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海行记丨所有的何妨,何必,何其荣幸
在年假过期作废之前,临时安排上的出行。携老带幼,不希望翻山越岭的奔波探索,加上爸妈刚从西北的高原上回来,于是决定往南边去看看海。
三亚本来是首选,但是因为它太美食荒漠,最后几乎是被各种网晒的特色美食图片勾引,把注意力转向了近两年挺热门的广西小城北海。爸妈也觉得应该去个从前没有去过的地方转转,往返机票折后相当便宜,于是特别果断地下了单。
先定了时间和机票,才开始研究出行攻略。北海市区和涠洲岛都不算大,所有网上的攻略里提到的内容大同小异,打卡的景点没有太多吸引力,但是图上各种海鲜美食的香气快要溢出屏幕。我期待那个滨海小城能有自己的风俗和美食,虽然未必繁华精致,但足够烟火人间。

不打算写一篇标准的游记,整个旅行因为节奏很慢,也很谨慎,几乎没有踩雷被坑的时候。大也是因为前期做了许多的排雷预警,过于谨慎的对待所有的宿食消费,整个旅行也显得特别的平平无奇。
我惊讶于当一个小城被引爆城旅游地,居民的现实生活和呈现给游客的世界被完全割裂,同一个地方具备了两种面貌。本地人的生活,和外地游客所体验的北海被完全隔成两半。没有素颜示人的坦诚,而浓妆艳抹的粉饰之后,未必有修容提升气质的效果,只是让看客觉得尴尬和不合时宜,细节精不起考究和审视,而因为真实的缺失,整个地区也难说能让人体会到什么当地的风俗和特地。太多的“转坑游客”警告,作为外地人也缺失不敢冒险尝鲜。在北海的侨港吃饭,面对满大街琳琅的大排档,只敢选外地人评出的不坑人的越乡小厨。好几顿都是在那里解决,海鲜倒是新鲜,味道无功无过,价格公道已经算是安慰。好像那边所有的海鲜都做成了清一色的川渝风味,唯一惊喜的是街上的糖水店,六七块的价格可以买到满杯的甜蜜,芋头红豆板栗白果皆可入杯,配上甜甜的芝麻水或者椰奶,真是每一口都是满足。



银滩的落日很美,砂质细腻,本来是特别适合亲近大海的地方。但是从踏上海滩的那一刻起,就有推销太阳伞和桌椅的当地人围上来推销。一套塑料桌椅加阳伞,80元算不上多宰客。我们挑了一套在海边坐下等着夕阳,然后看着沙滩上零星散落的太阳伞,泳装的游客,和租赁阳伞的皮肤黝黑过着头巾草帽的当地妇女,形成了特别错位的不和谐感。大家没有享受这片沙滩,这是用来谋生盈利的地方。而外来客对这片海域的欣赏,跟当地人的漠然情绪之间,让眼下的这片美景本身变的特别畸形。它没有被享受,被接纳,被承认,被融合成生活的一部分,而变成了一种工具,一种符号,就很冷冰冰的没有人情味。


在涠洲岛住了两晚,一个小时40分钟的海上航行时间能上岛,去程是150的一层船舱,返程是180的二层船舱。二楼座椅和座椅之间的位置更宽敞,人不多,会更舒服一些。除了每人往返的船票,上岛需要额外的门票。因为湖北的身份证,所以有半价的折扣,50一位。
挑了很久的酒店,最后选了家小众但中高档的民宿。其实可选的也不多,专程为了看海去,我希望的基本配置是 临海、泳池、最好能有私人沙滩。几乎只有这一家满足了所有的需求,独自坐拥一整个海湾,打开房门就是大海。


风景环境都好,只是直逼五星酒店的单价,服务和室内配置都不算完全符合标准。好在面朝大海的风景能治愈一切,离商业街距离不过1公里多些,但因为在山上,所以也很安静,人少。骑上小电驴十分钟就能下到南湾海鲜市场自己买海鲜。只是山路弯弯绕绕上上下下,市场附近又行人车流乱入,没有攻略上说的骑上小电瓶环岛那么轻松。虽然酒店的海鲜加工费用不低,味道也普通,但是不用出去跟人挤人,餐厅又在海边,听着海浪吹着海风,过分简陋的环境也变得可以接受了。

因为头一天失败的电动车实验,第二天全家出行直接包了环岛电瓶车。五个景点的环形路线,大雨时下时停,岛上许多的路,路边都是植被和天地,前后茫茫都不见能躲雨的房子。偶尔飞驰在路上,看见在芭蕉叶下面躲雨的年轻情侣,或者在暴雨之下顶风前行的电瓶车,就很庆幸租了车。
晚清的天主教堂现在多供游客参观,外形上浓浓的古旧感觉。简介牌上写着教堂的历史,很难想象一百多年前,西方的传教士已经登上了小岛,并且开始组织因大姓家族之间斗争被迫逃到岛上的居民进行生产建设。

在贝壳沙滩眼睁睁看着暴雨从海上卷来,带着乌云和狂风,沿街的小摊摊贩满脸的兴奋喜悦,有些高声尖叫,有些开始歌唱。好像只有在这个时候,我才感觉到了这里的居民们真实的情绪,面对自然的风雨那种不自主的亲近热情,似乎觉得每场雨都是馈赠。

我总共也只在岛上感受到了三次这样接地气的朴实真诚,一次是在贝壳沙滩偶遇暴雨的时候,看到了当地人迎接一场大雨的喜悦。一次是在打电话给电瓶车司机小哥,让他来景区门口接我们,他背景音里传来的麻将撞击声。5分钟后他就出现在了我们眼前,带着特别洒脱又尽责的笑容。还有一次,是在民宿的泳池边,老板的儿子放幼儿园回来,飞奔下山坡来到泳池旁边,一边大喊着“终于可以游泳了”,一遍迅速剥掉了所有的衣服后,终身一跃普通跳进了深水区。

其他的时候,我看着商业街上被装饰成网红店的甜品铺,用廉价的质感努力迎合着来自都市的审美潮流。我看到当地人开着餐厅努力拉客,却用虚高的价格希望从游客那里宰出更多的油水。我也明白他们希望得到更多的财富更多的资源,去过更好更富足的生活,而不必守着一艘渔船,靠着这些生鲜,来过单调平静的一生。

我的理想主义太自私了,我希望在旅行中看到一种抚慰人心的生活。大概是社畜的日常体会到太多的压力和无奈,我期待看到另外一种生活里,人和环境和生活本身是一种亲近友好的相处。没有那么利益导向,没有那么多的紧迫和野心。但是不是,似乎每一种生活里,人都想着挣脱,那些谓之进步的动力,赶着人往前。我希望在旅行的路上逃离自己生活,却眼见的都是人们在追逐着我们的生活。
如果没有所谓的终点,即使大家都拼尽全力向前飞奔,也没有所谓的赢家。
直到回来好几天,开工将近一个月,我都没办法评价那段行程到底算不算满意。如果非得回忆,好像喜悦的时候不多,怅然的时候不少。调整一下心态,就是自己未必需要那么多的远行,外地人来到我的城市,也未必是关注着我们本身的生活。下班路上从地铁站骑共享单车回家,夏天迎着夕阳的温柔,秋天伴着桂花的妩媚,一天之中有这样惬意的时刻,已经很珍贵了,比那些远行的记忆更加珍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