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九龄,盛唐长安的见证者
1.岭南少年在长安
20岁那年,岭南才子张九龄就取得了参加进士考试的资格,但是他硬是等了五年才到长安应考。这是因为当时武则天刚篡位成功,朝中混乱;跟随李敬业在扬州起义讨伐武则天的诗人骆宾王也去世不久,这些事张九龄应该都有所耳闻。他是传统的忠君儒生,对武氏的朝廷非常反感,所以一直在犹豫。
五年后,也就是701年,武则天八十岁的时候,他可能听到武氏时日不多的传言,才进京准备参加次年春天的进士考试。702年,张九龄在长安尚书省礼部南院贡院参加进士考试,就得到主考官员外郎沈佺期的高度认可,一举高第。但是,没多久主考官受贿的舆论传遍京城,张九龄和其他中举的士子都被怀疑。形势不利,张九龄只好回老家岭南。回家后,认识了流放到南方的大臣张说,两人一见如故,这为日后张说提携张九龄埋下了伏笔。
这一次,他又在老家等了五年,等到705年武则天去世,才再入长安参加考试。在进京的路上他很兴奋,写了《商洛山行怀古》一诗:
园绮值秦末,嘉遁此山阿。
陈迹向千古,荒途始一过。
硕人久沦谢,乔木自森罗。
故事昔尝览,遗风今岂讹。
泌泉空活活,樵臾独皤皤。
是处清晖满,从中幽兴多。
长怀赤松意,复忆紫芝歌。
避世辞轩冕,逢时解薜萝。
盛明今在运,吾道竟如何。
这次重试顺利及第,等了两年,通过了“材堪经邦科”的官员考试以后,张九龄终于被授予秘书省校书郎的职位,相当于国家图书馆的校对人员。他对这个职位很不满意,甚至想过弃官回乡。不过,那时候文人要施展才华也只有朝廷,所以他坚守职位,等待时机。
他在长安住在修政坊,今天大概在西安城南大雁塔东太平堡以东与北池头村南之间。他上班单位秘书省,具体位置在长安皇城,今天大概在西安钟楼旁西大街与桥梓口十字的位置。两地距离十几里路,所以他上下班都需要骑马。
秘书省校书郎的工作是抄书和校对,张九龄就利用工作之便阅读了大量的皇家藏书,扩充了自己的知识体系。当时,到皇家图书馆抄书的人有很多官场名士,张九龄结识了不少朋友,增加了对官场的认识。在他做校书郎的五年,朝廷发生了一系列大事。先是皇后韦后毒死了中宗李显,临淄王李隆基又帅兵杀死了韦后。随后,相王李旦即位,是为睿宗。
712年,唐睿宗传位于太子李隆基,唐朝进入即将到来的“开元盛世”。李隆基是个很聪明的皇帝,一上台就开始选拔人才,组织他自己的核心班底。在玄宗组织的“道侔伊吕科”(伊吕指商汤王宰辅伊吕和周武王的宰辅吕尚,玄宗以此表示要选拔辅佐他的重臣)选官考试中,张九龄脱颖而出,再次及第,被授予宣义郎左拾遗内供奉的职位,这是是一个在皇帝身边负责劝谏的言官,相当于监察委员会成员。
他在做左拾遗期间,常在公宫中值班,有机会参与皇帝发起的宴饮娱乐活动,结识了不少朝中朋友。这时期,他的密友包括同在监察部做左补阙的同事韩休、做左拾遗的赵冬曦、同事许景先等人,他还与姚崇、卢怀慎、苏頲、崔日用、李乂等人互相诗歌唱和,尤其是与宰相姚崇唱和颇多,写给姚崇的诗有《和姚令公从幸温汤喜雪》《和姚令公哭李尚书》《上姚令公书》等。
不过,由于他敢于谏言,与当朝宰相姚崇的矛盾越来越大。后来,他的老乡张说与姚崇斗争失败,被贬到岳州。他的好友李乂也受到姚崇的排挤。迫于政局压力,张九龄决定辞职回乡。在长安秘书省上班的日子,张九龄的俸禄不高,没有把家人接到长安。所以,他在《望月怀远》中写道: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回到老家曲江后,他奏请开通连接南北交通的大庾岭,玄宗准许后命他为修路特使。三个月后,这条大道就修通了。一年后,玄宗为表彰他的修路功勋,下诏以左补阙的职务让他回京。几经思考,张九龄才于开元六年春再次进京,这时候他的政敌姚崇已经被罢免了宰相的职务,他的老友苏頲担任新宰相,朝中形势对他而言,可谓一片大好。
玄宗年间,由于粮食供应、天灾饥荒等原因,朝廷在长安和洛阳之间迁移的次数更加频繁。据《旧唐书》记载,从开元五年(717年)至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唐玄宗带着文武百官来回迁移了多达十次,几乎是每两年就要搬一次。张九龄作为七品言官,自然也跟着朝廷来回奔波。虽然在两个城市之间搬来搬去,并不影响他的城市生活。因工作关系,张九龄在门下省常与上司百给事中伺鸾、贺某等在一起诗酒唱酬。他和原来的老友蔡孚、韩朝宗等人,也经常聚会。后来,他在《韦司马别业集序》一文中,回忆了他们在长安杜曲韦司马别业聚会的盛况:
杜城南曲,斯近郊之美者也,背原画川,前峙太一。清渠修竹,左并宜春,山霭下连,溪气中绝,此皆郧公之有也。余固已闻之。开元岁夏四月,猥忝散职,居多放情,跂彼一行,无忘于夙尚;时其七召,果获于前期。乃与起居舍人蔡公、万年主簿韩公,惠而得朋,欣然命驾。韦公方拭席见待,羞以药物之滋;倚琴相欢,杂以啸歌之韵。清言移景,闲步周林,翻飞自情,俯仰岁得。斯亦吾侪之乐事,幸可而同也。
由此可见,他回京后的日子过得相当不错,工作不忙,有诗有酒。不久,他先后被升为礼部员外郎、转司勋员外郎。礼部员外郎是掌管礼仪的官职,转司勋员外郎则是按规章给各级官员授予功勋的职务。这两个工作都比较清闲,所以他下班之后,继续过着诗酒唱和的闲适生活。这样的日子持续了三年,开元九年(721),朝廷见他工作出色,又给他了一个兼职:护军。秦朝开始就设有护军,职务是军中监督官,到唐朝的时候这个职务多为功勋职位,也就是为了给他加官进爵所用的名头。可见,张九龄很会做事,也善于混迹官场。
开元十一年(723),由于张九龄工作突出,加之老乡张说已升为宰相,需要培植亲信,他又被提升为中书舍人,供职中书省。唐中书省是中央诸神中掌管军国政令的中枢机关,共设中书舍人六名。两年后,以张说为首的文儒集团与监察部门的御史中丞宇文融、御史中丞李林甫、御史大夫崔隐甫等人发生党争,宇文融和李林甫等人弹劾张说,张说被罢相,张九龄也受牵连,改任太常少卿。
2.成为宰相后的日子
次年,他又被派往南方,先后任洪州都督、桂州刺史等职。五年后,重为宰相的张说去世,朝中没有合适的宰相人选,玄宗随后于开元十九年(731年)把张九龄召回京城长安,升为秘书少监,兼任集贤院学士和副知院事,秘书少监的职责是掌管图书典籍,集贤院学士的职责是掌管图书的编辑刊印,副知院事则是集贤院的副长官。唐代集贤院、弘文馆与史馆合称“三馆”,馆务多由宰相兼任。玄宗让他做这个看似清闲的职务,其实是任命他为宰相前的考察。
开元二十年(732),张九龄又被玄宗从秘书省调出,任为工部侍郎,管理全国工程事务。期间,皇帝又让他兼“知制诰”,代皇帝起草诏书多篇。次年,他又被升为中书侍郎,这个职务是中书省的副长官,正长官中书令就是首席宰相,玄宗让他做这个职务其实就是把他当预备宰相了。这年秋天,张九龄母亲去世,他赶回来家刚处理完丧事,就接到玄宗的诏令,让他刚快回京任职,他请求继续守孝,玄宗不允,他只好回京。开元二十一年(733),他被复用为中书侍郎,并被授予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兼修国史,主理朝政。
他任宰相期间,唐朝内忧外患。内部,由于经常遭遇天灾,民不聊生,税费减少,国库紧张;外部,边境不稳,与吐蕃、突厥、契丹等边境部落发生多次战争,军费开支大大增加。张九龄给出的对策,一是设立十道采访使,监督州县官吏;二是建议于河南屯田,引水种稻,遂兼河南稻田使;三是建议开放钱币铸造市场,解决钱少物贱问题。这三项措施除开放铸币外,基本都得到实施,但是并没有解决国库紧张的大问题,边疆问题也以边打边谈的方式陆续平息,所以玄宗对他并不满意。从他的政策,可以看出他并不懂经济。不懂还要瞎开药方,幸亏玄宗最后没有允许私铸钱币,否则通货膨胀起来,唐朝垮得更快。
后来,由于张九龄性格耿直,敢于劝谏,引起了玄宗的不快。一次是玄宗想任命牛仙客为六部尚书,张九龄不同意,说牛仙客边疆小吏出身,不宜担任中央大员;玄宗生气地说,你不也是出身低微吗,张九龄继续反驳,玄宗还是加封了牛仙客。另一次是他请诛安禄山一事,也引起了玄宗不满。当时,范阳节度使张守琏因为副将安禄山讨伐奚、契丹失败,捉拿护送他到京城,请求按照朝廷典章执行死刑。张九龄奏明皇上说:“张守琏的军令一定要执行,安禄山不应该免除死罪。”结果,安禄山的上司张守琏爱惜人才,请玄宗赦免死罪,张守琏是玄宗的爱将,皇上就赦免了安禄山。张九龄继续上奏说:“安禄山狼子野心,面有谋反之相,请求皇上根据他的罪行杀掉他,希望断绝后患。”玄宗生气了,讽刺地说:“你不要因为王夷甫了解石勒这个旧例,误害了忠诚善良的人。”于是放安禄山回到藩地。
还有一事,玄宗宠爱的第二个皇后武惠妃密谋废太子,被张九龄阻止。武惠妃随后联合李林甫整治张九龄,开元二十四年(736),玄宗终于听信谗言,让李林甫代替张九龄担任中书令,并让李林甫与牛仙客组成新一届执政班底。张九龄则被迁为尚书右丞相。开元二十五年(737年),监察御史周子谅“胡言吉凶”,李隆基亲自质问,令人在朝堂上将其斩杀。当初是张九龄举荐的周子谅,因“举非其人”,张九龄又被贬为荆州大都督府长史。离开长安后,张九龄对长安政局非常忧虑,无奈的他也不敢议论,只好托物言志,在《感遇》意识中发出叹息:“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张九龄主政的三年,除了政事,也热心诗艺,与孟浩然、王维、王昌龄等诗人都有交游。他本身就是大诗人,所以吸引了很多晚辈诗人的拜访,王维就是因为献诗被发现的人才,他推荐王维做了右拾遗。孟浩然则做过他的幕僚。不过,他提拔任用的都是正直文人,不善于官场斗争,所以后来他被贬官流放后,也没人敢为他说话。
他被荆州任职四年后,请假回家扫墓,却因奔劳过度,病死家中。张九龄的去世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唐朝从开元之治转向了天宝之乱。想当初,安禄山入朝奏事,面目骄横,张九龄观察后认为安禄山将是“乱幽州者”,后来安禄山依律当斩,张九龄请玄宗速斩之,以绝后患,玄宗不听。结果,天宝十四年,安禄山攻陷长安,玄宗仓皇出逃。
这场战火结束了开元盛世,也结束了玄宗的美梦。唐室从此一蹶不振,逃难到四川的玄宗想起了张九龄,后悔当初没有听从张九龄的劝告,随即派使者前往韶州曲江祭奠张九龄,并厚赏张九龄的家人。此时,张九龄已经去世15年。他见证了长安的盛世局面,感受到了盛唐的危机,但他应该没想到长安的陷落。
3.盛唐无迹可寻
今天,西安已经没有张九龄的遗迹,唯一跟他有关系的就是西安钟楼旁西大街与桥梓口十字的那块秘书省位置标记界碑,他曾经在这里上班,见证了盛唐长安的发展过程。
看到这样的现状,我不禁质询:盛唐在长安留下了什么?帝国的权力结构没有了,但是有经过了后代的重建。盛唐的建筑消失了,只有留下一个城市规划格局和遗址。实体都消失了,但是唐代的文化还在,我们还读者唐诗,还享受着唐代的书法文化,还为我们是唐人而骄傲。看来,评价文明的高低,还得看这个文明体制产出的文化遗迹能流传多久、多远。其他的权力结构、建筑实体都是过眼烟云的暂时物。
如果进一步问,什么才是实在?什么才是虚构?我们今天实实在用书法写着唐诗,这难道不是文化的实在?而那些古代的建筑和人事权力,都只能靠想象来编织了。
最成功的文官,最繁荣的盛世,他干了一些什么呢?中国文人的最好成绩就是他的么?
他为何失败?或许,让人想起周星驰的那句话,你要和坏人斗阵,就要比他还要坏,但是你得克制自己,不至于掉入恶的深渊。

今天的西安,盛唐无迹可寻,更没有张九龄的遗迹,仅在桥梓口十字有一个碑记,让我们可以想象一下而已。
4.文学地标:修政坊、秘书省
修政坊:今天大概在西安城南大雁塔东太平堡以东与北馅袋池头村南之间,张九龄曾经在此居住,今天已经没有任何遗迹可寻。
秘书省:具体位置在长安皇城,今天大概在西安钟楼旁西大街与桥梓口十字的位置。张九龄曾经在此上班,今天只有十字路口的标记性界碑。
【西安文学散步系列】

让世界重新认识西安!投稿邮箱:xianwenku@foxmail.com©版权声明:原创文字,若无授权,请勿转载。
三童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深扒中国精神分析史上的第一场“约架” (2人喜欢)
- 为什么说人的本质就是异化? (3人喜欢)
- 如何像弗洛伊德那样释梦?|公开课
- 现代人的隐性心理危机与出路|公开课 (1人喜欢)
- 人为什么要为自己的欲望负责? (2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