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梁漱敏先生讲孔孟》有感
我们常说,人活着就是来接受苦难的。那么,苦乐与何有关,又是从何而来?
网上有句话:宁愿坐在宝马里哭,不愿坐在单车上笑。
古人有说:饭饮食疏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
可见苦乐与物质无关,苦乐不在于处境,在于心境。同样的处境,不同人会有不同的理解,自然也生出不同的情绪,得到不同的结果。
比如庄子丧妻,击鼓而歌,惠子问他,如此悲伤之事,击鼓欢歌有悖常理,庄子答:死生循环再自然不过,如我过分悲伤,便是违背生命自然规律。可见,处境是客观存在,没有好坏之分,是人以主观态度赋予了它好坏。
万起万灭之私,乱吾心久已。指的是欲望,欲望得到满足,便生出乐;欲求不满,便生出苦。而一个欲望满足了,又会生出下一个欲望,万起万灭,连绵不绝,欲求永无止境,心也永无安宁之日。
可见,苦乐与欲望有关。那么,欲望又是从何而来?
有首诗写得好: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此处的闲事是指烦恼,心上若无尘埃,生活便自由自在。日常的烦恼,都是我们求来的,不满足于现状,贪念过剩,索要太多。其实,生活原本很简单,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也可以得到乐,只要心在当下,生活便在当下。所以,不向外索求,便是断了欲望,亲近乐。
孔子说: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可见,仁者才能久处约长处乐。仁指的是心情,内心安适柔和,无论境遇如何,都能泰然处之。若内心麻木,空洞贫乏,便会向外索求,欲望便产生,痛苦也伴随而来。
可见,心之安宁才是关键。而安宁,来自于灵魂。内心的鲜活,丰满,自给自足,才能流淌出源源不断的快乐,滋养生命,丰富灵魂。

来自 豆瓣App
-
aa10086136 赞了这篇日记 2020-11-12 02:17:49
-
Li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9-30 19: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