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光明王》
距离本小说1968年夺得雨果奖最佳长篇小说奖已经52年了,而我终于有幸拜读。不过也许正因本故事创作年代距离现在过于久远,一路读下来并不觉得特别惊艳。那些隐藏在故事背后的科技线索,往往因拳拳到肉的精彩打斗而变得不真实。而那些精彩的斗法场面也因为无法解释的科技背景而变得无趣。更不要说我对于佛教典故知之甚少,在把玩那些将典故引用和二次创作后的故事时又少了许多趣味。
在这个故事中,遥远的未来,人类被迫远航,以如来、梵天等为宇航员的飞船殖民了一颗有以能量形态生存的原住民的星球。他们将星球上的原住民驱赶和禁锢,让它们成为了罗煞,又建立起以印度教为蓝本的社会结构。未来的科技力被重新解释为轮回和转生、飞鸟和祥云,以及神通和法力。普通人便可以做到许多神话传说中才能做出的事。而这里面的原飞船宇航员更是具有不依赖外物便可以使用的超能力,而且这种能力不会因为形体的改变而改变,甚至他们的记忆也不会因为形体的改变而减少。
如果作为一部宇宙宗教史诗话剧,本故事毫无疑问是有趣的。但我总觉得作为科幻小说,故事对于未来科技的想象虽然绚丽,可逻辑上总是有些不通。
尤其是元祖超脱了物质的束缚,可以以能量体的形式转生,但是又选择附着在肉体之上。那些具有神性成为“神”的人类,可以操纵能量,可以变成能量和数据,但是却依然被肉体的各种欲望束缚,这是否会成立呢?又或者作者从未想过让他们逃脱肉体的束缚?又或者这根本便是讽刺。
正如投币式祈祷机、收集排泄物已加速业报等故事。显然,故事一直是以嘲弄的语气在讲述印度教关于阶级的那一套言论。而对于众生平等的推进主义,故事又以另一种语调来描述。
推进主义的胜利,那是一个佛教从无到有的过程。只是故事里宣扬佛教的如来一直都不曾相信过自己的宗教。宗教在故事中一直是统治者保证拥有宣泄私欲的后花园的工具。
用一个有缺陷的制度,替换另一个有缺陷的制度,从这一点上来说,本篇小说更像是为了宗教而宗教的故事,只是披着科幻色彩的宗教小说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