧透一样恶劣。所以大文学家是不搞文学评论的,或者只评价自己的作品,从不指摘别人的作品,因为文学即人学,本质上是个很隐私的领域。如果我们没有和作者一样的生活经历就去议论他的作品,是很不负责的行为。在读卡夫卡之前,可以先看一些关于他的传记,比如邵嘉骥在新世界出版社发表的《卡夫卡传》,语言比较平实,对于基本了解他的生平经历是足够的。但是真正了解他,还是要直接走入他的作品中去,对于其短篇,要细细品味,句斟字酌。对于其长篇,可以保持一定的阅读速度,因为卡夫卡的情节把控能力很强,我们只需跟着他的导引去一步一步走即可,走到最后通常就能领悟到些许。总体上卡夫卡的作品都有一种忧伤调,但好像比郁达夫要细腻,甚至比任何人都要细腻。和村上春树那种富含哲理的文风相比,卡夫卡很少出现“金句”,他就是表达一种情绪,而且让你感到完全的真实,没有丝毫隔阂感。我想这是因为他的高敏性格决定的,他必定对手稿进行了多次修改,删去一切可能会冒犯到读者的句子。语气是那么的和轻柔,因此卡夫卡的文字不会伤害到我们,反而让我们读完后产生一种怜惜。凡人知晓卡夫卡是因为其名气,就好像我们第一次听说苏轼或者蒋勋,心中有怀疑,“这人真有那么好吗?他配得上他的名气吗?”,然后一读他们的文章,发现一点儿架子没有,就像一个你很熟悉的朋友在对你讲故事一样,很自然地倾听下去。这就是所谓“道法自然”,什么东西都是越自然越好,但凡有一点儿疑虑都会损伤它的美。比如王小波的《黄金时代》,用一句话概括就是:用人性的真,实现对政治最轻蔑的讽刺。卡夫卡比王的风格要严肃得多,一如他冷峻的面庞,但这不妨碍我们对他的喜爱,因为我们在每个孤独的瞬间,都可以打开卡夫卡,暂时走入他的世界,虽不算相濡以沫,也不能互相治愈,但你终于想起,在大约一百年前,有一个人和自己一样,迷茫自卑,极度敏感,仿佛和一切格格不入。但同时又感觉冥冥中能看到理想,就在触之可及的前方,在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