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年3月20-22日的贝多芬《第6交响乐》
富特文格勒的战时田园风光之二
分类:富特文格勒唱片资料 | 标签: 富特文格勒 贝多芬 贝6 Delta Melodiya
2007-05-14 16:27 阅读(230)评论(0)
富特富特文格勒的战时田园风光之二
分类:富特文格勒唱片资料 | 标签: 富特文格勒 贝多芬 贝6 Delta Melodiya
2007-05-14 16:27 阅读(230)评论(0)
1944年3月20-22日的贝多芬《第6交响乐》1944年3月20-22日柏林爱乐现场版以前一直是以俄罗斯Molodiya公司出版的战时录音为标准,各大公司多是用其音源重新转制复刻出版的。而在2006年Melodiya公司出版纪念大师套装中,这版《贝6“田园”》也被收录其中,编号:FURT 1001102,日期错标为1944年3月19日。这种错误也常见于一些小公司的粗制滥造。
日本Delta公司2005年2月21日发布的唱片,编号:DCCA-0007同样收录富特文格勒1944年3月柏林国家歌剧院的同一场《贝6“田园”》演出录音。据说转制前Delta公司得到了该场录音当年的“工作带”,虽然是没有Melodiya手中的母带权威,但DCCA-0007实际的转制效果并不逊于FURT 1001102,个人意见Delta的唱片尤胜一筹。看来俄罗斯的技术与对待历史录音资源的态度都大有问题!
而拿1943年的维也纳版本《贝6“田园”》来做比较,我发现柏林爱乐的音色确实比维也纳爱乐来的激昂,音乐线条经纬分明;但同样我觉得柏林爱乐的演绎总少了些悠然自得。我个人还是比较喜欢维也纳版本的战时《贝6“田园”》。
DCCA-0007当中还收录了1944年6月2日富特文格勒指挥的贝多芬《列奥诺拉》序曲第3号,同样是激情四溢的演出,演奏维也纳爱乐。关于这次《列奥诺拉》序曲的录音,约翰.阿杜安的《指挥》一书中给予非常高的评价
富特与VPO1953年EMI版贝六_十月石_新浪博客 sina.cn
富特文格勒1954年5月23日bpo贝六_十月石_新浪博客 sina.cn
富特文格勒的田园(2),1947/5/25版_賀秋帆_新浪博客 sina.cn
富特文格勒战时指挥维也纳爱乐的录音,请注意这场不是后来发到“烂大街”的前苏联 Melodiya版本(1944年3月),而是1943年12月在金厅的studio无听众录音。在富特文格勒存世的7个田园录音里头,这个维也纳版听来 最为宁静安详,我也最喜欢这个。可惜这场田园像富特其他为数不多的战时录音室录音一样,徒有传说中的口碑而没得在后来的日子里大范围发行。除了德、英 EMI各单独发行过一次外,LP发行纪录仅见诸于美国小厂Turnabout以及日本厂家哥伦比亚、东芝等寥寥了。这次收到了日版Colombia DXM-131-VX,也算填补了一下空白。富特文格勒二战期间录音传奇
分类:富特文格勒唱片资料 | 标签: 富特文格勒
2006-05-06 21:02 阅读(365)评论(0)
10c3e5aa2a1.jpg
1984年,苏联归还了德国一批在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拿到苏联的物品。多年来,德国一直寻求苏联归还二战期间苏联从德国“拿走”的珍贵物品,象文物、艺术品、文献等。这次归还的只是部分的文件和文献,没有引起多少外界的关注。1989年,德国的DGG唱片公司出版了一套号称全球首次正式发行的10CD套装“富特文格勒1942-1944”,编号:DGG 427773-2。全部的录音,就是来自苏联归还的这批物品里面。
其实,这些录音早不是第一次出版了。二战接近结束时,苏联在占领的德国电台带走了相当一部分的录音和资料文献。里面什么都有,录音采访,演讲录音,音乐演奏的录音,还有很多影片。到归还的时候,苏联人还没有最后完全搞清楚里面的内容。他们在其中发现很多音乐会的实况录音,大部分是战争时期的音乐会的记录。于是慢慢整理核实没有政治问题后,前苏联在60年代曾经用了这批录音部分音源让国营唱片公司Melodiya出版制作成胶木唱片发行过,当时也曾经是轰动一时的。人们突然发现,在苏联涌现出一批富特文格勒的录音,而这些录音在铁幕的环境下,还是有一些流到西方,也有一些唱片公司私下拿来出版。德国人发现,这些录音是他们没有的,根据记录,很有可能就是苏联人拿走的孤本录音。于是开始索还。经过近八年的交涉,终于在1984年归还了部分文献。直到1987年才由Moscow Radio分两次返还给了自由柏林广播电台(SFB)。DGG唱片公司拿到了录音正式发行的版权,于是在1989年出版了这套所谓“首次发行”的唱片。DGG觉得之前实际上已经出版过一段时间,录音的商业价值已经不大,所以这套唱片在目录里停留了3年就被删除了,只留下几张单独发行。就是这样,造就了音乐唱片唱片史上一套传奇的录音,可能很多人仅仅是听说过这套录音,连富尔特文格勒的唱片收藏家都把这套录音誉为“Most Wanted”。简单地说,有钱也买不到。
这套录音之所以如此珍贵,是因为里面的音乐演出,记载了人类在特定时期里经过洗礼和升华了的感情和思想,而这不但在其他录音里面难以见到,而且以后恐怕也难以再有了。这套录音记载着指挥大师富特文格勒与柏林爱乐乐团1942-44年的音乐会的实况。这个时候,正式二战最激烈的时期到德国战败的时期。战争对人类的摧残是很厉害的,其中最主要的有对人类的精神和肉体的折磨。在战争中,人们很难知道明天会怎么样。曾有记者问一个在二战前后经受了战火的硝烟、失败的精神的痛苦、战后饥饿的折磨的人,为什么他有新年活下来,他说:“因为明天还有富特文格勒的音乐会。”或者我们现在很难想象音乐会称为人的精神的支柱。在战争胜利后转入僵持的时候,富特文格勒与柏林爱乐乐团的演奏没有大喜大悲。在战争处于节节败退时,没有绝望和惊惶。在音乐会时,音乐家和听众随时要准备躲避盟军和苏军的轰炸,甚至准备随时牺牲。在唱片里,有一个贝多芬的小提琴协奏曲的录音,那是1944年1月12日的演出,就是在那音乐会后的两个星期,旧柏林爱乐音乐厅被盟军的飞机炸毁。而富特文格勒和柏林爱乐的音乐会并没有停止,而是转到旁边一个小一点的剧场继续音乐会。在那个协奏曲的演出里,我们可以听到作品已经赋予了一种完全不同的气氛。独奏者罗姆在作品里展现的是巨大的精神的能量。而这个录音,也成为这个柏林爱乐乐团首席的唯一的录音。
在30年代开始,德国和英国的录音技术人员就开始了录音技术开发的竞争。当时的录音载体仅仅是能够容纳4分钟长度的SP胶木唱片(Wax Record)。这样的短时间载体显然影响音乐作品连续播放的效果。英国人最终在30年代中期以开式磁带盘的录音方式(Open Reel)取得了领先。当年著名的瓦格纳名歌手Kirsten Flagstad与莱纳在戈文特花园的《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的EMI录音就是一个成功的例子。遗憾的是由于众多的歌唱家们的强烈反对,这种科学的录音方式竟没有能够被商业化运用而夭折了。在此之后,德国发明了名为Wire Type的金属带录音方式,成功的克服了作品录音的时间限制。前面所说的1936-37在科文特花园的Tristan und Isolde的现场录音,事实上是有比切姆和莱纳两人分别指挥的不同场次演出组合而成的。其中比切姆指挥的是歌剧的第二幕。而莱纳指挥的是第一、三幕。当时莱纳受比切姆的邀请来伦敦指挥LPO。两人在科文特花园同时指挥了这部瓦格纳的歌剧。EMI的这个录音也正好是两人指挥的组合版。 这是题外话了。
后来成为了富特文格勒专配录音师的Helmut Kruger和Dr.Friedrich Schnapp两人就是这套1942-44广播录音的录音师。当时的录音方法是在BPO的音乐厅(Alte Philharmonie)布置上四个麦克风,并在台上临时搭建控制室,录音设备过于庞大无法直接安置到Alte Philharmonie内部,无奈只能通过专用电话线将Alte Philharmonie的声音信号传送到安置录音设备的Berlin Radio进行录音。录音中包括绝大部分的现场音乐会的录音,还包括没有听众的现场演奏。……据说当时音乐会的场次出奇的多,一套曲目不单是在一段时间里面反复上演,有的时候甚至一套曲目一天里面要演出两三场。当然市民们现场聆听也是空前的踊跃,音乐会的票子往往是供不应求……。经管此时的柏林已经是在盟军空军的空袭控制下了。一场音乐会可能应为一个空袭警报而中断多次,空袭警报解除后乐队团员们和听众们从新从防空壕内出来,音乐会继续下去……
从归还的录音文献发现,德国在1944年已经拥有了立体声录音的技术。只不过他们还没有来得及进入商业应用。这批录音的部分母带,就是当年立体声技术的试验母带。由于那时的技术模式和现在的很不同,造成DGG翻制这些录音的时候,遇到很大的技术问题,出来的效果也不好。但由于当中的艺术和人文价值,使这些录音成为人类共有的宝贵的精神财富。