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性”谈开来,由蒋勋生活十讲想到的
蒋勋在《生活十讲》里提到说:
“我的学生说他们要找人上床真的好容易,可是我会觉得他们的爱好短浅,我好高兴我那个年代这件事是难的,所以会有渴望、有盼望、有期待,所以到最后都珍惜”
由此我想到“性”。以前我们想到性时会说“性爱”,我并不认为这里将“性”放到这个词的前面是更重于对“性”的看法或者说强调“性”。我认为的是,性在前面,是指“性”这种行为里面是有爱的,有爱的“性”给人身心上带来的愉悦感是不可比拟的。而我认为是最至高无上,也是最让人享受的性。因为人最大的满足其实是来自于内心的感觉。有时候你看见一件美丽的物品、美丽的风景,或是一位美丽的姑娘,当你从“美”这个词上面去看待这些人或者事物的时候,你会有一种幸福感。但是我们现在更多提到的词是“性”,我们提“性爱”越来越少。中国从性文化慢慢解放开始,“性爱”这个词的存在感越来越低。以前还会在一些文人的作品里面看到这个词,而且那时候的作品在描述“性”的时候,是带着情感的,小说故事也是一样,即使是欲望式的“性”,也是有情感依托,这也是那个时代对于“性”的描述具有魅力的地方。
而现在,“性”确实容易的很多,大家将“性”更多的看作了一种生理需求,这是一种科学的看法,却也显得很有些冷冰冰。人更多的是本能欲望的展现,少了那些对于“美”的追求。曾经有教授在斯坦福的课堂上问过,“相比较莎士比亚,大家都更喜欢辛普森,但是当问到哪种类型的作品能给人带来更高级的感受的时候,大家都选择了莎士比亚”,“辛普森”也具有更多反映现实意义的存在,也很具有教育意义,但是他不具备“美”感,莎士比亚的作品是具有美感的,这也是它(莎士比亚作品)能带给人更高级幸福感受的原因。所以人们是追求美的,那对于美的追求是更多凸显在物质上还是精神上呢?我想很多人都有自己的看法,因为成长经历的不一样价值观也会不一样。
谈回到“性”,我想人们其实还是更多的想要去追求带着“美”感的性,就像有的画家、摄影师会爱上自己的模特,因为模特在摄影师的相机下、在画家的笔下是一种美的存在。带着感情的“性爱”是一种美的存在,就像《泰坦尼克号》里Jack和Rose那经典的一幕,给人印象最深也是一种美的存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